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復健觀念(二) 『專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專注
專注這個詞其實包含了兩個概念,【專心】以及【注意力】,專心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詳,從小到大父母或是師長經常提醒我們做事情要專心,但他們好像從來沒有真正闡釋我們該如何做到專心,其實方法很簡單,“關鍵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並且把事情做好。”
大腦多工處理能力: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驗,比如你在開車或騎車的路上,這條路你已經走過非常多次,路況與交通號誌都暸若指掌,這時即使你的意識已經神遊想著等等晚餐要吃什麼,完全沒有在注意車況與路況,但等你回過神時卻已經快到目的地了,既然你的意識已經飄走了,那摩是誰幫你控制身體開車的呢?是你「身體的潛意識」,身體的潛意識能夠根據過往的經驗,幫你開啟自動導航模式,讓你能夠在執行重複的動作任務時,接管身體的控制權,好讓你的意識有時間去思考別的事情,這又稱為大腦多工處理能力。
所以你聽過有人能夠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可是這個看似絕佳的大腦能力,其實正是讓我們無法專心的元兇,而很多的意外就發生在意識閃現恍神的時候,比方說我剛剛倒水的時候,心理還想著這篇文章該怎麼寫,結果一個用力過猛,水就灑了出來,這在平常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低級失誤,但啪的一下就發生了很快啊,又有些時候明明洗澡前已經把隱形眼鏡提前拿下來了,結果洗完澡站在鏡前準備刷牙洗臉時,心理想著要處理的其他事情,身體會下意識的開始將隱形眼鏡保養盒拿出來沖洗,我就這樣沖過兩次把隱形眼鏡都沖掉,整個悲劇。
因此在復健的過程中,【專心】是必須,你必須讓自己心無旁騖,專心的去感受身體各部位承受的張力或是壓力,肌肉向心收縮的緊繃感,肌肉拉長離心控制的延伸感,運動過程中呼吸的節奏感,動作完美控制的滑順感,肌肉力竭的瀕死感,這許許多多的動作細節需要注意,哪還有空閒讓你的意識神遊呢?
注意力】:注意力也就是你的意識所在,在身體動作過程中,你的注意力在哪裡,你的能量就在哪裡,你的能量在哪裡,你的力量就在那裡。要能夠在動作訓練的過程中,增加肌肉的感受度,必須先找回你的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訓練的部位上,這時才有可能達到【念動一體】Mind-Muscle Connection的境界,肌肉無法單獨產生力量,要加上意識才能,這意識也包括潛意識。
文章最後還要提醒讀者,這份專注力除了在復健運動訓練當下必須保持之外,整個復健過程也須長期維持注意力,包含短中長期的復健計畫,都必須持續地投注心力,復健從來就不可能是一個短期的旅程,“不要為了個人短期利益而犧牲身體長期利益,不要為了工作金錢利益而犧牲身體健康利益,不要為了短暫舒適利益而犧牲個體變強的權益”,復健必須要非常的聚焦專注執行,才有可能達成有意義的成果,我常常跟學生們分享一個觀念,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負全責,你有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健康檢查的數字報告就代表一切了嗎?有按照醫師指示吃藥就算負責了嗎?看到什麼熱銷的保健食品買回來吃一吃就算是保養了嗎?這些方式都過於被動,關於身體健康你必須保持主動出擊,因為人類是生物體而非機械,不該等零件壞了再來考慮做更換,而應超前部署未來老年所需要的能力,主動減少生物零件的耗損率,增加自體細胞組織的癒合力,而肌力更是少數幾樣我們能夠主動提升的身體能力之一,應該要儘早開始儲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強物理治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很多人因為身體出現「疼痛」症狀,開始想要復健,先不論這個「疼痛」是因為受傷或是疲勞累積引起,但多數人都容易把焦點放在「消除疼痛」上面,甚至成為主要目標,開始嘗試各種方式,熱敷、電療、徒手治療、整脊、推拿、針灸、打針吃藥、敷草藥等等各式雷霆霹靂手段,只希望早日擺脫疼痛,只要不痛就等於好了吧?!
很多人因為身體出現「疼痛」症狀,開始想要復健,先不論這個「疼痛」是因為受傷或是疲勞累積引起,但多數人都容易把焦點放在「消除疼痛」上面,甚至成為主要目標,開始嘗試各種方式,熱敷、電療、徒手治療、整脊、推拿、針灸、打針吃藥、敷草藥等等各式雷霆霹靂手段,只希望早日擺脫疼痛,只要不痛就等於好了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現代社會中,專注的力量無法被替代,彰顯在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上。本文探討了幾種強化專注的方法,包括冥想、正念及番茄鐘等,並提供具體步驟與練習,幫助大家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找回專注力,增強內心平靜與滿足感。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9-52 專心的通道 專注是一種強大的能力,它能夠集結眾人的焦點,思考問題的核心,並找出改進或創造更好運作模式的機會。當面對壓力時,專注的人會異常冷靜,能夠專心處理事務並專注審視細節,找出問題所在。他們在决心投入某事時,能夠為群體指出共同的焦點與方向,將注意力聚焦在解決問題上。 對社會議題和大眾
為什麼我們要做個專心一意者?有什麼好處呢? 一心多用雖然看起來更有效率,但是是阻礙我們的生產力,並且添加壓力,對於記憶力和幸福感會有不良的影響! 但事實上有許多研究證明一心一用才可以產生更高的生產力。有一個小實驗,一次同時做兩件事情,只有2.5%的人表現正常,其他97.5%則是失常,甚至會影響記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短暫的正念練習對注意力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即使只有 10 分鐘的正念練習,可以顯著提升注意力分配的能力。此外,神經質較高者對正念練習的注意力提升效果較差。該研究結果對於正念練習和注意力能力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Thumbnail
需明白一點,幾乎所有動態的,靜態的運動,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而合一的首要前提就是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武術也好,或是瑜伽,都是在動中尋靜、斂精納神,其目的都是為了養。而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思想的覺知與減輕身體的痛苦,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用腦。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現代社會中,專注的力量無法被替代,彰顯在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上。本文探討了幾種強化專注的方法,包括冥想、正念及番茄鐘等,並提供具體步驟與練習,幫助大家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找回專注力,增強內心平靜與滿足感。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今天和一些朋友分享:不論是投資理財、學習任何技能,或者只是要「活得更好」,自我覺察都是讓自己進步的第一件事。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以下文章包含: (1)為什麼我們總是分心? (2)如何建立深度工作力的能力? (3)透過「生產力冥想」的練習找回專注力!
Thumbnail
9-52 專心的通道 專注是一種強大的能力,它能夠集結眾人的焦點,思考問題的核心,並找出改進或創造更好運作模式的機會。當面對壓力時,專注的人會異常冷靜,能夠專心處理事務並專注審視細節,找出問題所在。他們在决心投入某事時,能夠為群體指出共同的焦點與方向,將注意力聚焦在解決問題上。 對社會議題和大眾
為什麼我們要做個專心一意者?有什麼好處呢? 一心多用雖然看起來更有效率,但是是阻礙我們的生產力,並且添加壓力,對於記憶力和幸福感會有不良的影響! 但事實上有許多研究證明一心一用才可以產生更高的生產力。有一個小實驗,一次同時做兩件事情,只有2.5%的人表現正常,其他97.5%則是失常,甚至會影響記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短暫的正念練習對注意力的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即使只有 10 分鐘的正念練習,可以顯著提升注意力分配的能力。此外,神經質較高者對正念練習的注意力提升效果較差。該研究結果對於正念練習和注意力能力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Thumbnail
需明白一點,幾乎所有動態的,靜態的運動,都是為了讓我們達到身心合一,而合一的首要前提就是破除腦對身心的限制。 武術也好,或是瑜伽,都是在動中尋靜、斂精納神,其目的都是為了養。而養的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思想的覺知與減輕身體的痛苦,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用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