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日誌中回顧著昨天的事件:
「一個A小女孩在點心時間跟老師說她的色鉛筆借給另一個B小女孩,結果不見了。老師請弄丟的B小女孩先找過,她在書包有找到一枝色鉛筆,但這個丟了筆的A小女孩說那不是她的。
但,B小女孩說是A小女孩的沒錯,A小女孩因為這件事哭了,她說她都有保管好,她也不想要B還那枝筆,因為只想要原來那一枝。
而B小女孩知道A小女孩跟老師說筆被弄不見的事,也跟著翻起舊帳了,說貼紙也曾經被A小女孩弄不見了,結果開始引發爭吵,兩人互不相讓。」
其實,這樣的狀況,在孩子群中,難免發生,當各持己見,也說不清源頭時,就變成一個羅生門,有時候面臨這種事,比較擔心的就是連坐法,這是最簡單的方式。當然,或許這樣仍能解決與平息當下的問題,而不再爭吵。讓彼此因為都受懲罰了,就快點壓抑住情緒,讓自己去符合老師的期待。轉化能力夠的孩子,或能夠自我安撫的孩子,或許也就這樣接受了。但不見得每一個孩子都有這般能力,去接納這樣的結果,進而讓自己在或許委屈、或許犧牲、甚至討好中,了結了事件。然而,當事件過後,下一次當不同的事,卻是一樣的狀況時,那不平的委屈隨即又跑上來,一次又一次,然後直到長大後,那被奠立的慣性就這樣跟隨著了。
老師在日誌繼續寫著
「老師先讓兩個人去沙發冷靜冷靜,抱抱娃娃緩和心情,一段時間後,(因為源頭到底是如何?筆的去處?無從驗證)最後......
這是孩子的決定~
A小女孩說願意原諒,也願意先同意和接受了B小女孩說的那枝筆,或許未來再繼續尋找~
B小女孩也在互動中彼此和解。
所以老師下午發給小女孩們貼紙作為鼓勵,並說明了願意接納同學的不小心,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下午下樓後又看到兩人坐一起玩和聊天,雖然這件事處理了滿久的,不過還是要給這兩個小朋友該有的冷卻時間 。」
讓孩子沉澱中做了決定,雖然需要花時間,但這是自己的決定不是逼迫,更不是妥協。
我們樂意看見這樣的結果,彼此都照顧到了,而外在的事件(筆啊、貼紙啊~)這早已在心裡被周全與和解之後,成了一個自我成長與提升的中間介質。我們常常在教導老師處理問題時,常面臨的就像這樣。常常在處裡外在顯像的事件時,都忽略了,那不過是被推積在冰山外的故事,那冰山下的內在翻騰與原由,包含著很多,有著自我的觀點、有著自我的期待、有著感受,有著根深蒂固的信念。這些東西假如被處理了,那麼那外在的物質,似乎也就一一解除與崩塌。那固守的執著,有可能在被理解,或給出時間,或給出一些同理之後,那外在冰山的溶解,就沒那麼難了。當孩子願意有彈性,願意原諒或者不再顧著,那麼我們最直接看見的是孩子不再哭泣,不再抗議,而另一方面在內心的狀態其實是跟自己的和解。
我在日誌上,告訴老師真的很棒。這樣的緩和很好,尤其讓孩子坐在沙發抱抱娃娃,讓兩人冷靜思考,方法就出來了。 我看到老師的彈性, 也看見孩子因為給出機會思考與沉澱後的結果,孩子都因為被理解而願意釋放自己 的不快,與給出同理 與機會給別人,這是因為老師態度中的給予,才會有的結果。 真的很棒。
每天在回應日誌中,我與老師們彼此成長。這一定是養分,視野提高,心就在長大。任何事件發生時最麻煩的就是彼此拉扯,誰也不願意冷靜下來,是最棘手的。常常看見很多親子之間,都在拉扯中互相傷害,看不見孩子其實在進步,只看見孩子哭鬧,爸爸媽媽也只願意解決哭鬧,而忽略了冰山下的故事。最近天氣冷,孩子可能因為不願意離開被窩而吵鬧,大人也因為吵鬧而亂了心神,然後就給孩子一種信念,「你就只會吵」「你真的很糟糕」「你怎麼都跟別人不一樣」,搞的孩子真的以為自己好糟糕,一旦變成這樣,孩子就容易演變成自我放棄,再也不願努力了。其實這樣的結果,還是得要大人先改變了孩子才有機會改變呀~
#小魔女的插畫【窩在暖玫瑰中的幸福】
#讓孩子有著依靠窩著吧~
#小魔女的畫與話粉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