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怎麼ㄧ回事?】

更新於 2023/05/1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文章很長,若你有耐心看完,你將會有收獲,若你願意多看幾次,那麼你更能體會孩子與父母之間應該拿捏的分際。
此次讀書會共有兩篇文章,參加者記得要把它閱讀完喔!

【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怎麼ㄧ回事?】

愛意味著你內心深處那無條件的喜悅和平安,如同與生俱來的權利一樣。當你進入地球(誕生)後,愛的能量不再那麼明顯,你開始混淆了愛和不是愛的各種能量,例如名聲、財富或情感上的依賴。這些被混淆的觀念影響你的人際關係。使你不斷從外界尋找某東西,來重新獲得無條件愛的感覺。但實際上,愛卻一直蘊藏在你的內心深處。

一般來說,父母的意識實際上是小我與心靈的混合物,融合了恐懼與光。例如,他們或許透過體驗痛苦和內在的成長:而打開了自己的心。每個父母或家庭都有他們受困於小我意識幻相的特定方式。

最初進入這種組成原生家庭的特定能量形態時,(剛誕生)你的意識是開放的,幾乎沒有個人界限。嬰兒時期的你徹底接受了父母的能量,如同重要的印記,深刻影響著以後的人生經驗。然而你那時不懂得篩選能量,只能在大約青春期的時候,才開始模糊地意識到你是你自己,才具備必要的意識,來篩選那些能量,了解什麼對你來說是好的、自然的,什麼不是。
一開始,你緊緊依附在父母的模式中,在長大後並獲得更多自我意識之後,當你尋找自己身分感時,會開始質疑父母對事物的觀點,這種心裡上的成長過程很像從小我意識轉變為心靈意識。地球生命的自然階段、生物與心理周期,以及季節的變換,都與靈性的自然成長階段相互關聯。而從小我意識到心靈意識,通常也需要超越那些控制你原生家庭的能量--那是限制性的、充滿恐懼的能量。

人在剛出生的時候,父母是屬於地球的能量,他們已經適應了這個次元和這裡的法則。通常這些限制性的法則對孩子說根本不明顯,因此對孩子而言,父母就代表著小我意識,小孩子透過原生家庭遭遇到這些能量,而這些能量在父母身上如何體現,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尤其在前三個月中,孩子貪婪地汲取周圍的能量,由於孩子缺少理性的思考和防禦,父母的能量便暢通無阻地融入他的意識中。另一方面,孩子的記憶仍然殘留一點美好天堂的印象,還有一些沒被幻相汙染的意識。這種意識與其他週圍的小我能量發生了衝突,會讓孩子極其痛苦,還可能在一開始就引起孩子對生命的嚴重抗拒。

小孩子怎樣處理這些能力衝突呢?一般的情況是,他會切斷自己的一部分能量,隱藏部分意識,傾向於順從,讓自己去適應父母的能量,因為他們一開始必須完全依賴父母。孩子的身體非常柔弱。強烈地渴望父母的照顧和關愛。實際上,孩子出身後送給父母的禮物包含了一體性、愛和控制權,但因為父母被幻相的能量所蒙蔽,父母通常收不到這個禮物,因此他們有時無法真正接受這個孩子。

當然,父母也曾經是孩子,也經歷過同樣的過程,他們並非有意把恐懼和幻相強加給孩子,然而身為成年人,他們在無意中吸收了許多小我意義的能量。

孩子出身的那一刻,父母通常會體驗到短暫的覺醒。看著這個天真無邪小傢伙從子宮裡出來,把自己交付給世界,如此敞開又如此柔弱,幾乎每個人都會很激動。這個神聖時刻在父母的意識中打開了「家」的大門,他們無意中到達了內在的神聖核心,他們明白無條件的愛和一體性。有那麼一段時間,他們進入了某個神聖的地方,感覺自己超越了那些幻相。但通常這只是一種短暫的喜悅狀態,因位之後生活就會安頓下來,恢復原有的模樣。他們的思考和感覺會落入從前習慣的模式,心靈之門就再次被關閉了。

大一些的孩子又會如何?多數孩子選擇完全適應父母的觀念。在生命的第一個階段(直到青春期),他們如此投入世界,投入父母的愛和關注中,而忘記了自己是誰。這會怎樣影響孩子呢?小孩子對愛和安全的渴求無窮無盡,當他們無意間瞥見父母的能量中那恐懼和堵塞的部分時,孩子被搞糊塗了。他體驗到痛苦和被遺棄的感覺,但會隱藏起這些情緒,因為在如此脆弱和敞開的狀態中,想要透徹地瞭解這些情緒頗為不易。所以,孩子會帶上眼罩,對「愛」產生錯誤的認識。為了在情感上有保障,他允許自己被父母的錯誤觀念蒙蔽,因為如果不能得到無條件的愛,那麼有條件的愛總比沒有愛好一些吧?小孩子竭力爭取自己所需要的愛和安全-因而會錯把一些不是愛的能量當成愛,例如把父母對他取得好成績的讚揚當成愛,又或是把父母對他的情感需求當成愛。

每當孩子取得某項令父母驕傲的成績而受到讚揚時,他們會覺得自己被喜愛、被重視、心裡充滿了快樂。但是如果父母的讚揚不是出自於對孩子真正的了解,不是基於孩子的渴望,而是因為社會對孩子的期望,那麼稱讚反而是一種毒藥,孩子會被鼓勵去按照外在的標準行事。然而「愛」意味著應該和孩子自己在的標準-也就是他想實現的成就-連結,當注意力集中於外在成就時,孩子會誤以為那就等於愛,所以如果沒有去做那些正確的、符合外在標準的事情,他們就會覺得內疚。而成年以後,他們可能會變得不知道自己的界線何時被跨越,或是哪些時候努力過頭了。他們只是發現自己每時每刻汲汲營營想要滿足父母或想要成功,當未能成功時,就容易內疚與失敗交加,有時厭惡自己、不喜歡自己甚至做出傷害自己的傻事。

另一種被扭曲的愛的能量,會出現在孩子混淆了愛和情感依賴的時候。許多孩子在被父母需要時覺得被愛,但實際上,他們是在填補父母心靈上的空洞─也就是說父母沒有照顧好他們自己的空洞。當孩子踏入這個洞之後,便成為替代品,填補了這個缺口。他試圖提供父母內在失去的愛和支持,希望以這種方法取悅父母,以獲得夢寐以求的愛。這種服務當然不是愛,而是一種危險的能量糾纏,不僅會導致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在日後出現問題,也會給孩子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帶來困難。

很多父母在童年時都缺乏無條件的愛,無法被父母真正接納,痛苦和被遺棄的感覺深深地根植於生命中。所以當他們有了小孩,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有雙重特點:一方面確實有真誠的愛,但另一方面也下意識地補償缺乏感。透過跟孩子的關係,父母試圖治療自己情緒上的傷口,無意中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父母的替代品,孩子必須給予他們在童年時期極度缺的愛。

這時,「愛你」和「需要你」的訊息在孩子身上完全交織在一起,孩子的能量不再是自己的,因為他的能量被父母的需求吸收了,而孩子卻認為這種吸收很舒服!這會帶來錯誤的安全感,當孩子成年以後能量被人耗盡、被人擁有時,他卻覺得自己被這個人深深地愛著。竭力付出的同時,他會有一種被愛、被重視的感覺,把情感依賴,甚至是嫉妒和占有解釋為愛,然而這些能量和愛卻恰恰相反。這種可悲的失去自我,就是源於把愛和需要混為一談了。而這有可能出現在我門的子女中,不令人心疼嗎?

話說回來,回到日常生活中。發生在生活中的事件都是讓我們成長和重返真我的機會,但徹底認清這一點,並且重獲剛出生時的能量,則需要勇氣和決心,把自己從小我意識中解放出來,需要男性自我意識與洞察力的能量,也需要女性的愛與理解的能量。針對和父母的關係而言,洞察力意味著讓自己遠離他門傳給你的恐懼和限制性的能量,為了在靈性上放開原生家庭,你必須區別他們的能量和你自己的能量,掙脫掉束缚和限制性你的繩索。

這不是要你對父母表達憤怒和挫折感,或是告訴她們哪些地方他們對你的了解是錯的。有時,讓它們知道你對事情的立場或對他們的感覺,可能是件好事,但多數情況下,他們不會理解你想告訴他們的東西,對於你跟他們在生命的觀點上不同的地方,可能不會產生共鳴。放開與父母能量的連結,意味著要先放開自己頭腦和情緒中的能量‧這就需要內省,找出自己是如何按照父母設置的幻相、按照父母的好惡而生活的-而她們的好惡是奠基於恐懼和批判。

一旦瞭解這一點,讓自己放手之後,你會很容易原諒父母。只有切斷內在繩索,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你才能真正對父母釋懷。你會很明白地拒絕他們的恐懼和幻象,你會明白他們的無辜,並且原諒他們。

就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是父母的受害者。因為,他們在你的童年時期表現出小我的意識。你暫時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他們的幻相生活,在某種意義上,你別無選擇,只能做他們的孩子,然而,克服受害者的感覺正是你生命中能夠擁有的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當你辨認出那源自童年時代的深刻印記,並有意識地決定哪些對你有益,哪些最好丟掉時,你就成了自由人。這就是拿回自己的控制權。

於是,當父母的期盼和渴望與你自己的不一樣時,你不會再下意識那些期盼,但同時也不會再反抗。你可以把他們給你的錯誤期待的觀念單純地當成不屬於你的,如此而已,不必認為父母在這些方面拖累了你,你可以帶著洞察力去愛。我們可以說,你是經由父母被引入小我意識中,然而透過在愛與寬恕中放開父母‧透過認識到自己才是生命中的主人,你也經由父母而超越了小我意識。若能如此,你將可以行使正確而健康的愛,跟自己的下一代相處。(塞斯)

    每一天,都有許多的故事在教室、在廣場、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上演著,學習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日常中學習著的,都是未來大能力的累積。每一個故事,都讓孩子的成長有了一個可安置的回憶資料庫可供尋找、回憶、與珍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心智化並非一種能夠「完全準確」理解他人的能力,而是人類在生活中的一種自然的態度,鼓勵與協助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能細察自身及他人的狀態如何影響到彼此間關係的省思方式,同時也是促進孩子心智發展的核心。
    Thumbnail
     常常會覺得,養兒育女的秘訣,根本從頭到尾都不存在,因為對別的孩子有用的,對自己的孩子也許完全沒用;這個階段對孩子有用的,搞不好過沒多久卻又沒有效果了。     可是假如真是如此,那麼為什麼我還是不斷在分享自己的經驗,書市也有數不清的教養書呢?我想,雖然每個孩子都不同,但是有些基本的原理原則是共通
    Thumbnail
    《前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像隻貓》,身為貓奴的我,這本書名真是讓我太有共鳴了。 我家的貓在兩年前來到我們家,而恰好我的兩個孩子也陸續進入青春期。我真的是在青少年身上看到貓咪的特質。 獨立自主之虞,偶爾又需要人關注。不能跟他太親近,想抱就抱。他會適當的跟你保持距離,除非他自己想靠近你。心思難以捉摸,講不
    Thumbnail
    2013年下半年,距離大寶出生還有7個月左右,即將初為人父和人母的我們,已經開始討論取名這件事。首先我們有個共識,名字一定要自己取,絕對不會讓長輩介入,更不可能花錢請什麼老師取名。於是那段時間我們幾乎天天討論,到底應該給我們的第一個孩子,一個即將誕生的男孩,取什麼樣的名字。
    Thumbnail
    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物質更充裕,不斷工作賺錢,卻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情感需求。其實,讓孩子擁有幸福感的,不是金錢,而是陪伴。良好的親子互動,不僅能讓親子之間關係更緊密,更能提早發現孩子的問題。
    Thumbnail
    後陽台洗衣機的音樂響起,告訴我衣服洗好了。可我正要出門去接補習下課的兒子。 「妹妹~請你幫忙晾個衣服好嗎?我要出去接哥哥,等我回來還要晾衣服就很晚了...」 「喔~~」女兒回應我,表示她有聽到。但我聽不出來她是否願意做這件事。 不過,即使她不願意也沒關係。
    Thumbnail
    昨日是八月八日父親節,女兒一大早便爬到老公的身旁對他撒嬌說等放學回來要幫忙槌槌背並說聲:「爸爸辛苦了!」想著女兒的這一番話,我沈澱了一整個早晨,邊閱讀邊思考到底在天上的父親教會了我什麼?他又留給我什麼樣的禮物呢? 願全天下的父母都能繼續學習成長,也願所有的孩子都能保有思考與感受愛。
    Thumbnail
    家庭、老公、孩子都是已婚朋友們之間聊不完的話題。跟好友麗滋聊到她女兒妞妞這幾天不吃飯的事,聊到後來,麗滋有感而發的說:「小孩是人生最難修的課題。」 我想到之前跟另一位好友聊到孩子的事時,最終的結論是「孩子,其實是父母學習的對象」,也有感而發起來回了麗滋:「小孩是我們當父母的老師!」
    Thumbnail
    通勤時間很長,所以很有時間觀察路上遇到的人生百態,尤其是帶著孩子的爸媽和孩子互動情況最能引起我的注意。 一次是在東湖捷運站遇到接孩子回家的媽媽把孩子留在2F的月台上哭泣,逕自離開搭手扶梯往下,媽媽都不擔心如果有人拉小孩進車廂,如果小孩看不到媽媽往下走了到處找媽媽,如果小孩搭手扶梯出事?
    Thumbnail
    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心智化並非一種能夠「完全準確」理解他人的能力,而是人類在生活中的一種自然的態度,鼓勵與協助我們在與他人互動時,能細察自身及他人的狀態如何影響到彼此間關係的省思方式,同時也是促進孩子心智發展的核心。
    Thumbnail
     常常會覺得,養兒育女的秘訣,根本從頭到尾都不存在,因為對別的孩子有用的,對自己的孩子也許完全沒用;這個階段對孩子有用的,搞不好過沒多久卻又沒有效果了。     可是假如真是如此,那麼為什麼我還是不斷在分享自己的經驗,書市也有數不清的教養書呢?我想,雖然每個孩子都不同,但是有些基本的原理原則是共通
    Thumbnail
    《前青春期的孩子情緒像隻貓》,身為貓奴的我,這本書名真是讓我太有共鳴了。 我家的貓在兩年前來到我們家,而恰好我的兩個孩子也陸續進入青春期。我真的是在青少年身上看到貓咪的特質。 獨立自主之虞,偶爾又需要人關注。不能跟他太親近,想抱就抱。他會適當的跟你保持距離,除非他自己想靠近你。心思難以捉摸,講不
    Thumbnail
    2013年下半年,距離大寶出生還有7個月左右,即將初為人父和人母的我們,已經開始討論取名這件事。首先我們有個共識,名字一定要自己取,絕對不會讓長輩介入,更不可能花錢請什麼老師取名。於是那段時間我們幾乎天天討論,到底應該給我們的第一個孩子,一個即將誕生的男孩,取什麼樣的名字。
    Thumbnail
    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物質更充裕,不斷工作賺錢,卻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情感需求。其實,讓孩子擁有幸福感的,不是金錢,而是陪伴。良好的親子互動,不僅能讓親子之間關係更緊密,更能提早發現孩子的問題。
    Thumbnail
    後陽台洗衣機的音樂響起,告訴我衣服洗好了。可我正要出門去接補習下課的兒子。 「妹妹~請你幫忙晾個衣服好嗎?我要出去接哥哥,等我回來還要晾衣服就很晚了...」 「喔~~」女兒回應我,表示她有聽到。但我聽不出來她是否願意做這件事。 不過,即使她不願意也沒關係。
    Thumbnail
    昨日是八月八日父親節,女兒一大早便爬到老公的身旁對他撒嬌說等放學回來要幫忙槌槌背並說聲:「爸爸辛苦了!」想著女兒的這一番話,我沈澱了一整個早晨,邊閱讀邊思考到底在天上的父親教會了我什麼?他又留給我什麼樣的禮物呢? 願全天下的父母都能繼續學習成長,也願所有的孩子都能保有思考與感受愛。
    Thumbnail
    家庭、老公、孩子都是已婚朋友們之間聊不完的話題。跟好友麗滋聊到她女兒妞妞這幾天不吃飯的事,聊到後來,麗滋有感而發的說:「小孩是人生最難修的課題。」 我想到之前跟另一位好友聊到孩子的事時,最終的結論是「孩子,其實是父母學習的對象」,也有感而發起來回了麗滋:「小孩是我們當父母的老師!」
    Thumbnail
    通勤時間很長,所以很有時間觀察路上遇到的人生百態,尤其是帶著孩子的爸媽和孩子互動情況最能引起我的注意。 一次是在東湖捷運站遇到接孩子回家的媽媽把孩子留在2F的月台上哭泣,逕自離開搭手扶梯往下,媽媽都不擔心如果有人拉小孩進車廂,如果小孩看不到媽媽往下走了到處找媽媽,如果小孩搭手扶梯出事?
    Thumbnail
    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