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面對【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學生的家長】工作指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接案或學校授課與輔導經驗多了之後,最讓各位老師和助人工作者頭痛的不一定是孩子在班上出現的狀況,反而可能是「不曉得如何回應家長」。不論是家長打電話到學校客訴老師,還是家長私下聯繫老師,說要討論孩子的狀況,有時光面對家長,就已經一陣壓力襲來。以下結合過去自身和家長合作的經驗和EFT取向的人本觀點,簡述一下與家長工作的步驟與原則,提供各位學校工作的老師與助人工作者(以下以「夥伴」代稱各位)參考。

1. 傾聽家長描述孩子狀況。

家長會找各位夥伴,第一個談的內容往往是孩子在家發生什麼事?去學校上課的困難是什麼?希望各位夥伴協助管教孩子的部分是什麼?通常都是以孩子的狀況做為內容的陳述,夥伴們可以先聽完之後用一兩句話摘要孩子的狀況,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心理師聽懂了!」

2. 聚焦理解家長的困境。

老師在聽完家長描述之後,要先知道,家長會找你,不全然是因為孩子的狀況,更大一部分是因為家長「管不動孩子」所以「不知所措」,面對管教議題時有很大的挫折,怎麼管,怎麼都沒用,在面對孩子狀態或問題行為時會感受到很大的困境,老師要進一步理解家長的困難和面對困境的心情是什麼。

3. 同理、情感反映家長的心情。

通常家長面對孩子的狀況,第一個反應是擔心孩子未來是否會適應社會困難,工作不順利?所以會有的心情是擔心、焦慮。再來有些家長會內疚自己把基因傳給孩子,或者覺得自己沒教好小孩,因而挫折。甚至孩子的狀況比較長期或難以改善時,家長會對自己管教的能力感到失望,也對孩子的表現失望。這些心情都是各位夥伴可以同理反映的素材。

4. 提供家長心理衛生教育。

很多家長之所以會這麼擔憂孩子未來「一世人缺角」(台語)或「沒有救了」或「無法生存」,不外乎是因為兩個因素,一為跟孩子難以建立安全信任的親子關係,如此,更加深家長對孩子內心世界的不了解跟不熟悉,自己越來越幫不了孩子,因而感到無力、無望;二為缺乏使用心理專業資源的概念。孩子的狀況需要專業資源介入,及早治療就可以有越大的可能改善,很多家長也缺乏使用心理專業資源的概念,甚至排斥帶孩子去看身心科或見諮商師,或者看診、做諮商、吃了一週的藥就停止治療、諮商或沒有持續穩定服藥,因而療效大打折扣,讓家長更看不見孩子的未來,孩子也更看不見自己有未來。

跟家長進行衛教的內涵包括:家長可以如何管教孩子比較省力?若家長管不動孩子時,就要先退回到家長如何跟孩子相處,兩人都比較舒服?在夥伴您的專業評估下,孩子的狀態可能是什麼?孩子的狀況大概需要多久可以改善?並提供家長這個孩子未來可以持續接受的專業求助管道、資源,強調專業求助的必要性

5. 協助家長接納現實的不完美。

通常我遇過比較棘手的案例,是家長光知道小孩狀況,第一個反應就是「我的小孩怎麼會這樣」,打擊好大,久久都無法接受小孩這輩子的人生道路和經歷的挑戰就是跟一般同學不一樣。光要家長看見並接受「你的孩子跟你想得不一樣」這件事,可能就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甚至有些家長還沒接受這個事實前,就放棄管教孩子,也放棄相信這個孩子還能生活自理、自力更生或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可能性。如果各位夥伴可以協助家長思考「這個孩子未來的生涯發展路徑可能是長________________,他未來可以念__________科系,做__________工作,也可以照顧自己,養活自己,只是很可惜,真的跟你本來預想的不一樣。」可能會比較能讓家長接納這個現實。

6. 最後,提供家長心理支持。

我遇過所有孩子出狀況的案例中,99.9%的家長自己都有管教上的困難,或跟孩子關係相處上的困難,甚至還有激烈的家庭衝突、家長自己也有情緒障礙等情況。所以服務孩子的夥伴們,我們也別忘了服務孩子時,家長也是你要服務的對象,請好好地提供家長心理支持,若你發現家長也有一些議題要處理,也請你協助衛教一下家長,讓家長了解自身的狀況,進一步提供其他諮詢或諮商管道,讓家長可以先幫助自己,才更有能量去面對孩子的狀況。

最後,要提醒各位的是,以上的步驟你可以從步驟1做到步驟6,並反覆1→2→3→4→5→6→1→2→3……的循環過程,也可以隨情況調整你步驟的順序和停留在某步驟的時間。重點是各位夥伴可以在處理學生問題又要面對家長做回應之時,可以參考上述六個原則去思考跟回應,或許能更降低自己面對家長工作的焦慮,提升自己跟家長合作的效能,如此,才能更有效地與家長一同處理孩子的學習障礙與問題行為。

若有夥伴使用上述步驟,有感受到成效,或覺得自己還有其他工作的撇步,也歡迎各位來信交流分享(skypig730@gmail.co),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家長還有孩子們的力量!

*封面圖片引自https://www.piqsels.com/zh/search?q=%E5%AE%9D%E8%B4%9D%E7%94%B7%E5%AD%A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詹惠文§ 諮商獅的沙龍
168會員
286內容數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20
暫時休息兩個禮拜, 期待5/4早上八點再與各位以文相會~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包涵 : )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13
這篇文章,是在我混雜著各種思緒和情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不一定通暢,讀來也可能有些沉重。如果你對於死亡議題,覺得太過沉重,或者你怕閱讀沉重的文章會帶給你太多、太濃、太負面的情緒,建議你大可以跳過這一篇文章、不要閱讀,繼續享受你愉快的周日。我盡可能嘗試用文字梳理我近來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2025/04/06
二月相繼從新聞得知大S跟方大同的死訊,後來三月接近尾聲時看到緬甸強烈地震造成死傷慘重的新聞,外加近期看到各種交通意外事故的新聞,也聽聞身旁的人提到他們認識的親友有生病或逝世的消息,不禁覺得人的生命何其脆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原本應該要親近的關係 孩子卻離得很遙遠 也許我們可以找到靠近孩子的鑰史 - 尊重
Thumbnail
當我們陪孩子進行 學習計畫 遇到挫折時 除了對孩子責罵 或失望的表情外 身為父母的我們 還可以怎麼正向鼓勵呢 ? 屏東資優協會 總幹事 俊寬老師將和我們分享[ 阿德勒教養 ]中的正向鼓勵法 避免孩子進入 自卑 引導孩子進入 自信 很重要的重點執行方案喔
Thumbnail
當我們陪孩子進行 學習計畫 遇到挫折時 除了對孩子責罵 或失望的表情外 身為父母的我們 還可以怎麼正向鼓勵呢 ? 屏東資優協會 總幹事 俊寬老師將和我們分享[ 阿德勒教養 ]中的正向鼓勵法 避免孩子進入 自卑 引導孩子進入 自信 很重要的重點執行方案喔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這是某家長告誡孩子老師的話! 還是位高社經背景的家長! 聽到這句話的老師們,紛紛驚呼實在不可思議。家長如此,孩子怎麼幫他教呀! 「你要辯得過他,他才會聽你的啦!」 這句話語,雖然表面上是填滿著對老師的不耐煩和不信任。但驕傲的包裝底下⋯⋯你看見了嗎? 其實是家長對這孩子教養的無力。 教養孩子,不是
Thumbnail
這是某家長告誡孩子老師的話! 還是位高社經背景的家長! 聽到這句話的老師們,紛紛驚呼實在不可思議。家長如此,孩子怎麼幫他教呀! 「你要辯得過他,他才會聽你的啦!」 這句話語,雖然表面上是填滿著對老師的不耐煩和不信任。但驕傲的包裝底下⋯⋯你看見了嗎? 其實是家長對這孩子教養的無力。 教養孩子,不是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Thumbnail
📷 孩子情緒失控一直以來是我們煩惱的排行榜,安撫哭鬧是我們的家常便飯,每當我們想要幫助孩子,卻常常失敗、力不從心,甚至還動了怒火、發了脾氣。其實孩子之所以情緒失控,一方面是孩子的表達能力尚未成熟,不知道該怎麼用說來表達情緒,另一方面可能是想要得到大人的關注,所以選擇用哭鬧來表達。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
Thumbnail
📷 孩子情緒失控一直以來是我們煩惱的排行榜,安撫哭鬧是我們的家常便飯,每當我們想要幫助孩子,卻常常失敗、力不從心,甚至還動了怒火、發了脾氣。其實孩子之所以情緒失控,一方面是孩子的表達能力尚未成熟,不知道該怎麼用說來表達情緒,另一方面可能是想要得到大人的關注,所以選擇用哭鬧來表達。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
Thumbnail
在學校做輔導工作,最常接觸的除了孩子之外,就是家長了。家長這個身份角色常被背負著諸多的期待,更具體說的話就是有很多的「應該」與「不應該」的樣子…...
Thumbnail
在學校做輔導工作,最常接觸的除了孩子之外,就是家長了。家長這個身份角色常被背負著諸多的期待,更具體說的話就是有很多的「應該」與「不應該」的樣子…...
Thumbnail
近期虐兒的新聞層出不窮,有些施虐案件發生在身心根本不成熟的小爸媽身上、有些則是幼兒園老師管教不當。有的新聞我光是讀文字內容就揪心,完全無法點進影片去看那監視器畫面,看著這一則則讓人心痛的新聞,除了想著該如何給這些無行為能力的孩子多些保護外,也思考著這些失控的父母和老師,他們怎麼了?
Thumbnail
近期虐兒的新聞層出不窮,有些施虐案件發生在身心根本不成熟的小爸媽身上、有些則是幼兒園老師管教不當。有的新聞我光是讀文字內容就揪心,完全無法點進影片去看那監視器畫面,看著這一則則讓人心痛的新聞,除了想著該如何給這些無行為能力的孩子多些保護外,也思考著這些失控的父母和老師,他們怎麼了?
Thumbnail
教養子女是我們這輩子最艱難的課題之一。日常生活的壓力讓許多父母深感罪惡、反覆煎熬,心想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少一點的疲倦,或甚至只要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就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人類的天生構造其實無法處理現代生活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也因此讓我們難以傾聽與生俱來的父母本能。
Thumbnail
教養子女是我們這輩子最艱難的課題之一。日常生活的壓力讓許多父母深感罪惡、反覆煎熬,心想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少一點的疲倦,或甚至只要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就能夠做得更好一點。人類的天生構造其實無法處理現代生活壓在我們身上的重擔,也因此讓我們難以傾聽與生俱來的父母本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