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 人物篇-別人迷茫的時候 你前進

2023/06/1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商業篇讓我們看看現在世界知名的大企業,他們有什麼別間公司沒有的企業文化與優勢,而我們又可以從這些大公司身上學到什麼。
【認知篇】期望我們改變思維,從知識的農夫改當一個知識的游牧民族。
【歷史篇】讓我們知道,"歷史"這篇草原上,我們可以以史為鏡,拓展我們的視野,培養自己的戰略思維。
【商業篇】讓我們了解世界知名的大企業,他們有什麼別間公司沒有的企業文化與優勢,而我們又可以從這些大公司身上學到什麼。
【人物篇】藉九個人物的生命故事,來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九個人能名留青史,以及他們成功或失敗背後的原因。

理想主義者的困境 強者的傲慢

整本書用了三個篇幅在寫理想主義者的反思。在威爾遜、麥克阿瑟、秦始皇與項羽這些人身上,我好像看到了他們的共同點:強者的傲慢。這些人都不是弱者,他們都很強,而且有入世的決心,想要把他們的世界改造得更好。他們有理想而且有實力,但似乎少了一點同理心,讓他們都走上了失敗的路線。
威爾遜是國際聯盟(聯合國前身)的創辦者。在一戰後,他提出了十四點和平原則並建立了國際聯盟。美國在當時正逢孤立主義轉為國際主義,但因為威爾遜拒絕與共和黨在條文上“象徵性”修改妥協,讓凡爾賽條約的簽署在美國參議院被否決,導致美國身為國際聯盟的創辦國,卻沒有加入國際聯盟。
秦朝的覆滅是因為秦始皇覺得中央集權制好棒棒,推廣郡縣制到全國各地,但卻沒有依各地民情做適度調整。一些只適合首都的政策變成了官逼民反的律法(書裡舉的例子是農民支援民防的法律,需要在三天內到達駐地,違者死,三天在秦國的尺度可能可以,但在大一統秦朝的尺度就是沒辦法達成)。在始皇帝尚在的時候還能保住這個制度不讓帝國分崩離析,但在他死了之後,這套制度就玩不下去了。
而西楚霸王項羽則是想要跟秦始皇走完全不同的路線。他一心想回到秦朝以前的世界,回到春秋戰國時代那個諸侯制的世界,但地盤畫分分的比戰國七雄還細,一分封就是十九個國。這套制度設計出來,它對誰有好處?你會發現,對誰都沒好處。對其他十八個國君來說,天下秩序沒有人維護,所以打成一團,所有的人都鼻青臉腫。對於項羽來講就更沒有好處了,因為你是靠軍事實力起家,你然用這麼一個政治制度,自散武功,把自己變成天下的十九分之一。
理想主義者都有獨特的魅力,這很容易吸引眾人的支持。但理想主義走到極端,他並不會在意別人的利益,甚至也不在意自己的利益,他只是一昧朝著理想前進,可能會出現沒有人受益的情況。
這些故事如果換到現代類比,就是要提醒我們小心那些刺蝟型的KOL。專注一件事本身不是壞事,但是世間萬物都是環環相扣彼此連動,刺蝟型的意見領袖提出的意見可能解決了當下的問題,卻造成其他的問題。

政客林肯

我從來沒想過,在林肯身上會看到「政客」這兩個字。不過這裡的「政客」似乎沒有貶意,反而像在稱讚他務實,為了執政放下自己的理想,包裝自己更貼近民意。這就是政客,跟在民意後面走,在民意背後改變風向。而政治家則是走在民意的前面,做為意見領袖帶領民眾。誰好誰壞?其實沒有答案,只是在知識水平提昇的現代,我想偏向政客化都是必然的。只要不要變成民粹,忘了自己從政的初衷,把手段當成了目標,那就是好的。

履敗履戰終將勝利

佛格森是曼聯球隊的教練,他是靠什麼魔力,讓曼聯的球迷始終相信曼聯總有一天會拿下冠軍,書裡寫靠的就是這兩板斧:始終如一和認知地圖。始終如一指的是他的執行力,他可以持續良好的習慣,像是為了球隊管理不給明星球員特權。相較於其他隊伍,佛格森不買球星,他傾向於打造明星球員。而他也不會因為你是球星就改變他的態度,他照樣可以衝到休息室痛罵貝克漢。至於認知地圖,就好像佛格森內心有一把尺,他知道哪些策略可行而哪些策略不行。像書裡舉的例子,他不跟對手走購地廣告的路線,他專心在打造自己球隊的實力。

關於權力的兩三事

嘉靖帝的篇章講解了他的政治嗅覺,並推測他後期不上朝是他展現權力的手段。他一直藉由扶植第二號人物打擊首輔來維持他的權力。這裡比較有意思的是在講嚴嵩的段落,書中認為嚴嵩並不是大奸大惡之人。他的惡評來自於擔任首輔二十年下的政治包袱與幫嘉靖帝背的黑鍋,成為了書中探討的焦點之一。
朱高煦與朱棣的篇章則講解了大明滅亡的遠因。朱元璋留下了封建制的政治遺產,他回收兵權分發給藩王,讓藩王鎮守四方。封蕃制度簡單說就是一日皇家,終身皇家,還可以繼承。這些本意是為了讓朱式天下能穩定發展。收回兵權讓朱家人守邊境,這樣本家皇帝不用擔心邊境有兵權的將領謀反。但朱棣的奪權讓朱元璋的政治遺產加速變成了政治毒藥。封建制終究是給人謀反的心思,朱棣自己就是這樣上位的。他當然不允許別人也有這樣的機會。他加速了削蕃的進程。如此一來,宗室與中央的矛盾逐漸由軍事上對政權的威脅,轉變為大量增加的俸祿對中央財政的壓力。此外,朱高煦以為自己能跟他的父親朱棣一樣取代太子之位,造成之後明代的君王都非常防範自己的叔叔伯伯取而代之。
崇禎帝的篇章先給了我們一個問題,為什麼崇禎不逃到南邊?南明在群龍無首各自為政的狀態下也撐了二十年,如果再加上明鄭的話大約可以多延續四十年,難道是崇禎自己不想逃嗎?其實崇禎有過兩次南遷的計畫,但都得不到大臣的支持,崇禎帝生性多疑,沒有辦法跟自己的臣子真心合作,當輿論風向不對時,崇禎會拿支持的大臣來當替死鬼,把責任都推到臣子身上,這導致後期崇禎的提案臣子一律就是反對來明哲保身,這裡還舉了個例子,那時候關外還有吳三桂這個殺招,但內閣首輔陳演與魏藻德,不願意寫詔書調吳三桂回來,因為調回來的結果有可能會失去關外兩百里土地,崇禎又會把失地的責任推給他們兩個人,所以他們都不願意寫詔書。這裡書裡想帶給我們一個觀念,所謂的權力是需要上下平衡的,上位者要善待自己的中階主管,不然等到需要大家賣命的時候,就會跟崇禎帝的下場一樣。

結論

這本書能學到什麼?在威爾遜、麥克阿瑟、秦始皇與項羽這些篇章裡我們看到,理想主義者容易陷入強者的傲慢,失去同理心,讓大家陷入一種無人得利的詭異情境。林肯的故事告訴我們"政客化"可能是現代政治的必然路線,但必須注意不要變成民粹,忘記自己從政的初衷。曼聯佛格森的篇章告訴我們始終如一以及認知地圖是成功的關鍵,但我想還要加上持續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策略,以符合不斷變化的環境。明朝的篇章裡討論的大概是權力競逐的議題,嘉靖帝的篇章帶給我一個反思,有時候惡評只是因為做的太久了,不論什麼事情難免都無法面面俱到,一定會得罪到其他人,我們在面對一些負評時要多思考這是真的負評還是只是時間尺度太長的負評,可能再多加上樣本數這個參數吧。
這本書對於想要了解人性、政治、權力等議題的讀者來說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值得一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會員
38內容數
閱讀心得 讀書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