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害怕的,始終只是自己》

更新於 2023/05/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生有許多困惑,無論是感情、工作、家庭、親子關係⋯總是讓人疑惑「該這樣嗎?」還是「不該這樣嗎?」「該分手嗎?」還是「該留下來嗎?」⋯
這種關於人生的諸多問題和事情,向來沒有標準答案,沒有那種一個答案,可以遍行在所有人身上。如果沒有對獨特個體的充份同理,與瞭解一下個人內外在情境那些層層堆疊的矛盾、利益衝突、資源及互相作用的因素,還有通透人生的各種悲歡離合、聚散分離的經歷,那幾乎是不可能找到問題形成的核心關鍵所在。
所以,一般來說,當我們和周圍環境的親友訴說、討論自己的人生問題時,常得到的說法或回應,就像是:「不要想太多」「幹嘛自尋煩惱」「不要沒事找事啦!」「你不夠忙喔!還有空想這個⋯」⋯等等的答案,讓人越述說越煩惱、越揭露就越覺得自我羞愧。
但有一個人,她署名Sugar(甜心),她曾經迷失自己的人生。六歲,生父從生命裡缺席;二十二歲,母親過世,姐弟兩人因悲痛漸行漸遠。在巨大傷痛的占據下,她沉淪在毒品與一大堆男人的性愛中,婚姻緊接著破裂。在她一無所有後,做了一個最衝動的決定:徒步走太平洋屋脊步道,開始人生的許多「第一次」;啟程前往一個一直知道它在那裡,卻從未造訪過的世界,背著自己連提高一公分都沒辦法的超大背包,她懷抱的只是一個希望--期盼一切變得不一樣。
這樣的一個人生糟透了的人,卻執筆成了許多內心無助徬徨者的安慰。在每個崩壞的人生,都可以是可以被打開的死結。
《我們害怕的,始終只是自己》
這位Sugar,是雪兒.史翠德Cheryl Strayed,她有一本回憶錄《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出版,曾翻拍成電影。其真摯與傷痛生命自我對話的過程,影響許多人,燃起人們面對自己的勇氣,也重啟未知人生的希望。
在這一本《我們害怕的,始終只是自己》,Sugar亦是在自己的婚姻關係面對挑戰,以及親子關係具有衝突的情況下,以真摯地、坦誠地的書信回覆那些投稿來敘述人生糟透情境的陌生人。他們是彼此的陌生人,因此,沒有成見、預設立場,或其他角色期待的羈絆,僅僅是一份用心感受的傾聽下,緩緩地表達深具人性溫暖與理解的接納。
本書有62封信件,是雪兒以陌生人—Sugar的筆名在網路專欄上接收來信,與回覆來信的支持網絡。因此,她也因為閱讀了不同人生所遭遇的困境、掙扎、矛盾,以及各種心碎心痛的糟透情境,感受到人生裡充滿疑惑、遺憾、內疚,以及失去的悲慟。
這些都沒有什麼標準答案或是厲害解答可以迎刃而解,而Sugar所給予的信息也不是那種空洞的勉勵,或是制式化的教條,之所以她的回覆讓來信的頻率節節高升,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她的文字,深深的安慰到那些心有裂縫傷痕的人心中,成為暖流,在冰冷的人生裡,還能感受到來自另一個人真摯關懷,和從心而出的重視和在乎。
那是一種被好好聆聽、好好體會、好好理解的善待。即使回覆的做法或想法並不能改變什麼,或也得不到所有人的認同,但之於人,我們內心深處仍是如此期盼著:即使我人生一團亂,是一灘爛泥,糟糕透頂,我仍然被視為一個可以慢慢走過、熬過,慢慢覺得生命仍還有愛與希望的人。
不是全盤被否定,也不是被全世界唾棄。
當你可以在這世界上,感到那麼一份接納與面對真實自己處境的勇氣時,或許,那是一切要轉變的開始。
————《我們害怕的,始終只是自己》
雪兒.史翠德的人生相談室,為愛與生命而寫的62封真誠情書【《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作者傾聽人生之作】· 臉譜出版🔗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2K會員
209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發現...
#好書推薦_《覺察》 自我中心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自我中心; 身處在高壓及強迫中的人,不知道自己身處在高壓和強迫裡; 陷入在極端偏執思維的人,不知道自己深陷極端中; 處於內心情感凍結的人,不知道自己情感凍結; 淹沒在激烈情緒擺盪的人,不知道自己被情緒淹沒; 不知道即是無法覺察....
人生裡雖然我們都想望追求快樂和成功,也很想凡事趨吉避凶,然而實際上,人生不會只有快樂和成功,痛苦和失敗也占據人生很大的比例。 那麼,就個人而言,你對「痛苦」的知覺是什麼呢?你如何體驗自己和「痛苦」之間的關係呢?你是有意識的選擇痛苦?還是無意識的被痛苦覆蓋?
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要求你、期待你的人,敢於不迎合別人,才是自由的契機。 活在這世上,並不容易。 這人生裡,會發生各式各樣的事,除了生離、死別,還會發生更多莫名其妙、亂七八糟的事情....
See Yourself with Friendly Eyes 據我所知,許多人都很有責任感,但這責任感卻不是讓自己活得自主及有尊嚴的狀態,反而因為這責任感,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甚至有嚴重的身心症狀和情緒困擾,像是憂鬱、焦慮,常覺得自己不好,也常批評自己這個出錯那個出錯。
"一切始於愛,也終於愛"  “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傳說,所有掉進這條河的東西,   不管是落葉、蟲屍,或鳥羽,   都化成了石頭,累積成河床。   假若我能將我的心撕成碎片,   投入湍急的流水之中,   那麼,我的痛苦與渴望就能了結,   而我,終能將一切遺忘。 ”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發現...
#好書推薦_《覺察》 自我中心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自我中心; 身處在高壓及強迫中的人,不知道自己身處在高壓和強迫裡; 陷入在極端偏執思維的人,不知道自己深陷極端中; 處於內心情感凍結的人,不知道自己情感凍結; 淹沒在激烈情緒擺盪的人,不知道自己被情緒淹沒; 不知道即是無法覺察....
人生裡雖然我們都想望追求快樂和成功,也很想凡事趨吉避凶,然而實際上,人生不會只有快樂和成功,痛苦和失敗也占據人生很大的比例。 那麼,就個人而言,你對「痛苦」的知覺是什麼呢?你如何體驗自己和「痛苦」之間的關係呢?你是有意識的選擇痛苦?還是無意識的被痛苦覆蓋?
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要求你、期待你的人,敢於不迎合別人,才是自由的契機。 活在這世上,並不容易。 這人生裡,會發生各式各樣的事,除了生離、死別,還會發生更多莫名其妙、亂七八糟的事情....
See Yourself with Friendly Eyes 據我所知,許多人都很有責任感,但這責任感卻不是讓自己活得自主及有尊嚴的狀態,反而因為這責任感,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甚至有嚴重的身心症狀和情緒困擾,像是憂鬱、焦慮,常覺得自己不好,也常批評自己這個出錯那個出錯。
"一切始於愛,也終於愛"  “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傳說,所有掉進這條河的東西,   不管是落葉、蟲屍,或鳥羽,   都化成了石頭,累積成河床。   假若我能將我的心撕成碎片,   投入湍急的流水之中,   那麼,我的痛苦與渴望就能了結,   而我,終能將一切遺忘。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動畫「葬送的芙莉蓮」第六話​​中,主角芙莉蓮與團隊面臨紅龍的挑戰,並邀請修塔爾克加入團隊。儘管他起初害怕,但最終展現出應有的實力,單獨擊倒紅龍。面對恐懼並勇敢踏出一步,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潛力。
Thumbnail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 1:7)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或許是因為壽司坦丁的「約炮的社會學研究」這部影片裡所提出的研究資料都是針對美國大學的文獻,讓我在看完後是滿頭問號。 壽司坦丁「約炮的社會學研究」影片中提出了幾個觀點: 1. 迷思:陰道不是通往女人心的捷徑,女人也可以性愛分離。 2. 女性在性愛中不容易高潮,是因為女性更願意滿足男伴,反之男伴滿足女
Thumbnail
生成式人工智能處於技術創新的最前沿,涵蓋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等一系列技術,近年來不斷發展並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人工智能算法現在能夠產生原創且引人注目的內容,包括圖片、音樂,甚至和人類原創相似的文本。 正是這些功能讓像 ChatGPT 這樣的應用獲得了媒體的廣泛報導。
Thumbnail
說真的,我蠻喜歡這本書的書名,很像是自己平常就會對自己說的話(笑)。延續過去社會的框架,有太多人總是被困在事業必須要成功、財富必須要有幾桶金等等的外在成就,所以當我們要去做一件事情時,很習慣性地就會去思考:「會成功嗎?」包含自己的興趣也是如此。
Thumbnail
此刻比你身處的「沒有她我活不下去」心碎地獄更糟糕的事,是和一個內心深處並不想和你在一起的伴侶共度餘生;是因為擔心這就是你所能得到或你應該得到的,而接受不情不願、打過折的愛;是永遠懸在疑慮之中,無法放心;是相信謊言能讓你安全,但其實危險就藏在真相中。
Thumbnail
離開,儘管妳是愛他的。 離開,儘管妳害怕孤獨。 離開,儘管妳無法想像沒有他的人生是什麼模樣。 離開,儘管妳很確定,再也沒有人會像他一樣愛妳。 離開,因為妳想走。 因為妳想要離開──這個理由已經足夠了。
Thumbnail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作者︰雪兒.史翠在網上與許多匿名讀者分享自己的黑暗往事。 當你的生命面臨巨大的傷痛,生活即將崩潰瓦解時,請投書「Dear Sugar」。 不管你是失去腹中胎兒的母親、對父母出櫃卻被趕出門的同性戀青年、遭受丈夫多年不聞不問的妻子,或者是擔憂你那喪母的未婚妻如何走出悲痛、你那被
Thumbnail
前陣子接到姑婆過世的消息,腦中立即浮現她呼喊我們的聲音,有點沙啞卻中氣十足,眼眶不禁泛淚。 忍住淚水,撥了通電話回家,意外地家裡沒有太多的哀傷,反而傳來的是眾多親戚的聊天、問候聲。 這才知道,姑婆走的十分安詳,是在睡夢中走的,臨走前女兒也在身邊陪伴著,對一個近百歲的人來說,已是最好最好的結尾了。 今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動畫「葬送的芙莉蓮」第六話​​中,主角芙莉蓮與團隊面臨紅龍的挑戰,並邀請修塔爾克加入團隊。儘管他起初害怕,但最終展現出應有的實力,單獨擊倒紅龍。面對恐懼並勇敢踏出一步,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潛力。
Thumbnail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摩太後書 1:7)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或許是因為壽司坦丁的「約炮的社會學研究」這部影片裡所提出的研究資料都是針對美國大學的文獻,讓我在看完後是滿頭問號。 壽司坦丁「約炮的社會學研究」影片中提出了幾個觀點: 1. 迷思:陰道不是通往女人心的捷徑,女人也可以性愛分離。 2. 女性在性愛中不容易高潮,是因為女性更願意滿足男伴,反之男伴滿足女
Thumbnail
生成式人工智能處於技術創新的最前沿,涵蓋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等一系列技術,近年來不斷發展並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人工智能算法現在能夠產生原創且引人注目的內容,包括圖片、音樂,甚至和人類原創相似的文本。 正是這些功能讓像 ChatGPT 這樣的應用獲得了媒體的廣泛報導。
Thumbnail
說真的,我蠻喜歡這本書的書名,很像是自己平常就會對自己說的話(笑)。延續過去社會的框架,有太多人總是被困在事業必須要成功、財富必須要有幾桶金等等的外在成就,所以當我們要去做一件事情時,很習慣性地就會去思考:「會成功嗎?」包含自己的興趣也是如此。
Thumbnail
此刻比你身處的「沒有她我活不下去」心碎地獄更糟糕的事,是和一個內心深處並不想和你在一起的伴侶共度餘生;是因為擔心這就是你所能得到或你應該得到的,而接受不情不願、打過折的愛;是永遠懸在疑慮之中,無法放心;是相信謊言能讓你安全,但其實危險就藏在真相中。
Thumbnail
離開,儘管妳是愛他的。 離開,儘管妳害怕孤獨。 離開,儘管妳無法想像沒有他的人生是什麼模樣。 離開,儘管妳很確定,再也沒有人會像他一樣愛妳。 離開,因為妳想走。 因為妳想要離開──這個理由已經足夠了。
Thumbnail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作者︰雪兒.史翠在網上與許多匿名讀者分享自己的黑暗往事。 當你的生命面臨巨大的傷痛,生活即將崩潰瓦解時,請投書「Dear Sugar」。 不管你是失去腹中胎兒的母親、對父母出櫃卻被趕出門的同性戀青年、遭受丈夫多年不聞不問的妻子,或者是擔憂你那喪母的未婚妻如何走出悲痛、你那被
Thumbnail
前陣子接到姑婆過世的消息,腦中立即浮現她呼喊我們的聲音,有點沙啞卻中氣十足,眼眶不禁泛淚。 忍住淚水,撥了通電話回家,意外地家裡沒有太多的哀傷,反而傳來的是眾多親戚的聊天、問候聲。 這才知道,姑婆走的十分安詳,是在睡夢中走的,臨走前女兒也在身邊陪伴著,對一個近百歲的人來說,已是最好最好的結尾了。 今
Thumbnail
科技帶來的方便,讓我得以快速獲得資訊並與人連結,然而透過《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這本書,讓我反思科技帶給我的人機關係與人我關係的確需要調整,我意識到了我與科技的連結不如預期健康,與人的關係也因此產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