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同一天內收到好幾個講「職場罷凌」的文章。如果職場罷凌那麼常見、那麼普遍,多數人都曾經歷過,或許我們就稱為「微罷凌」吧!
有個上國際媒體的案例應該可稱為「罷凌」無誤:Swatch手錶日本分公司一位50多歲女主管,被她的上級,另一位外國籍女性,以侮辱性的語言指責她愚蠢、能力不佳,導致她出現適應障礙疾患。這已經被日本勞動部門認定為職災。
其他「微罷凌」的統計數字就頗讓人心驚。例如紐西蘭最近的研究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受雇者,認為他們在最近這一星期遭受到同事罷凌。有90%表示,過去一年曾遭遇某種程度的罷凌。
兩年前的美國研究則發現,有一半員工曾遭遇職場罷凌。而職場罷凌發動者有70%是男同事,被罷凌的目標多數是女同事。而罷凌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掌控」,也就是取得主導權。
而罷凌的結果,常會導致各種精神科問題,如失眠、頭痛、慢性疲勞、功能性腸胃問題、焦慮、憤怒、憂鬱、創傷,甚至自殺意念。
「微罷凌」通常沒有那麼明顯,這涉及職場上的同盟,如果不加入同盟,就會在一些員工活動裡微妙地「被消失」,就拿不到一些會影響工作表現的關鍵情報,有時也會感受到一些情緒上的冷淡。
「有毒的職場」常造成員工離職或看身心科,或看身心科然後離職。但世界各國的統計,都顯示「有毒的職場」無所不在,例如電影中看似樂天的印度人,有45%畏懼先天不良的職場文化,有62%離職員工是因為有毒的工作環境。
或許現實的環境是:罷凌存在人心,人多的地方就有罷凌。如何創造讓工作者舒服一點的職場環境,對管理者來說並不容易,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任務了。但至少像Swatch日本分公司這種嚴重案例,我們一定要想辦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