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褚士瑩|閱起#4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書名: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
作者:褚士瑩

書籍摘要

此書作者是一位NGO國際工作者,憧憬著讓世界變得更好的他,遇到了一個無法回答的難題,「為什麼要和平?和平真的有比較好嗎?」答不出答案的他,也下定了決心,必須找到自己答案,而開始這趟到法國上哲學課的旅程。
他找到了一位法國哲學老師奧斯卡.柏尼菲,並留在他的課堂學習,在課堂中與其他領域的成人一起探索自我、找到解答,伴隨著老師的提問與針砭,讓尤其是東方教育文化背景下的讀者,感到強大的共鳴,許多文化嵌入的生活中看似正常的互動,如禮貌、隨口掛著請、謝謝、對不起......這在老師與同學眼中卻是一大疑問,這也是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讓我體會到不同文化脈絡下形成的行為,自己卻渾然不知的這種思想衝突感。

閱讀心得

這本書非常好讀,我大約花了兩個小時就看完了,但傳達出的意義卻能讓能在事後越嚼越香,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有幾個地方,共同點是這些都是我們東方文化中,或是從小教育我們的行為,作者在課常上被「集體投票」的段落,更讓我心不禁也陪著作者尷尬起來,我想台灣大部分的人也都有這個行為上的習慣。我們一輩子的習慣,卻被公然投票表決,好像把我拉到課堂一樣,狠狠的給予我幾個重擊,被迫面對自己的一切。
以下舉出幾個作者有犯、我也很有共感的文化下產生習慣,然而以老師的哲學觀點來看,卻完全不合理的相異之處。

1.請、謝謝、對不起

從小父母教育我們,隨口說這三個萬用詞,人際糾紛可以少一半,我們也一直使用這個萬用詞到出社會、再到退休,直到離世。
這三個詞本身沒有問題,但我們常常在使用時機上出了很大的問題。
作者在書中有呈現這段過程,老師請同學回家自行讀一部份的內容,作者其實沒有讀,因此老師點到他,他無法回答出答案,而和老師說出「對不起」,結果卻意外讓老師表現出生氣的反應,反問「為什麼要跟我說對不起?」「因為我回答不出來」「那你該對不起的是自己,而不是我」。
確實,對不起的應該是對自己,沒有好好做到課堂上要求的指示,而無法好好理解課堂的內容,最大的影響還是回到自己身上,但我們太習慣了在第一時間說出對不起來示弱,彷彿是一個藉口或減免的萬用詞。
在此情況下,作者因為回答不出來問題,而在老師與全班面前感到難堪,而脫口對老師說出對不起,但完全不是誠心覺得做了什麼事情對不起老師。
如果事情發生在我們的文化中,老師可能只是很無奈的讓你坐下,繼續授課。
生活中還有太多的地方是這樣了,看似是有禮貌,但其實是想貪圖方便,而狂濫的使用這三個萬用詞,卻忽略真正背後傳達的用意。
有趣的一張圖:把這些話,當作牌子那樣立著,遇到問題就指著牌子,請對方看一下,是不是非常方便!
「請」你一定要幫我這個忙。
這真的是誠心的詢問別人意願嗎?還是純粹的依賴?
對任何事情都畢恭畢敬的說「謝謝」。
這每一句都是誠心的感謝,還是一句敷衍失去意義的口頭禪而已?
我真的沒辦法做到你要求的,「對不起」。
真的是向對方誠心的道歉,還是只是應付對方或示弱而附加的道歉?
「說出對不起的時候,要誠心的時候說,對不起才有用,並不是說越多越好。」
而後,作者收回對不起,並開始進行哲學反思,為何自己常將對不起掛在口邊,以及自己賦予話語包含的真正意義。對於這個行為,老師反而感到很滿意。

2. 我知道一點



這是一個我覺得非常有趣的概念,「知道」與「不知道」之間,究竟還有什麼?
對於一件事,我知道,與我不知道,兩者差別很明顯,但是「知道一點」,在無窮無盡的知識中的一點,到底是哪一點?
我們太常有這種好像有知道一點,就等於有知道了,但一被問「你知道的那部分是指知道什麼?」卻答不出個所以然。
不僅如此,像是「應該知道」、「好像知道」等等的用法都是相似的概念,但又比起來更模糊了,不但沒有範圍,而且是似有非有的狀態。
若認知停在此狀態,大概永遠不知道自己是知道還是不知道,也不會意識到必須要去找到更完整著答案。
起初作者對於別人的提問「為什麼要和平?和平真的有比較好嗎?」,我相信作者若要回答,也是有一些自我價值觀的想法可以回答,畢竟他都待在組織工作好幾十年了,但就憑自己知道的這一點,這樣真的是知道了嗎?知道的這一部份夠多,有辦法來回答這個問題了嗎?
作者為了找答案來到法國,即是他為了補足這個「知道」所做的行動,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觀念並不完備,仍不是答案,知道自己對這個問題仍無知。他知道他沒有屬於自己的答案,因此去尋找。
在《知識的假象》一書中,兩位作者認為,我們沒有想像中那麼聰明,面對事情的思維,往往不夠全面。如果要檢視自己是否全盤掌握一件事情,可藉由說明的方式來判斷。但可以很完整流暢的說明,也不全然代表真正理解了事情的原理,而是利用他人貢獻的智慧結晶來回答。
坦承自己是知道還是不知道,是件很值得讚賞的事,正因確信自己處於不知道的階段,會更積極的去尋找答案。如果是為了面子而強硬的說出自己知道了,那最後受害的仍是自己。
很可惜的一點是,我們的文化與教育彷彿不能讓我們說出「不知道」,就算真的不知道,也會硬猜一個答案,或是似懂非懂的做個不完全的解釋,我們的教育期許我們成為一個丟出什麼問題都能快速拿出解答的人,而不是仔細思考過程與答案合理性的人。在這種競爭的壓力下,誰還敢不知道呢?
當你懂得自己的「無知」時,反而是一種好事,更能開放心胸,項外在環境學習。 ——《知識的假象》

3.你有問題嗎?

在英文裡,problem和question翻譯成中文都是「問題」,但其實有不同含意。
小時候真的常常在班上聽到同學會嘲笑「有問題」的同學,我的意思是,對上課內容有疑問,想問老師不懂的地方的那種「有問題」的同學,老師常會問學生:「同學們對這一章有什麼問題嗎?」的這種問題,是一個question的問題。
彷彿好像問問題(question)的同學,都有問題(problem)一樣,這個雙關玩笑真的開的真的不是很好,卻常常在國小國中聽到類似的嘲諷。
慢慢的演變成會問問題的學生好像是問題兒童一樣(竟然用的又是同一詞「問題」),被同儕與老師的長時間影響下,也就沒有人願意問了,更寧願自己找答案或是乾脆放著問題不管。
我覺得教育應該好好改善這個部分,我曾和一位美國人聊過這個話題,他對於亞洲的教育方式很感疑惑,而我也很好奇他們的學習方式,我在大學只要跟歐美外籍生同個教室,都會覺得他們真的非常喜歡問問題,有些甚至連好像跟課程無關的,也會拿來提問。
我問那位美國人,為什麼你們這麼愛問問題?他完整的告訴我他們的教育觀,雖然本身就知道他們教育的方式是很開放式的,但令我非常訝異的是,沒想到是這種程度。
他說他們上學幾乎不需要帶著沉重的教課書,那是在家裡該讀、該完成的作業,真正來學校的目的,他認為應該是把家裡讀的不懂的內容,拿到課堂上來問老師,問同學,互相討論;他也很好奇,為什麼台灣的教學是把學生關在一個教室,然後聽老師一直講,講完就下課,我頓時也無話可說,只是心中感慨萬分。
以我熟知的台灣教育方式,如果一兩個人問問題的話還沒關係,但只要多一點人開始問問題,溫柔一點的老師就會要求私下問同學或問他,因為上課有段考的指定進度,無法花太多時間解答;沒那麼溫柔的老師,可能會在全班面前回你,怎麼連這個也不會?連這個也要問?
在這種壓力之下,平常都沒有問問題的經驗、習慣,在出社會後更無法問好問題。《大哉問時代: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得會問問題,而不是準備答案》一書中,徹底的清楚告訴我們,未來對於「問問題人才」的渴求。
「在過去,表現出「無所不知」的人會獲得晉升,如今,公司裡最好的位子、甚至有自己的辦公室,卻是留給最懂得問問題的人,因為,一個小問題,能創造一門大生意。」   —— 華倫 .伯格
有時候從文化中養成的習慣,雖然有該文化的特色,無法真切地評斷好與壞,但是缺乏以個人哲學觀去反思,為何我會跟著文化習慣這樣做?為何我會如此解讀某件事?
我認為奧斯卡.柏尼菲就是在告訴我們:
「去想吧!任何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去弄清楚原因吧,這樣就離自我了解又更近了一步。」

結語

雖然書中的哲學老師,對於亞洲文化的某幾項特點呈現些微反感,但也不難理解,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確實對哲學思考帶來的巨大影響,東方哲學仍是留傳下諸多很美妙、值得讚揚的價值觀,如東方文化對於的重視,在西方文化的眼裡可能覺得很奇怪,但我認為如孔子所言,孝確實也是一件值得讚揚的美德,雖然現今普遍共同認為,孝順並不是義務,但懂得回報父母、長輩的那顆真誠的心,也是從文化衍伸到個人哲學觀中顯現出的行為表現。
在與作者同樣的文化與教育背景下,透過這本書讓我身歷其境,體會到不同文化的哲學觀衝擊,特別推薦給想了解哲學的初學者,可以作為剛接觸哲學的讀物之一,除了好上手之外,探討的問題都是與生活非常貼切的議題,作者以自身簡白的口語化表述,與真實的情緒流露,讓我們的日常與哲學產生連結,並透過持續思索,慢慢得出自己對每件事情的答案
隨手閱起,讓思維躍起。
閱起,我們下次見。
閱起|書評|寫作
追蹤IG帳號、追蹤閱起方格子
不錯過新文章通知!
若有其他想法與觀點
也歡迎留言一同討論
期待與你/妳的互動 :)











28會員
13內容數
沖杯咖啡、沏杯茶,一起閱起一本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書評|《您好,我是接體員》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書評|《您好,我是接體員》死亡不是最可怕的
Thumbnail
avatar
拖延症小姐的囤書櫃
2024-06-15
書評|《我沒死,只是變成了掃地機器人》添田信就算變成一台吸塵器,我也要保護妳!  這不是恍神,也不是應天命降生,平凡的札幌刑警鈴木勢太睜開雙眼,發現自己竟然變成一台掃地機器人!他隱約記得,自己不久前被一台車子撞飛,沒想到醒來後變成了這副模樣。
Thumbnail
avatar
浮火
2024-05-11
書評|《我選擇勇敢》 偶爾適合新鮮人的自傳雞湯《我選擇勇敢》偶爾適合新鮮人的自傳雞湯
Thumbnail
avatar
拖延症小姐的囤書櫃
2024-02-17
書評|我說「錢已匯入你的戶頭」|坡上的擬態這些送貨人在結束過後,都不約而同都用同一句話回應: 「錢已匯入你的戶頭。」 增添了故事的懸疑性與未解之餘音。 「錢已匯入你的戶頭」是某次我在書店翻閱到的書,當時就覺得這個主題相當有趣,便買回去了。有時我們不太需要太過於喧嘩的文案,只要作品能夠穿透出來的質地擁有獨特魅力,你終究會從書
Thumbnail
avatar
老鳳
2023-12-10
釀影評|《惠子不能輸》:為了能感覺到自己,我們都是不斷努力的普通人三宅唱導演的新作《惠子不能輸》(ケイコ 目を澄ませて,2022)靈感取自於小笠原惠子的自傳《絕不能輸!》。電影不強調「聾」的感官缺失,讓觀者能將聾人看成與聽人平等的、真正的「人」,而非僅關注其生理障礙,並讓障礙成為群體的借代。這便是電影的首要目的──它要我們看見,在聽障拳擊手之前,惠子先是個「人」。
Thumbnail
avatar
泰賀
2023-07-28
持續跟自己對話,才是思考。《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書評推薦會欣然寫下這篇書評,是偶然間讀到褚士瑩的這本《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他向法國一位「非典型」哲學老師奧斯卡‧柏尼菲學習,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思考練習與震撼教育的故事記錄,這本書,其實就是褚士瑩對自己誠實的自剖,我感佩他的誠實,當發現自己「卡住」了,不是假裝沒事,而是選擇學習,並將自己主動思考的答案寫
Thumbnail
avatar
曾荃鈺
2023-01-21
【書評】沒有什麼持續且永恆的結果,因為我們都還在路上: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其實他們到頭來都會抵達目的地。但他們非要自尋煩惱不可,看似迫切,其實虛幻,辜負了時間的真義,純粹只是焦慮與抱怨。
Thumbnail
avatar
微讀
2022-12-27
《S週報#35》內在原力書評:我把奧客變貴客 / 為什麼要財務自由要從現在就開始存錢?/ 鐵鎚人的思維一篇文章、一則金句、一個小觀念大改變,透過文字啟發你的一週,幫助你持續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avatar
Mr.S
2022-09-05
【書評】我們聊天,到底是為了什麼?Sally Rooney《聊天記錄》人生的某些事物,是你必須先經歷,才有辦法真正理解的。
Thumbnail
avatar
微讀
202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