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可食的野菜、野花、野果(一)龍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龍葵是最常見也最通俗的野菜

龍葵是最常見也最通俗的野菜

龍葵,又稱為烏甜子菜,是最常見也最多人認識的野菜,除了葉子可以吃,常常被採來煮粥,黑黑的小果實也非常美味。不過你知道你採的是哪種龍葵嗎?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71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回家吃自己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回家吃自己
132會員
29內容數
我本是一個上班族,2017年時,決定放棄都市的一切,踏上自給自足之路。現在,我已貸款買下了一塊農地,從零開始經營自己的家園,悉心打造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我們家有三隻狗、一頭牛、兩隻鵝跟一群雞,過著每天跟動植物打交道的生活!這裡是我們從零開始打造家園的全紀錄,歡迎光臨!
回家吃自己的其他內容
2023/04/27
土人參又稱「假人參」,其實它跟我們平常用來燉湯的人蔘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只是因為它的根系會肥大,古代遇不肖商人,拿來魚目混珠不無可能,因此被冠上一個「假」字。 土人參是馬齒莧科假人參屬的外來種,它的葉子比人蔘美味多了,不只柔嫩多汁,滑順爽口,還非常有營養,嚐起來像川七,葉肉富有粘液,卻又沒有川七的涼性
Thumbnail
2023/04/27
土人參又稱「假人參」,其實它跟我們平常用來燉湯的人蔘半毛錢關係都沒有,只是因為它的根系會肥大,古代遇不肖商人,拿來魚目混珠不無可能,因此被冠上一個「假」字。 土人參是馬齒莧科假人參屬的外來種,它的葉子比人蔘美味多了,不只柔嫩多汁,滑順爽口,還非常有營養,嚐起來像川七,葉肉富有粘液,卻又沒有川七的涼性
Thumbnail
2023/04/27
焊菜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原生野菜,從林邊到田野,都能看見它的身影,但因為相當矮小,藏身在草叢間,常常被人忽略。 焊菜會開很可愛的小白花,小白花旁一根根的針狀物是它的果莢,輕輕摸成熟的焊菜果莢,就會有少量的種子啪地往外彈射,非常可愛。 只要找到一株焊菜,周邊通常有焊菜成群地生長。 焊菜具有相當獨特的味道,
Thumbnail
2023/04/27
焊菜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原生野菜,從林邊到田野,都能看見它的身影,但因為相當矮小,藏身在草叢間,常常被人忽略。 焊菜會開很可愛的小白花,小白花旁一根根的針狀物是它的果莢,輕輕摸成熟的焊菜果莢,就會有少量的種子啪地往外彈射,非常可愛。 只要找到一株焊菜,周邊通常有焊菜成群地生長。 焊菜具有相當獨特的味道,
Thumbnail
2023/04/27
薺菜是一種味道鮮美的野菜,切碎後包成薺菜餃子,是大人小孩都推薦的一道食譜。 若覺得薺菜的味道太重,可以先下鍋汆燙,再泡冷水殺青,接著切碎,跟肉餡拌在一起。薺菜有股淡淡的清香,可以給豬肉去腥。薺菜也很營養喔,其鈣質含量,換算起來是牛奶的3倍之多。 薺菜是原生種的十字花科蔬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大都是可以
Thumbnail
2023/04/27
薺菜是一種味道鮮美的野菜,切碎後包成薺菜餃子,是大人小孩都推薦的一道食譜。 若覺得薺菜的味道太重,可以先下鍋汆燙,再泡冷水殺青,接著切碎,跟肉餡拌在一起。薺菜有股淡淡的清香,可以給豬肉去腥。薺菜也很營養喔,其鈣質含量,換算起來是牛奶的3倍之多。 薺菜是原生種的十字花科蔬菜,十字花科的蔬菜大都是可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花盆冒出兩片小綠葉,以為是不久前埋下的朝天椒種子發芽了。 等它長到兩根手指高度,葉子形狀越看越可疑, 上網搜索比對,我的懷疑是正確的, 這株不知是隨風而來,還是偶爾來挖土的樹鵲帶來種下的種子, 長出的植物是龍葵–小時候和玩伴玩辦家家酒遊戲 最受小女孩們喜愛的菜餚。 那時我們的遊戲場所是土地公廟小小廣
Thumbnail
花盆冒出兩片小綠葉,以為是不久前埋下的朝天椒種子發芽了。 等它長到兩根手指高度,葉子形狀越看越可疑, 上網搜索比對,我的懷疑是正確的, 這株不知是隨風而來,還是偶爾來挖土的樹鵲帶來種下的種子, 長出的植物是龍葵–小時候和玩伴玩辦家家酒遊戲 最受小女孩們喜愛的菜餚。 那時我們的遊戲場所是土地公廟小小廣
Thumbnail
沒有田地,卻又想吃自己種的水果,可能嗎?可以的!
Thumbnail
沒有田地,卻又想吃自己種的水果,可能嗎?可以的!
Thumbnail
碩大無朋的蜀葵,花色繽紛,具有華豔張揚的氣勢,常讓人誤以為她是來自國外的舶來品,但其實是原產中國的古老植物。蜀葵也是古人眼中極為重要的生活植物,葉子可研汁做成葵箋;蜀葵也是很重要的藥用植物,全株都具有藥性;它的花葉也可做成菜餚。古書曾提到可將花瓣裹麵油炸,本文在此分享一道自行研發的蜀葵花餛飩。
Thumbnail
碩大無朋的蜀葵,花色繽紛,具有華豔張揚的氣勢,常讓人誤以為她是來自國外的舶來品,但其實是原產中國的古老植物。蜀葵也是古人眼中極為重要的生活植物,葉子可研汁做成葵箋;蜀葵也是很重要的藥用植物,全株都具有藥性;它的花葉也可做成菜餚。古書曾提到可將花瓣裹麵油炸,本文在此分享一道自行研發的蜀葵花餛飩。
Thumbnail
│5月9日 │『一日一花』-秋葵花 │花語:為愛消瘦、相思病 │美人指 │『一日一色』-茜色 │微黃的紅
Thumbnail
│5月9日 │『一日一花』-秋葵花 │花語:為愛消瘦、相思病 │美人指 │『一日一色』-茜色 │微黃的紅
Thumbnail
龍葵,又稱為烏甜子菜,是最常見也最多人認識的野菜,除了葉子可以吃,常常被採來煮粥,黑黑的小果實也非常美味。不過你知道你採的是哪種龍葵嗎?
Thumbnail
龍葵,又稱為烏甜子菜,是最常見也最多人認識的野菜,除了葉子可以吃,常常被採來煮粥,黑黑的小果實也非常美味。不過你知道你採的是哪種龍葵嗎?
Thumbnail
認識野花草、適度採集、玩耍、料理運用,對我而言,是認識生活的土地,找回與自然連結的方式。
Thumbnail
認識野花草、適度採集、玩耍、料理運用,對我而言,是認識生活的土地,找回與自然連結的方式。
Thumbnail
1.車前草(牛舌、五根草、車輪草、蝦蟆衣) 2.龍葵(烏甜仔菜、天天果、苦葵、牛酸漿、水茄) 3.細葉碎米薺(蔊ㄏㄢˇ菜、山芫荽、田芥) 4.魚腥草(蕺ㄐㄧˊ菜、臭腥草) 5.巴西西蒙白地瓜 #野草除不盡~那就吃掉它 #教你認野菜 #吃草 #野菜料理 #神農嚐百草 #草藥 #您所不知的草知識
Thumbnail
1.車前草(牛舌、五根草、車輪草、蝦蟆衣) 2.龍葵(烏甜仔菜、天天果、苦葵、牛酸漿、水茄) 3.細葉碎米薺(蔊ㄏㄢˇ菜、山芫荽、田芥) 4.魚腥草(蕺ㄐㄧˊ菜、臭腥草) 5.巴西西蒙白地瓜 #野草除不盡~那就吃掉它 #教你認野菜 #吃草 #野菜料理 #神農嚐百草 #草藥 #您所不知的草知識
Thumbnail
搬回鄉下想好好種菜,愛往外跑的我發現菜太難種了,草長的速度遠勝過嬌嫩的菜,我氣得想把草都吃掉! 仔細研究才發現,身邊野草太多可以吃了,而且還各有療效,老天爺對我們太好了,把需要的都放在我們身邊了。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路邊的野草不要亂除! #黃鵪菜 #一支香 #山根龍 #鼠麴草 #清明草 #黃蒿
Thumbnail
搬回鄉下想好好種菜,愛往外跑的我發現菜太難種了,草長的速度遠勝過嬌嫩的菜,我氣得想把草都吃掉! 仔細研究才發現,身邊野草太多可以吃了,而且還各有療效,老天爺對我們太好了,把需要的都放在我們身邊了。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路邊的野草不要亂除! #黃鵪菜 #一支香 #山根龍 #鼠麴草 #清明草 #黃蒿
Thumbnail
百香果有吃過!但有人知道百香果花是長什麼樣子嗎?這個月的花草集要來跟大家分享七種阿母在健行中發現的可愛植物!
Thumbnail
百香果有吃過!但有人知道百香果花是長什麼樣子嗎?這個月的花草集要來跟大家分享七種阿母在健行中發現的可愛植物!
Thumbnail
茄科茄屬普遍分布世界各地。大多數是草本,少數為爬藤類,熱帶地區有灌木及喬木類,有幾種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糧食作物,如馬鈴薯、茄子。台灣有四種龍葵類,分別為光果龍葵、龍葵、暗綠龍葵及木龍葵,老一輩長者習稱「黑子仔菜」,嫩莖葉均可炒食,煮起來味道微苦帶甘,早期鄉下,人們喜歡用黑子仔菜煮粥,風味獨特。
Thumbnail
茄科茄屬普遍分布世界各地。大多數是草本,少數為爬藤類,熱帶地區有灌木及喬木類,有幾種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糧食作物,如馬鈴薯、茄子。台灣有四種龍葵類,分別為光果龍葵、龍葵、暗綠龍葵及木龍葵,老一輩長者習稱「黑子仔菜」,嫩莖葉均可炒食,煮起來味道微苦帶甘,早期鄉下,人們喜歡用黑子仔菜煮粥,風味獨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