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神廟》啟發搭建成的巴比倫布景,https://www.britannica.com/
四段黨同伐異的故事
聖巴托羅買大屠殺,弗朗索瓦·杜布瓦(françois dubois),來源:維基百科
- 巴比倫有兩派神明,一派是馬爾杜克Bel-Marduk,一派是伊斯塔Ishtar。巴比倫祭司與巴比倫王伯沙撒(Belshazzar)各自宗教對立,於是祭司謀合隔壁國居魯士王朝,預謀毀滅巴比倫。
- 偽君子法利賽人忌妒耶穌,聯合羅馬地方官處死耶穌。
- 法國宮廷與天主教交好,迫使國王同意對新教徒展開聖巴托羅買大屠殺。
- 現代美國的資本家為了支持妹妹不慈善的慈善機構,減低工人10%薪資,因此引發罷工。失去工作後的一名工人只能與愛人搬到便宜的地方住,卻仍然被前老闆資本家誣陷竊盜入獄,剛出生的小孩還被「慈善家」老阿姨搶走。出獄之後發現資本家想侵占他老婆,展開了一場鬥爭,互相扭打之餘,老闆被不知名因素槍殺。
從公元1000年前的巴比倫陷落、33年耶穌受難、1572年聖巴托羅買大屠殺,一直到1916年的勞資糾紛。橫跨近3000年的宏觀歷史,所講述的主題如出一轍──忍無可忍。人們對異己思想忍無可忍,對自己所堅信的不容置喙。帶著刺的心,怎能接受他人擁抱?因此,鬥爭從此展開。
愛的鬥爭
四段不同時空的故事,做出相同的行為──黨同伐異,寫出人類狹隘自私的行為。而Griffith傑出之處,不僅是憤世忌俗地將歷史重演。他透過小人物「為愛鬥爭」行為,點出人類仍有希望的一面。例如:
- 為了證明丈夫沒有殺人的清白,而不停奔走的Mae Marsh,在好心警察的幫助下找到真兇──資本家的女朋友,及時在絞刑前一刻搶救工人男孩。
- 曾經被販賣到婚姻市場的山中女孩,因為伯沙撒王路過,給予他可以免婚的自由,從此決定效忠伯沙撒。得知祭司即將聯合居魯士軍隊,偷偷深入敵營打探消息,疾駛馬車回巴比倫警告伯沙撒王,並且為國王戰到最後一刻。
- 耶穌為了信念捨身取義,釘死在十字架上(刪減版耶穌故事描述極少)
- 天主教徒用袍子藏匿險遭殺害的新教徒。
即使當下環境充滿險惡、狡詐、欺瞞,仍有人願意為了「愛」而戰,是Griffith不斷想要強調的理念。透過鉅細靡遺描述歷史背景,當時的人們如何生活、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逐漸描繪出人類「黨同伐異」的心理過程。然而,人類的情感充滿變化。如果只有鬥爭,那麼便與動物無異。而眾多小人物處於亂世的寬容與仁慈,一點一滴地滋潤我們的豐沛情感,這才是世界文明成長的搖籃。
表現手法
故事清晰點出人類重蹈覆轍的行為,並在剪輯手法上,透過
交叉剪輯(Crossing Cut),將愛與鬥爭的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充滿張力的點莫過於前往刑場的Mae Marsh搭乘火車 - 趕回巴比倫告誡伯沙撒的山中女孩Constance Talmadge。
這場跨越千年的奔馳,都是為了營救自己所愛的對象。
奔馳的火車與居魯士大軍,約2:28:00處,來源:YouTube
此外,更透過「圖形的動態連戲(Graphic Editing)」,將萬馬奔騰的居魯士大軍與火車疾駛的畫面剪輯在一起,讓鏡頭之間引發注意力的一致性,產生相當強烈的緊張感,讓觀眾擔心即將被攻陷的巴比倫與快被處死的工人男孩,是否能夠順利獲救。〔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12th,p.301〕
千年文明如一日
今天如同昨天,搖籃不停搖蕩,
伴隨著人類同樣的熱情、喜悅及悲傷
──《忍無可忍》引言
最後,Griffith展示了一幅夢幻的蒙太奇。那裏貌似沒有戰爭,戰火停息,彷若日出之際煙消雲散,一切冷酷的兵器已成植物恣肆生長的棚架。只有人們的歡笑、喜悅以及美妙。像是天國,也像是人間。嬰兒的搖籃藉著母親的手,搖啊搖啊。曙光的照耀之下,人類即是因愛成長,因鬥爭茁壯。在歷史的擺盪中,孕育著我們的一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