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花學堂進入了《非暴力溝通》的單元,溝通,有「溝」到底有沒有「通」呢?不知你覺得溝通的目的是甚麼?既然有「非暴力」溝通,那麼是否表示我們平常的溝通,常在不知不覺中充滿了「暴力」!
在這個單元中,江大哥首先為我們複習了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區分「觀察」與「評論」之間的差異,當我們在觀察中加入自己的評論時,對方往往會認為我們在批評他們,因而產稱抗拒心理。
1. 感受是我們內心的感覺
2. 沒有感受不易理解甚麼是同理心
3. 感受與我們的需要關係密切
4. 我們的文化不鼓勵表達感受
1. 全宇宙人類都有共同的需要
2. 需要是感受的根源
3. 每一個行為都在滿足一個或數個需要
4. 策略是滿足需要的方法或行為
1. 請求:是提出滿足需要的策略
2. 命令:你要照著我的意思去做
這四個步驟的具體運用句型為:
1. 描述客觀的觀察:
→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 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感到……
3. 勇敢地說出需要:
→因為我需要/看重……
4. 提出具體的請求:
→你是否願意……?
在上了課,了解非暴力溝通的內容和目標時,才發現原來我們很常用批評的方式來取代表達我們的需要,因此往往造成反效果。其實何止在跟別人溝通時,需要注意這些言語的力量,我在閱讀宋怡慧老師《原子習慣的實踐之旅》中,發現對自己的溝通更甚於與他人溝通。
例如:如果我們要學習早起,但是當我們告訴自己的是你「必須」早起,這會有一種被強迫、被命令的感覺;但如果改成你「可以」早起,表示你是一個「自律」的人,同時也是「自由」的人,我們可以妥善安排與規劃自己的作息時間!
如果用四個步驟來看,當我沒有如自己預期的早起,反而賴床晚起時:
1.我可以客觀地告訴自己,這星期我有幾天起得比較晚(不批評)
2.我感到有一點沮喪/挫敗
3.因為我想成為晨型人
4.我想我可以早起,這樣就能運用更多早上的時間
而不是告訴自己:天啊,又賴床了!早起怎麼可能做到嘛!
當我們給自己貼上一個「身分認同標籤」,我就是一個「晨型人」,是一個「自律」的人,相信也就慢慢不需用暴力的方式來責備自己了。
在《非暴力溝通》這一課,我想先從愛自己好好做起,覺察自己的需求,安放自己的情緒,然後才能同理別人,進而進一步建立良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