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學生不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每次大考都要應付五科以上,就連選學校和國考項目,都是需要好好從長計議的大決定。
講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古代的考生比較輕鬆,只要會寫寫詩、背背四書五經,就能一路從秀才進階成進士,從此平步青雲,一路當官當到發大財呢?
其實科舉制度可沒有這麼簡單呢!唐代的學生不僅有資格限制,就連考試科目也是五花八門,而且每失敗一次就要等個幾年,現在就來一起看看簡易版的唐代科舉學子會面對的困難吧!
不如去考公務員
說到畢業好出路,公務員絕對還是現代的 top 10,而對古代學子來說,公務員(官宦)更可說是唯一的出路,不管你想做地方官、行政職還是教職,都得先通過科舉那一關,但在考科舉之前,你得先弄到考試資格才行。
唐代的學生和現在的我們可不一樣,並不是畢業了就能理所當然地去考試,如果是就讀中央或地方學校的學生,必須先通過考試,才會被上報給吏部,這種科舉應試人稱為「生徒」;如果是想用同等學力報考的一般人,也要向地方政府申請、考試及格,才能被提報給吏部進行考試,而這種人叫做「鄉貢」。
那要考什麼科目好呢?
正如現在公務員考試很多種,唐代也不是只有進士這一科,如果你有其他專業才能,其實或許別科更加適合。
根據《新唐書.選舉志上》的記載,唐代固定開設的考試就有十二種,而學校也有開設相應的科目,所以可別以為古代人都是不分科的公務員,其實也有一票學生,從入學以來就朝著專業人才的目標邁進呢!
✍秀才科:難到自爆的科目
課本都有說,清代秀才的最終進化型態就是進士,但其實在唐代的時候,秀才和進士是兩種考試類別,而且秀才門檻還超級高,可以說是真.死亡之組。
唐太宗時甚至還規定,如果有人被舉薦考秀才卻沒考上,當地的長官就要被處罰。大家考試都是想拚個好前途,不是想跟青天大老爺結仇,而官員當然也不想沒事找事做,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應秀才科的人越來越少,最後就沒落了。
✍進士科:背誦寫作雙主修
提起進士,大家大概都會先想到通過科舉最後關卡「殿試」的那群人,但在唐代,進士其實就是一種科舉項目。進士這科的考試內容其實也經過幾次變遷,最一開始只考策,之後又加考帖經(填空)、試文等等,到了唐中宗的時候,訂為三場考試,分別是帖經、試雜文、策。而到唐玄宗之後,雜文的考試內容就以詩賦為主。
由於進士比明經更難考,所以當時也流傳著「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諺語。
✍明經科:只有背書不會背叛你
明經和進士並列主要科目,考試內容相似,都以文墨分高下,但明經更偏重背誦,不管是筆試或口試,都以經典和注釋為主,而且不用考詩賦,只要粗有文理就能通過。
和需要比拚才氣的進士科相比,明經科的錄取率也比高了十倍(大約10%以上),是朝廷官員的主要進用來源,雖然因為門檻低,職位和名聲都比進士差,但對於想快速謀得公職的人來說可以說是最佳選擇了。
與白居易齊名的元稹,最初就是先考上明經科(而且是十四歲的小狀元!),後來又為了謀求更好的聲名,再次挑戰進士科,並順利考取。
✍明法科、明算科、明字科:專精特定領域的人
和考經典與作文的明經、進士等科目相比,這三科的學生在學校就是學習法律、數學、文字學等專業書籍,考試也以專業科目為主,就是專門人才的概念。
- 明法科:考試科目為試律七條、令三條,無作文。全對為甲等,乙等則需對八條。
- 明算科:從數學相關典籍中出題,但考試仍著重背誦典籍,而不是用新題目考概念,所以背不出來也很難通過。
- 明字科:通過口試才能考筆試,筆試內容是簡答《說文》、《字林》出的二十一條(對十八條才及格),可以說其實考的是文字學(感覺反而更困難呢)。
考上之後:沒有官做!
看完上述的介紹,就知道古代考試並非易事,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樣競爭激烈,但其實只是考過科舉而已的話,根本沒官做,因為通過上面這些考試後,只是取得基本資格而已,真的要當官的話,還要再通過吏部的複試才能被分配職位。
而如果你是達官貴人的後代,有時候根本不用考試就能做官,考過試了也可以花心思拚內定,被分到一個閒缺。從這方面看來,或許現代的考試還是更平等友善。
以上就是唐代科舉的小介紹,除了我們都知道的進士科,其實其他才能也是很重要,希望大家看完之後都能相信自己的才能,勇敢選取擅長的科系或工作,努力開花結果!
想看更多有趣的故事與八卦,歡迎加入文學碎碎念的沙龍 〈
五分鐘讀文學〉,和我們一起開心享受文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