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本書徹底搞清楚,你的「共情」值不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什麼是「共情」?

讀小說《傲慢與偏見》的時候,你為達西先生這個木頭遲遲不表白而擔心。

看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你為男主身陷喪子之痛不能自拔而為之揪心。

但凡是聽到看到想到別人受到委屈苦難,或者開心驚喜,你的感同身受就是產生共情。

共情讓商業思維的人覺得可以用來吸引消費,讓文化藝術工作者用來注入創作,讓一般人覺得可以從中學習並且感受到自己,其實也挺好的(或者挺糟的)。

美國哲學與心理學協會前主席保羅·布盧姆在《擺脫共情》這本書裏是這麼寫的:「共情指的是感受你認為他人所感受到的東西的行為,即體驗你覺得他人應該有過的體驗。」

不過,這位曾被票選為耶魯大學受歡迎的心理課程教授,同時也在這本書裏要我們,忘記共情、放下共情。

因為,共情容易讓人無意識的做出判斷,跟因之衍生出缺乏理性的行為。布盧姆說:「我們面臨的問題很少是因為缺乏共情造成的。實際上,這些問題往往是由共情氾濫引起的。」

raw-image

共情不能取代思考。不能。不能。不能

為什麼共情會氾濫呢?因為共情帶給人的切膚之痛或欣喜,會讓人產生道德優越感,讓人產生情緒上的抒發或壓抑。

一句話,共情會讓人產生道德上的不理性。我們會因為只要事關道德,就覺得這一定是對的,一定要遵守。這就會讓共情產生「覆蓋直覺」、「改寫直覺」的不理性行為!

從商業行為上面來說,共情讓消費者產生偏見,產生衝動,去購買引發他聯想力的產品。

從一般人的角度來說,共情讓人在照顧到自己的感受的同時,誤以為自己理解別人痛苦。

但事實上,共情卻會讓我們短視,讓我們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全部。共情讓我們只會以看得見想得到的人的處境,取代沒看到沒想到的大多數人的真實狀態。

聽起來,共情可以讓我們舒服。因為,我們以為解決了問題。但是,並不是完整的解決。也有可能,共情會使我們認定這樣就夠了,我們盡了我們能力所及的力了。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布盧姆說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擁有滿滿的「情緒共情」,而較少「認知共情」。後者是指,我們就算沒有進入別人所帶來的情緒漩渦,仍能理解感知別人的處境跟問題。

能共情不代表你善良,更不代表你是正義的一方。所以,人必須「先思考再行動,而不是先共情再行動。」

共情不能取代思考。不能。不能。不能。

raw-image


共情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想要教育別人

人,不應該成為共情的奴隸。然而,共情有沒有積極的優點呢?

《共情的邊界:高敏感的你,如何活得更自在》這本書給的答案是:共情可能讓你耗盡你的同情心跟感受力,你要多點「鈍感力」,再加上「冷卻技能」,將共情帶給你的敏感和易感,轉化成創造力。

「儘管強大的共情能力確實是一種天賦,但經常活在他人的情緒中會很快耗盡共情者的『電量』,使他們的內心失衡,產生一種枯竭感。」作者如是說。

太有同理心,太有共情力,會讓人情緒容易波動,會讓人「內心小劇場」不斷有戲在上演。

你可以有共情力,但是,不能讓它完全佔據你的心靈。

你可以,也應該跟共情相處,但是不能想要一步到位的解決共情所帶來的內心困境。關鍵字是:不要讓共情帶來的感受「淤積」在你的身上,你的心裏。

這也正是書名的由來,你得為自己的共情設下邊界,設下鬧鐘,設下沙漏:共情應該為我所用,而不是我被共情所扭曲。

保持好奇心,但是,不要想改變別人。或者,共情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想要教育別人。

好奇心,開放性,接納,是維繫人與人關係的三個基礎。共情的邊界也需要,特別是最後一點,接納自己不可能做到完美。因為,我們不需要。

「有意識的見證」自己的感受,活下去

《共情的邊界》提醒我們,要學習不帶情緒的觀察自己,「有意識的見證」自己的感受出現了。它會出現,也會消失。它會來,也會去。只有你這個人,你這個主體不會離開。

你應該不要讓共情所引發的風,吹動你心中的幡。這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禪宗公案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呀。我們也很想呀。但是,太難了吧。

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慢慢接受的一個說法:不要再叫我加油了,我只能這樣了。

接納不完美的同時,我們可能會產生「成就感」。因為呀,人生的確太難了。

成就感有可能會帶來「使命感」,因為你知道別人所受的苦,你會想要讓這一切產生意義。這時候,創造力就出現了。這個創造力可以是對你有用的,也可以是對眾人有用的。

但是,你得知道你一定一定不要再被「二手情緒」給淹沒了。

你在情感上面支持別人,你更要在情感上面自我支持。句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立亨的李想世界的沙龍
23會員
171內容數
大眾閱讀跟小眾閱讀在這裡交會,看文學看社會看心理看歷史更要看,李想世界。
2024/11/29
美國歷史上第二個女性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1933-2020),畢生致力於法律事業並且推動男女平權工作不遺餘力。如果可以跟他學習如何健身,應該很不賴吧。
Thumbnail
2024/11/29
美國歷史上第二個女性大法官魯斯.巴德.金斯伯格(1933-2020),畢生致力於法律事業並且推動男女平權工作不遺餘力。如果可以跟他學習如何健身,應該很不賴吧。
Thumbnail
2024/11/28
1993年,我到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研究所就讀。上課第一天,就被幾個學長姊的博士論文選題給驚呆了:有人以職業摔角選手的命名跟裝扮為題目,有人研究紐約聖派翠克教堂二戰期間做禮拜的女性頭飾變化為題目,有人研究猶太人做菜習慣的傳承與變化。
Thumbnail
2024/11/28
1993年,我到紐約大學人類表演學研究所就讀。上課第一天,就被幾個學長姊的博士論文選題給驚呆了:有人以職業摔角選手的命名跟裝扮為題目,有人研究紐約聖派翠克教堂二戰期間做禮拜的女性頭飾變化為題目,有人研究猶太人做菜習慣的傳承與變化。
Thumbnail
2024/11/26
舊詩的世界,背後有國恥辛酸,有生命滄桑,更有美好的想像與感受。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生生不已的生命感知力量。讀老師的眾多著作,都可以感受到溫情,敬意,還有豁然開朗之後的理解。
Thumbnail
2024/11/26
舊詩的世界,背後有國恥辛酸,有生命滄桑,更有美好的想像與感受。更重要的是,其中有生生不已的生命感知力量。讀老師的眾多著作,都可以感受到溫情,敬意,還有豁然開朗之後的理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什麼是共情能力? 在你認識的親朋好友中,有沒有遇過有一種人他不僅僅能理解他人的感受,也能深刻的感同身受,成為在團體的心靈支柱呢?如果有,他就是具有共情能力的特質,這群人傾向擁有豐富的人際網絡也能應對各種人際關係上的壓力與困難,有助於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減少衝突與增進溝通。
Thumbnail
什麼是共情能力? 在你認識的親朋好友中,有沒有遇過有一種人他不僅僅能理解他人的感受,也能深刻的感同身受,成為在團體的心靈支柱呢?如果有,他就是具有共情能力的特質,這群人傾向擁有豐富的人際網絡也能應對各種人際關係上的壓力與困難,有助於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減少衝突與增進溝通。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對他人的困境展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時,我們可能會說這個人很沒有「同理心」,然而「同理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必要的嗎?其實除非我們離群索居,否則只要處於需要人際互動的環境,在願意理解他人的前提下去傾聽並且展現出關懷,這便是同理心的表現,也能替自己與他人帶來幸福感。 舉例來說,當我們出門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對他人的困境展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時,我們可能會說這個人很沒有「同理心」,然而「同理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必要的嗎?其實除非我們離群索居,否則只要處於需要人際互動的環境,在願意理解他人的前提下去傾聽並且展現出關懷,這便是同理心的表現,也能替自己與他人帶來幸福感。 舉例來說,當我們出門
Thumbnail
身邊有很常把同理掛嘴邊的人嗎? 或是很常聽到這個詞? 快來領取最簡單明瞭的同理心手冊吧 ! !
Thumbnail
身邊有很常把同理掛嘴邊的人嗎? 或是很常聽到這個詞? 快來領取最簡單明瞭的同理心手冊吧 ! !
Thumbnail
什麼是「共情」? 但凡是聽到看到想到別人受到委屈苦難, 或者開心驚喜,你的感同身受就是產生共情。 共情是一種天賦,更是一種偏見......
Thumbnail
什麼是「共情」? 但凡是聽到看到想到別人受到委屈苦難, 或者開心驚喜,你的感同身受就是產生共情。 共情是一種天賦,更是一種偏見......
Thumbnail
非暴力溝通的目標是讓人們能夠建立一種彼此坦誠而且相互同理的關係。本書作者盧森堡博士提及,不論他身處何種衝突,他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也不會把焦點放在各方的說法,因為這時候不管是什麼說法都會造成衝突,這時候的重點是讓雙方得以彼此連結。
Thumbnail
非暴力溝通的目標是讓人們能夠建立一種彼此坦誠而且相互同理的關係。本書作者盧森堡博士提及,不論他身處何種衝突,他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也不會把焦點放在各方的說法,因為這時候不管是什麼說法都會造成衝突,這時候的重點是讓雙方得以彼此連結。
Thumbnail
同理心就像戰逃間的真空狀態,是行動前的靜止、決策中的覺知,同時也是一種選擇。 「但我因為同理心而感到痛苦。感受到他人的難受所以自己的情緒也很不好。」友人說。我透過對話,整理了從「同理心」切入的不同視角,用更立體的詮釋覺察到那些尚未被同理的地方,並且允許自己也有被關照的需求,就有機會重新選擇人生。
Thumbnail
同理心就像戰逃間的真空狀態,是行動前的靜止、決策中的覺知,同時也是一種選擇。 「但我因為同理心而感到痛苦。感受到他人的難受所以自己的情緒也很不好。」友人說。我透過對話,整理了從「同理心」切入的不同視角,用更立體的詮釋覺察到那些尚未被同理的地方,並且允許自己也有被關照的需求,就有機會重新選擇人生。
Thumbnail
將心比心「太重要了,它讓我們成為一個溫柔的強者。」 — 歐陽立中。 可是溫柔的強者,有時候也會脆弱。無所不在的「資訊焦慮」與「情緒勒索」,對於高敏族/共感人來說,能量這種東西,一不小心沾上就不得了。因此善良的你,如何保護好自己,是維護日常平衡自在的基本功。
Thumbnail
將心比心「太重要了,它讓我們成為一個溫柔的強者。」 — 歐陽立中。 可是溫柔的強者,有時候也會脆弱。無所不在的「資訊焦慮」與「情緒勒索」,對於高敏族/共感人來說,能量這種東西,一不小心沾上就不得了。因此善良的你,如何保護好自己,是維護日常平衡自在的基本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