〈《書經》簡介〉

2023/03/1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書經》,又稱為《尚書》,或者簡稱為《書》,內容主要記述古代君王和大臣的對話,可以從中歸納出古代聖王和賢臣的治國理念和政治思想。《尚書》的「尚」字有兩種解釋,一為上古,二為崇高;「書」字則是「典籍文獻」的意思,《尚書》既是上古的文獻,也是珍貴、崇高的經典。

在秦朝以前,《書經》有很多篇章,《左傳》、《孟子》和《墨子》等書中都曾經轉錄和引用,但秦朝以後,只剩下二十九篇,其餘篇章全部亡失了。

唐代流傳的《書經》版本中有五十八篇,其實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人把一些偽造的篇章混入《書經》之中,由宋代開始一直到清代初年才由學者把偽篇全部辨別出來。所以現今的《書經》仍然維持是二十九篇。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進學解〉裏說:「周誥殷盤,佶屈聱牙」,「周誥殷盤」指的是《書經》中的篇章,「佶屈聱牙」指這些篇章難讀難懂。《書經》不容易閱讀和理解的原因,在於它與春秋戰國時的其他書籍、文章不太一樣,而是使用西周初期慣用的文句和字詞,與青銅器上的長篇銘文很相似,因此也有「一長篇青銅器銘文能抵半篇《尚書》」的說法。

總而言之,《書經》詳細記載堯、舜、周文王、周公等人的事跡,並在很長時間裡影響着中華文化的上古史觀念,甚至後來的地名、官制和成語中都能看到《書經》的影響。縱使《書經》在流傳過程中有真偽篇爭議,但它仍然為我們提供了中國傳統理想國度的政治運作概況。

推薦參考書: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 :學海出版社,1985年。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吳璵:《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劉起釪:《尚書學史》(訂補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學生書局,2017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2021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5會員
150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