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多元文化不僅限於國內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與衝擊,新移民(外配或移工)的到來,也牽動著臺灣多元文化教育在課程教學安排的新挑戰。
有學者認為,學校中的課程,應該納入外配母國文化題材作為課程內容,讓外配子女及當地學生能有相互理解與交流的機會。
然而,有次在研討會上,老師卻聽到某位外配媽媽卻表示,學校不應浪費時間教導自己母國的文化給自己的小孩下一代,因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的學習時間,都能夠用在學習臺灣主流文化所重視的知識與能力,方能累積將來經濟競爭力的條件,未來能過上比自己更好的經濟條件之生活是更重要的。
請問就上述而言,您有較認同哪種觀點?或是是否有其他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的想法或作法?
(一)請問就上述而言,您有較認同哪種觀點?
針對兩種觀點,我較認同異國文化納入課程內容,讓多種文化在課程中互相理解包容,想法如下:
對新移民子女而言,課程中融入自己的文化可以增加對文化的自我認同、降低自卑感;為了多瞭解自己的文化而與家人互動更頻繁,增加家人間親密度,若因此習得雙語,出社會後可以為具有龐大消費潛力的亞洲族群行銷,創造商機與利益。
對其他同學而言,多元文化課程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文化間學習換位思考,增進核心素養中的「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也透過交流與融合,學生能進一步同中求異,在文化間形塑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
可以瞭解新移民媽媽可能因著過去的學習經歷、生活環境而叫排斥自我文化而期望教育能注重主流文化的想法。但許多事是一體兩面,劣勢換個角度看也能是優勢。
(二)是否有其他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的想法或作法?
我認為可以參照「文化回應教學法」來設計多元文化課程,以學生個人經驗出發介紹不同文化,並引導學生接觸感受其中差異,進而產生正向的認同與支持。因此,我認為1.教師可以安排體驗不同文化習俗的活動,並介紹緣由與背後含意,藉由體驗提升可接收度與趣味性。2.營養午餐可以煮其他文化的特色料理,教師可以順道介紹各國文化和食物的意涵。3. 若經費充足可實行交流計畫,帶學生至其他國和友校交流,親身經歷不同文化的碰撞。現今高等學校有許多出國交流的機會,有一大部分是為了瞭解不同環境的差異並產生文化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