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本書徹底搞清楚,你的「共情」值不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什麼是「共情」?
讀小說《傲慢與偏見》的時候,你為達西先生這個木頭遲遲不表白而擔心。
看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你為男主身陷喪子之痛不能自拔而為之揪心。
但凡是聽到看到想到別人受到委屈苦難,或者開心驚喜,你的感同身受就是產生共情。
共情讓商業思維的人覺得可以用來吸引消費,讓文化藝術工作者用來注入創作,讓一般人覺得可以從中學習並且感受到自己,其實也挺好的(或者挺糟的)。
美國哲學與心理學協會前主席保羅·布盧姆在《擺脫共情》這本書裏是這麼寫的:「共情指的是感受你認為他人所感受到的東西的行為,即體驗你覺得他人應該有過的體驗。」
不過,這位曾被票選為耶魯大學受歡迎的心理課程教授,同時也在這本書裏要我們,忘記共情、放下共情。
因為,共情容易讓人無意識的做出判斷,跟因之衍生出缺乏理性的行為。布盧姆說:「我們面臨的問題很少是因為缺乏共情造成的。實際上,這些問題往往是由共情氾濫引起的。」
共情不能取代思考。不能。不能。不能
為什麼共情會氾濫呢?因為共情帶給人的切膚之痛或欣喜,會讓人產生道德優越感,讓人產生情緒上的抒發或壓抑。
一句話,共情會讓人產生道德上的不理性。我們會因為只要事關道德,就覺得這一定是對的,一定要遵守。這就會讓共情產生「覆蓋直覺」、「改寫直覺」的不理性行為!
從商業行為上面來說,共情讓消費者產生偏見,產生衝動,去購買引發他聯想力的產品。
從一般人的角度來說,共情讓人在照顧到自己的感受的同時,誤以為自己理解別人痛苦。
但事實上,共情卻會讓我們短視,讓我們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全部。共情讓我們只會以看得見想得到的人的處境,取代沒看到沒想到的大多數人的真實狀態。
聽起來,共情可以讓我們舒服。因為,我們以為解決了問題。但是,並不是完整的解決。也有可能,共情會使我們認定這樣就夠了,我們盡了我們能力所及的力了。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布盧姆說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擁有滿滿的「情緒共情」,而較少「認知共情」。後者是指,我們就算沒有進入別人所帶來的情緒漩渦,仍能理解感知別人的處境跟問題。
能共情不代表你善良,更不代表你是正義的一方。所以,人必須「先思考再行動,而不是先共情再行動。」
共情不能取代思考。不能。不能。不能。
共情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想要教育別人
人,不應該成為共情的奴隸。然而,共情有沒有積極的優點呢?
《共情的邊界:高敏感的你,如何活得更自在》這本書給的答案是:共情可能讓你耗盡你的同情心跟感受力,你要多點「鈍感力」,再加上「冷卻技能」,將共情帶給你的敏感和易感,轉化成創造力。
「儘管強大的共情能力確實是一種天賦,但經常活在他人的情緒中會很快耗盡共情者的『電量』,使他們的內心失衡,產生一種枯竭感。」作者如是說。
太有同理心,太有共情力,會讓人情緒容易波動,會讓人「內心小劇場」不斷有戲在上演。
你可以有共情力,但是,不能讓它完全佔據你的心靈。
你可以,也應該跟共情相處,但是不能想要一步到位的解決共情所帶來的內心困境。關鍵字是:不要讓共情帶來的感受「淤積」在你的身上,你的心裏。
這也正是書名的由來,你得為自己的共情設下邊界,設下鬧鐘,設下沙漏:共情應該為我所用,而不是我被共情所扭曲。
保持好奇心,但是,不要想改變別人。或者,共情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想要教育別人。
好奇心,開放性,接納,是維繫人與人關係的三個基礎。共情的邊界也需要,特別是最後一點,接納自己不可能做到完美。因為,我們不需要。
「有意識的見證」自己的感受,活下去
《共情的邊界》提醒我們,要學習不帶情緒的觀察自己,「有意識的見證」自己的感受出現了。它會出現,也會消失。它會來,也會去。只有你這個人,你這個主體不會離開。
你應該不要讓共情所引發的風,吹動你心中的幡。這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禪宗公案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呀。我們也很想呀。但是,太難了吧。
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慢慢接受的一個說法:不要再叫我加油了,我只能這樣了。
接納不完美的同時,我們可能會產生「成就感」。因為呀,人生的確太難了。
成就感有可能會帶來「使命感」,因為你知道別人所受的苦,你會想要讓這一切產生意義。這時候,創造力就出現了。這個創造力可以是對你有用的,也可以是對眾人有用的。
但是,你得知道你一定一定不要再被「二手情緒」給淹沒了。
你在情感上面支持別人,你更要在情感上面自我支持。句點。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用三本書三部影片來破解「苦難的意義」。 僅僅受苦還不夠,要選擇有價值的痛苦。 而且,要「以恰當的方式來自願受苦」。
關於愛情,張愛玲說得好:「我愛你,關你什麼事? 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但是,當你不愛了,或者對方不愛你了。那又該如何?
用3部影視跟3本書來破解,活法的奧義。 人生是條漫長的河流,水岸不會變,變的水本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們不用出拳踢腳, 只要知道「除非看到自己正在進步,否則我們不會快樂。」
人和動物有什麼區別? 人有回憶,人會思考。很棒棒嗎?猩猩也可以的。 人跟動物的區別是「自我意識」,就是我,我,我。 自我意識會爬升到自我價值的認定,這就是自尊。 人有高自尊,低自尊,還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我們經常用憤怒,恐懼,焦慮,孤獨等情緒, 來轉移自己跟別人發現我不好,我很糟,我很丟臉。 我們實在應該逃脫「羞恥感」的牢籠,越早越好。
自戀者的正面有3C特質:魅力四射(charismatic)、 玉樹臨風(charming)、過於自信(confident) 那是他們經過多年的磨煉形成,最吸引人的特質。 自戀者的背面則是疑神疑鬼,挑東挑西, 不斷編輯自己的人設,卻要求對方要從一而終的順從。
用三本書三部影片來破解「苦難的意義」。 僅僅受苦還不夠,要選擇有價值的痛苦。 而且,要「以恰當的方式來自願受苦」。
關於愛情,張愛玲說得好:「我愛你,關你什麼事? 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但是,當你不愛了,或者對方不愛你了。那又該如何?
用3部影視跟3本書來破解,活法的奧義。 人生是條漫長的河流,水岸不會變,變的水本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們不用出拳踢腳, 只要知道「除非看到自己正在進步,否則我們不會快樂。」
人和動物有什麼區別? 人有回憶,人會思考。很棒棒嗎?猩猩也可以的。 人跟動物的區別是「自我意識」,就是我,我,我。 自我意識會爬升到自我價值的認定,這就是自尊。 人有高自尊,低自尊,還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我們經常用憤怒,恐懼,焦慮,孤獨等情緒, 來轉移自己跟別人發現我不好,我很糟,我很丟臉。 我們實在應該逃脫「羞恥感」的牢籠,越早越好。
自戀者的正面有3C特質:魅力四射(charismatic)、 玉樹臨風(charming)、過於自信(confident) 那是他們經過多年的磨煉形成,最吸引人的特質。 自戀者的背面則是疑神疑鬼,挑東挑西, 不斷編輯自己的人設,卻要求對方要從一而終的順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同理心是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品質,但要做到完全同理對方並不容易。然而,相對客觀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文章討論了對於不同觀點的看法,以及避免固執己見和尊重彼此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Thumbnail
共感的背後可能是需要別人同樣這對待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
Thumbnail
把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上,因此,你就做到了自尊自重。這份自尊自重,會帶著你去發覺,你內在有著充沛的力量,強大的韌性,得以讓你接納你自身經驗的種種艱難。你的存在因而得到擴展與深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同理與同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同理是理解並感受他人的情感,而同情則是對他人的困境表示憐憫。簡單的安慰話語往往無法真正幫助對方脫離困境,反而需要用心站在對方的立場,感受並陪伴其情感,才能提供真正的支持。
同理心是在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品質,但要做到完全同理對方並不容易。然而,相對客觀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文章討論了對於不同觀點的看法,以及避免固執己見和尊重彼此的重要性。
Thumbnail
我們有時候是不是對自己以外的人太過嚴苛?還是因為對自己夠狠,所以對他人也這般。 到底是自己的心太軟還是真的對別人過於嚴苛我分不清楚,只是知道心裡總是有個聲音不斷地在拉扯,告訴自己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 或許也只是自己的同情心作祟。在很多人眼裡,同情心這樣的特質可以能並列於善,但同情心對我來說是一個
Thumbnail
共感的背後可能是需要別人同樣這對待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大致了解一下「同情心」跟「同理心 」。 我所理解的同情心是比較被動地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別人的感受;而同理心是比較積極的、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來理解當事人的感受。 較常見的同理分三種,認知層面、情感層面,還有身體感受層面。當然還有對同理更詳細的分類與解說,我們先用這三種
Thumbnail
把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上,因此,你就做到了自尊自重。這份自尊自重,會帶著你去發覺,你內在有著充沛的力量,強大的韌性,得以讓你接納你自身經驗的種種艱難。你的存在因而得到擴展與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