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不想上學的孩子

陪伴不想上學的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挫折復原力

剛剛收到朋友傳訊: 「今早,看到哥哥和弟弟一起過馬路上學,弟弟看到我,還先跟我說『哈囉』,好熱情,感覺弟弟今天很開心地去上學耶!」

我:「我觀察如果是我送弟弟上學,他對我會有分離的困難;所以這週嘗試由哥哥帶他去上學,我在後面偷偷跟著,哈」。

「謝謝你的觀察與回饋~ 」。

陪伴不想上學的孩子

陪伴不想上學的孩子

陪伴不想上學的孩子

回想陪伴「不想上學」的弟弟已來到第6週,這期間我所做的了解、觀察、評估與處遇,都能寫成完整『陪伴不上學的孩子』輔導案例了,哈~

摘要如下與大家分享:

  • 了解孩子「不想上學」可能的壓力源,協助孩子面對、處理與緩解壓力源。
  • 與孩子討論焦慮與擔心害怕時,安撫自己的方式與資源。
  • 與導師多次聯繫討論。
  • 增強孩子上學的吸引力與人際連結。
  • 申請輔導室心理輔導資源。
  • 增加與累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 釐清與討論「想像的害怕」與「實體現實」的差異。
  • 嘗試由哥哥帶弟弟上學。

想想遇到好好

以上歷程運用《學堂B:我懂你的心—情緒教養從家開始》之『情緒輔導五步驟』
+《學堂C:這樣聽那樣說更好—升級父母輔導力》之『會談技巧』
→【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與接納,陪伴與引導孩子面對學習生活的挫折與困境,重新得到力量與支持】
=【挫折復原力】。


#更多情緒成長與親子教養課程→https://reurl.cc/GEAoWd

#鄭翔好諮商心理師

#諮商預約→點心語心理諮商所 https://reurl.cc/bkmbxv

avatar-img
想想遇到好好的沙龍
8會員
33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段對話不僅探討自由與克制的問題,也引發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種種選擇的反思。每一個行為,無論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語言,都隱藏著自由與自律之間的微妙平衡。對男孩來說,這不僅是學會如何選擇更合適的語言,更是學會如何管理情緒、承擔責任、以及控制自己行為的過程。
孩子的禱告內容充滿童趣,卻流露出真摯的信心與愛。從小學習認識與接納自己的有限與軟弱,透過禱告不僅獲得力量,也能表達關懷與祝福,將信仰融入生活中。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這段對話不僅探討自由與克制的問題,也引發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種種選擇的反思。每一個行為,無論是如何管理自己的語言,都隱藏著自由與自律之間的微妙平衡。對男孩來說,這不僅是學會如何選擇更合適的語言,更是學會如何管理情緒、承擔責任、以及控制自己行為的過程。
孩子的禱告內容充滿童趣,卻流露出真摯的信心與愛。從小學習認識與接納自己的有限與軟弱,透過禱告不僅獲得力量,也能表達關懷與祝福,將信仰融入生活中。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