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有表證卻用攻下之法,造成心下痞,用瀉心湯來治療,「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如果用了瀉心湯後痞證不解,但卻出現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的情況,代表津液沒有回到腸胃中,水道循環受阻,不是瀉心湯沒效,而是因為病人素有水飲所以沒有解掉,這時候要先檢查病人的腎石點是否壓痛,是否有腎結石或膀胱結石,再問是否口渴?有口渴就是五苓散證,如果病人沒有口渴,代表病人的腸胃津液很充足。
有表證應採汗解,反用攻下之法,若中膈有熱痰與水相合則成「結胸」,若太陽表熱下陷之初未與水合,用「大黃黃連瀉心湯」,若並見表虛多汗,則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若腸胃虛寒,太陽表熱下陷,胃中寒熱夾雜,則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如果心下痞用了瀉心湯後不解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