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是塞著滿滿的,才叫做學習。
學習『留白』是為了有機會可以添入一些什麼?
不僅是時間是如此,其實空間上也是如此。
芬蘭人的藝術很受五、六0年代一位著名建築家阿瓦奧圖(Alvar Aalto)影響。他強調極簡風格和實用性,主張拋掉裝飾,留出空白和空間,他設計的家具、玻璃器皿也是如此。我覺得簡單就是美,我認為要有空間去思考。空間一旦都是塞滿滿的,那麼就沒有機會可以去思考了。
在校園裡,常常看到空間中營造著平面或立體的公共藝術,這除了可以提供孩子欣賞與思考外,當然也能夠讓孩子感染到空間中藝術氛圍的氣息。更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當老師為校園打造時的初衷與動機。這是可以跟孩子閒聊中分享的。
幼兒園中,我們也在教室中展示著孩子的創作,有時是角落中隨機的創作,有時是拜訪孩子收集的資源像是種子或是乾掉的豆莢,遠遠望著就覺得漂亮有味;有時是根據課程中團討出來的一些想法的作品張貼;這些東西都是孩子學習的軌跡,不論是公佈欄,或是廊道或是像是死角的角落,作品一放,死角就又變成一處似是展覽的特別角落。
這樣子望進教室內,似乎就不需要老師再去利用時間多做一些類似手工剪貼的娃娃或動物之類的東西。而我記得這些概念好像在我在大專院校兼課時幫學生上過的有關角落佈置時也一直強調著,教室不要五顏六色的剪貼,空出牆面來讓孩子當主角,把孩子的作品展示出來,全語文的說明也張貼出來,就很足夠了,老師要花的時間就是去檢視一下需要不需要多準備資源新增進來,或拿掉一些已經過時討論的教具資源,或工具材料的準備更為實際有用。每次當聽到在幼兒園裡原需要在下班後繼續做著教室佈置的剪貼。我就想著這其中的必要性與覺得可惜了老師的時間。
而校園中的藝術風格與藝術生活體驗的背後,是應該將哲學理念放進來一併思考的。我們希望留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去摸索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所以在幼兒園中老師們的成人教育就必須時時檢視自己,在課堂上是否讓學生有足夠的空檔去完成學習是很重要的,而學習不會是只是寫寫繪本,唱唱兒歌,當孩子停下來四處觀望閒聊時,眼睛在望著看著,耳朵在聽著、感受著,這時空間中的所能提供的一切就是一種哲學思維了,這絕對不是剪剪貼貼的紙雕手工可以解決的事。
校園的藝術氛圍是要去在意與營造的。教室中的角落是必須仰賴成人藝術概念的結構中去思考透徹的一門學問。總之成人的美學觀點仍是重要的,如何在自己身上的美學觀下功夫,讓自己可以在學習互動中創造一種共同學習與共同轉化的機會,讓成人與孩子可以在留白的學習中可以填入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