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適合參加心理團體嗎?」:一篇文章幫你認識、分析與評估你的需要

2023/05/2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面對生活,想求助的人不少,但很多人不是不想求助,而是不知該如何求助。
然而,我觀察到近兩、三年,隨著心理科普的線上、線下平台與自媒體的興起,加上年輕人更加不會對求助心理諮商師和問診有「污名化」的包袱,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求助一對一的心理諮商。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接受「心理團體」的幫助。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心理團體」,希望能讓正處於心理困境,不知如何找到解決之道的讀者,借由認識心理團體,找到一條求生之路。

§心理團體賣的是什麼「藥」?

談到心理團體,首先我們要和一些經常被人混淆的群體加以區分。簡單說,心理團體和「心理課」、「企業教練」與「一對一心理諮商」具有不同的內涵。

一、心理團體不同於「心理課」

顧名思義,心理課是「課程」,課程的目的在於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強調個人通過學習以得到知性上的成長。課程的參與者叫「學生」,而授課的是「老師」,雙方是師生關係,雙方的關係是單向的,是不對等的,學生們基本都面向一位老師,單方面的吸收老師教授的內容。
心理團體注重的是群體中成員之間的互動,以及每個人通過互動獲得心理方面的自我認識,在互動中獲得關於自我的與關係方面的成長。當中不存在一位授課老師,只有一位促進大家更好地交流的帶領者。
因此,心理團體中,每個人都是參與者,都是為彼此帶來改變的關鍵人物。

二、心理團體不同於「企業教練」

企業教練有時也會以團體的形式展開,但企業教練的作用跟心理團體不盡相同。最大的不同在於目的,企業教練是為企業服務,通過提高員工素質、激勵員工的工作狀態,達到提高企業績效的效果。
比如越來越不受年輕工作者歡迎的「團建活動」就是如此,這種活動無論過程有趣與否,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員工更好的發揮工作效率,這並不能真正打動員工的心,有時甚至還會引起員工的抵觸心理。
但心理團體不是為特定企業服務,不是為特定人士服務。心理團體是參與者自願參加,是參與者自己想要通過團體互動處理特定心理問題、生活困境的自發活動。

三、心理團體不同於「心理諮商」

心理團體和一對一的諮商有共通之處,雙方都企圖為參與者提供一個安全、支持性的關係,讓他們能在關係中分享自己的想法、情感與人生經驗,從而促進心理成長和改善心理健康。換言之,心理團體或諮商,其核心都是為了讓一個人更好地認識自己,進而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自我完善。
差別在於,在心理團體中,參與者是透過與其他成員的互動和交流來認識自己,看見自己的盲點,學習如何與人互動,瞭解何謂健康的人際關係,又該如何開展健康的人際關係,跳脫不健康的人際關係。
此外,心理團體因為其參與者的數量和互動方式,可以提供某些一對一諮商無法實現的場景,比如「家族治療」可以通過參與者進行家庭成員的角色扮演,使參與者從中得到啓發,看見個人自身家庭結構的問題。
那麼心理團體和一對一諮商可以同時進行嗎?按歐文.亞隆的《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中的觀點,只要諮商師判斷參與者的情況合適,心理團體和一對一的心理諮商可以兼容,進而發揮更大的效果。

§我適合參加心理團體嗎?

如果你也對心理團體有些心動,我想提供正反兩方面的「自我提問」,供你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確認自己是否適合參加心理團體:
●正面的自我提問:
  • 第一、你是否願意和他人互動,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 第二、你是否願意與他人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 第三、你是否願意撥出一定的時間與精力,穩定出席至少一個系列的心理團體?
●負面的自我提問:
  • 第一、你是否願意在團體中訴說自己的人生體驗,暴露自己的隱私?
  • 第二、你是否能接受參與者之間發生衝突?
  • 第三、你能否接受帶領者看重團體的發展,勝過看重你個人?
  • 第四、你認為當前的你是否能夠適應群體對話的氛圍與方式?
如果上面七個問題,你的答案都是「是的,我願意!」,那麼你挺適合參加心理團體。如果你不符合,那也不是世界末日,只能說心理團體可能不是最能為你提供幫助的方式。但你還是可以尋求其他方式來找到自己人生的解答,畢竟最好的方式,往往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不過,我要補充一點:一般心理團體都有「入組訪談」。
亦即團體帶領者會在團體前通過一對一的面談,確認想加入的人是否適合入組。所以也不是你想加入,就能加入。
比如今天一個關於「瞭解自己為何憂傷」的團體,一個人在訪談時表示他加入的初衷是「交朋友」,那他大概率會被帶領者拒絕。但這不是對這個人的否定,而是因為這個團體不對應這個人的需要。
此外,每個心理團體都遵守基本倫理和規章。所以違反倫理和規章的參與者,有可能被「請出」團體。這部分還要請有興趣參加團體的人,在參與前仔細閱讀和瞭解該團體的說明。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入組訪談時好好跟帶領者談一談。

§結語:在關係中實現自我

除了嚴格意義的心理團體,有些線上與線下與心理、情感、社交相關的平台,都推出了結合部分心理團體作用的團體活動。
比如招募一群人一起露營,然後中間有一個環節,心理諮商師帶領大家通過卡牌來認識自己。我還看過有些桌游活動,主辦方也安排了諮商師帶領大家通過桌游彼此互動,學習感情交流。
無論是嚴格意義或借用部分心理團體結構的社團活動,其背後都指出我們內心的需要,就是「真的沒有人完全想要活得孤獨」。有時我們選擇孤獨,不是因為我們真的喜歡孤獨,而是比起其他的選擇,一個人的代價比較小。
然而,心理團體或相關活動,其目的就是幫助我們能夠從「一個人算了!」的無助感中走出來,進而自我覺察、澄清問題,並獲得支持與溫暖。
也許你已經迷茫一段時間,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或是面對生活的重擔,對結婚、生子等人生事務不抱希望。過去你也曾求助親友,但得到的更多是無用的指責或缺乏共情的回應。那麼,建議你不妨試試心理團體,或者與心理團體有關的活動。給自己一個機會,再次嘗試從人與人的連結中得到救贖。
p.s. 如果你想瞭解心理團體的運作,可以參考Bilibili上搜尋歐文.亞隆的心理團體錄影,或閱讀塔特(Christie Tate)的著作:《被治癒的時間》(GROUP)。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前台灣哲學諮商學會監事。著有《心靈馴獸師》、《小腦袋裝的大哲學》等著作。
40會員
31內容數
結合哲學諮商實務經驗,以及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解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