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疑似假包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幾乎整個媒體鋪天蓋地報導。
國際新聞則是需要主動去搜尋,才會看到。
關於批判台灣媒體的文章多了去了,只是反過來思考,在這個流量至上的年代,許多堅持報導更多元化或是國際情勢的媒體,是非常辛苦的。
之前聽到同事分享敏迪選讀的播客,也試著聽一集,才發現有許多國際間發生的新聞,譬如說前陣子敏迪藉由菲律賓的一連串新聞與菲國政府採取的行動,解讀菲律賓對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權衡關係,卻是在台灣媒體很少看到的,我從這個分享才發現自己到底多麽目光狹窄,別人看到好多東西,我卻只有看到假包新聞。
這也會相當程度影響到台灣人的視野,國內新聞要關心確實沒錯,國際間的文化與互動也要略知一二,知道除了台灣以外,國際間的關係情勢變化,也能更跳脫只有顏色的選舉,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讓台灣更好,而不是每天只負責跟不同立場的人辯論,人的品質提升了以後,真正為台灣做事的候選人才能跳出來,台灣也會慢慢的變好。
《富比士》專欄作家詹寧斯(Ralph Jennings)就曾撰文表示,台灣人不關心國際事務已成普遍現象,民眾只願「向內看」,他認為原因可能是台灣日漸在國際邊緣化,以致人民忽視國際新聞。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提出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這其實也可以延伸至媒體上,我認為國際新聞的價值在於幫助我們借鏡與促進我們思考,人關心的層次當然就會有所不同,當人的品質提升了,台灣慢慢地朝著好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