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是入場門票或是廢紙?

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是入場門票或是廢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五月,又到了一年一度〈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的報名時間,華語老師到底需不需要這張證照?已經被討論到爛了。每當這個問題出現的時候,老師們就會分成兩派,有一派老師認為持有證照是基本的,也對求職有幫助;有一派老師則對這張證照嗤之以鼻,甚至不屑去考。到底哪一派才是對的呢?

以下,我就以一個非本科系,中年跨界華語教學界的背景,跟大家分享我對教育部這張〈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的看法。

先說,我是有證照的。

前面的文章也提過,我花了兩萬多塊去師大上證照培訓班,在已經花錢補習的情況下,我還是考了兩次才通過:

考了兩次才通過的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成績單

考了兩次才通過的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成績單

如果要看準備心得、參考書目那些的老師們可以左轉出去了,這些網路上隨便搜尋都有很詳細的心得分享,不需要我這個已經考完兩年,喪失大部分記憶的人來講。而且這五個科目當中,我唯二有認真準備的就是「漢語語言學」、「華語文教學」。而「國文」、「華人社會與文化」兩科,得力於我的教育背景知識,裸考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成績。事實上我也建議大家把準備重心放在「漢語語言學」、「華語文教學」這兩個科目,因為只有這兩科是有讀書就能拿到分數的,其他科目的準備方向—尤其是「華人社會與文化」,實在太虛無飄渺,花時間苦讀不如去拜拜,祈求出的題目都會寫或能剛好猜中答案。而唯一的術科考試「華語口語與表達」,Youtube上也有很多教學影片,發音清楚標準固然重要,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朗讀時的「音量」與「節奏」。我的發音被很多華語老師說過很標準,還是考了兩次才低分飛過,評分標準真的是個謎,所以老師們也不必太在意分數,考過就好。

進入主題,這張證照到底有沒有「用」?

這當然是要先釐清發問者對「有用」的定義是什麼?

首先,如果問的是這張證照對增進老師的「教學能力」有沒有用,我想大家應該都認同答案是否定的。

「拿到證照不代表會教書」,同樣的句型可以套用在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上:

  • 拿到駕照不代表會開車。(就是我,20歲拿到駕照,到40歲都不會開車)
  • 考過教師甄試不代表是個好老師。(大家請自行回想自己的求學歷程中的各階段老師)
  • 在大學入學考試取得高分不代表是個好學生。(台大經濟系的新聞追了嗎)?
  • 通過公務員考試不代表有為民服務的熱忱。(這就不多說了)
  • 考到多益金色證書不代表會說英文。(台灣一堆人學的是啞巴英文)

所以,「通過什麼考試,就等於有什麼能力」的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期待。

那麼,到底要怎樣才能證明自己是個會教書的老師呢?只有一個方法——直接去教。

要去哪裡教?當然是要有學校、學生願意讓你教啊!

於是就進入下一個主題,這張證照對「求職」有沒有用?

雖然現在大部分的教學單位,在徵聘華語老師時,不會把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列為必要條件。但事實上,持有證照的應徵者,教學單位的確是會優先考量的。也有一些教學單位,在錄取老師時並不一定要有證照,但要求老師要在錄取後幾年內考取。而在我自己的經驗中,我在拿到證照後,主動應徵五間大專院校/華語中心,有國立頂大,也有私立科大;有大學學分課,也有華語中心正規班,錄取率是100%。我並非華語教學本科系,之前從事的工作跟教育無關,教學經驗更是少得可憐,能有這樣的錄取成績,我想教育部的證照幫了很大的忙。

就我所知,有些學校——尤其是以新南向專班維生的私立學校,在向教育部申請經費時,就已經把「聘請持有教育部證照的華語老師」這項條件寫進申請計劃裡,所以不管老師會不會教,有沒有經驗,這些學校都一定得找到一個持有證照的老師放在講台上,否則就違背他們的申請計畫,也有可能影響到下次申請經費的通過率。

因此,我認為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對老師們的求職是有很大幫助的。

有些新手老師會問,我就是不會「教」,面試幾乎都有「試教」的環節,我要怎麼去求職呢?我覺得這點真的就要靠自己用心了,用自己想像的方法教、去當助教觀摩,或是上社團詢問,甚至是花錢參加實務課程都是方法。我曾經在錄取後,為了先熟悉該校的教學風格,主動向中心主任請求觀課,並且大老遠從台北搭火車去新竹,只為了觀摩一堂華語課。另外,大膽地去求職、去試教、去被學校老師釘在牆上問,也是累積經驗的一種方式。從準備資料、試教、面試的過程中,一定能有所成長、有所收穫。

實際去教課才能累積真正的教學能力,就像要實際開車上路才能真正學會開車、實際開口說英文才能真正學會英文一樣。而要怎麼得到教學工作?證照是一塊很有用的敲門磚,把門敲開之後,後續能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真正讓學生學會中文,得到學生好評,就要看老師自己的造化了。

總結一下我對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的看法。

當華語老師「一定」要有這張證照嗎?去搜尋一下最近各大專院校的徵才條件,就知道答案是「不一定」了。但我覺得,新手老師可以去嘗試考考看證照,讓自己在乏善可陳的履歷中,增添一筆有可看性的亮點。而資深老師們,我想各位靠人脈介紹就有源源不絕的工作機會了,除非是想證明自己,不然證照對你們而言應該是塊雞肋。就我自己而言,我拿到證照的時候是開心的,即使沒什麼教學經驗,看到證照時,也覺得自己的能力受到了肯定,進而有信心去申請更多教學工作。所以,證照對我來說是有用的。

最後,我想再說一點。

各位老師都是成年人了,而且還是讀書人,應該都懂社會上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這個道理。教育部的證照到底有沒有用?不是「有」或「沒有」這麼簡單,要從不同角度去切入探討,才能回答這個問題。市場上有很多有證照的老師,也有很多沒證照的老師;教得好的很多,教得不好的也很多,但好不好是由學生判定的,不是由「證照」判定的。下次再看到用「有證照又不代表會教」這樣簡單粗暴的言論去攻擊別人的人,就知道這個人的格局在哪裡了。

FB: 中年Gap Year回憶錄

花了兩萬多塊錢補習得來的證照,值不值得只有自己心裡知道。

花了兩萬多塊錢補習得來的證照,值不值得只有自己心裡知道。

avatar-img
中年Gap Year 回憶錄的沙龍
20會員
8內容數
進入華語教學界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疫情,我突然失業了;二是因為愛情,我曾經以為我會到國外結婚生活,可以在國外教中文。最後,證明了疫情比愛情還長久,工作比愛情還可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後一步:冷卻倦怠期 經歷過華語中心的「洗禮」,我認清華語教學就是低薪、高標準、零保障的一個行業。除非力拼博士到國立大學擔任正職教授,或轉做教學單位行政職,否則就是在簽約短期委任契約、短期營隊或甚至不簽約的華語課中流浪,難有安定的一天。結束華語中心的課程,來到2022年的最後一季,關閉三年的國門開放
原本這篇應該要繼續寫亂入華語教學的心路歷程。但近日台中機捷的憾事,讓我很想談談,我在短短兩年的華語教學生涯中,看到的各種光怪陸離的亂象。 首先,關於勞健保。 出社會工作過的人都知道,工作單位要幫員工保勞健保,是再基本不過的事。沒有勞健保的公司,根本請不到正常的員工。但各大專院校、華語中心,卻能用完全
接下台北、新竹兩間科大的課之後,我迎來了中年失業後難得的收入穩定期,同時也是我當華語老師最自信、最有熱忱的一段時間。我相信這是屬於我的工作,於是我想要更多,我想要當個忙碌且快樂的華語老師。
第三步:熱血高峰期(上) 2022年拿到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證照,又有了第一次順利應徵的經驗之後,我開始認真看待華語教學工作,尋找更多的教學機會。於是有了以下熱血直到血淋淋的應徵經驗: 1. 台北某頂大華語中心 還記得那是一個很冷的冬天,我看到某頂大華語中心在招募暑期密集班的老師,我這個人其實有點
第二步:熱血期 再厲害的助教也是助教,想要當華語老師就必須累積真正的教學經驗,於是我開啟了一系列既熱血、又心酸(?)的華語老師應徵之路。 1. 僑委會線上華語課程教師 僑委會的經驗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我是在這裡開始第一次真實的教學經歷,也是在這裡建立我的教學信心。但其實,即使已經是僑委會助教的我,也申
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大學念的是中文系,那是一個還沒有華語教學系的年代,研究所念的是商學相關。出社會十幾年來,做的都是跟中文、文學完全不相關的工作。2020年疫情之後,猝不及防地中年失業。會選擇華語教學作為中年失業後的職涯,是綜合自身的條件,以及當時的一些個人因素,就此踏上華語教學之路。
最後一步:冷卻倦怠期 經歷過華語中心的「洗禮」,我認清華語教學就是低薪、高標準、零保障的一個行業。除非力拼博士到國立大學擔任正職教授,或轉做教學單位行政職,否則就是在簽約短期委任契約、短期營隊或甚至不簽約的華語課中流浪,難有安定的一天。結束華語中心的課程,來到2022年的最後一季,關閉三年的國門開放
原本這篇應該要繼續寫亂入華語教學的心路歷程。但近日台中機捷的憾事,讓我很想談談,我在短短兩年的華語教學生涯中,看到的各種光怪陸離的亂象。 首先,關於勞健保。 出社會工作過的人都知道,工作單位要幫員工保勞健保,是再基本不過的事。沒有勞健保的公司,根本請不到正常的員工。但各大專院校、華語中心,卻能用完全
接下台北、新竹兩間科大的課之後,我迎來了中年失業後難得的收入穩定期,同時也是我當華語老師最自信、最有熱忱的一段時間。我相信這是屬於我的工作,於是我想要更多,我想要當個忙碌且快樂的華語老師。
第三步:熱血高峰期(上) 2022年拿到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證照,又有了第一次順利應徵的經驗之後,我開始認真看待華語教學工作,尋找更多的教學機會。於是有了以下熱血直到血淋淋的應徵經驗: 1. 台北某頂大華語中心 還記得那是一個很冷的冬天,我看到某頂大華語中心在招募暑期密集班的老師,我這個人其實有點
第二步:熱血期 再厲害的助教也是助教,想要當華語老師就必須累積真正的教學經驗,於是我開啟了一系列既熱血、又心酸(?)的華語老師應徵之路。 1. 僑委會線上華語課程教師 僑委會的經驗對我而言非常重要,我是在這裡開始第一次真實的教學經歷,也是在這裡建立我的教學信心。但其實,即使已經是僑委會助教的我,也申
先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大學念的是中文系,那是一個還沒有華語教學系的年代,研究所念的是商學相關。出社會十幾年來,做的都是跟中文、文學完全不相關的工作。2020年疫情之後,猝不及防地中年失業。會選擇華語教學作為中年失業後的職涯,是綜合自身的條件,以及當時的一些個人因素,就此踏上華語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