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騷擾比你以為的更靠近你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近幾日的輿論話題可能勾起了部分人心底的創傷,包含我自己也是。

那些傷害的重點可能不是事件的大小,而是並沒有被重視甚至沒有被真正的看見、聽見。

還可能會反覆地被提醒,或是被迫噤聲、遺忘,

彷彿只要受害者忘了或是認同加害者就不存在傷害的事實。

其實 性騷擾/妨害性自主 一直隱藏在你我習以為常的互動裡,起源於對於性別、性徵、性事⋯⋯的不尊重與不了解。

綜藝節目中、牌桌上、家庭、校園、職場、社交互動⋯⋯

性創傷所影響的脈輪是連動的,而非單一脈輪的損傷。

你沒有覺察不代表沒有,更不代表你沒有經歷過。

過往在異性客戶佔比較高的職場中,『打扮』成了很重要的技能。

不單是為了形象或愛美,更多的是為了營造討喜、醒目更有說服力、增加記憶度、減少紛爭不滿,讓合作關係可以順暢⋯⋯等等的外貌優勢。

但隨之而來的也是因外貌而產生的困擾,言語騷擾、挑逗、試探,肢體的踰矩⋯⋯

失衡甚至失控往往就在一秒一念之間,身份、立場、身體條件、環境⋯⋯總總的元素都可能讓弱勢者無法反抗或是失去自我保護能力。

事後的委屈可能換來的不是安慰,而是:『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在權力不對等或是觀念不同頻的狀態下,『算了』這兩個字承載了沈重的無助。

這不是女權議題,而是性別的意識以及人我界線的劃分與尊重,是不論男女都需要去認真檢視和思考的議題。

在綜藝節目、牌桌或是一些社交活動中也總是可以看到性徵、性事⋯⋯被拿來反覆玩笑、嘲弄、調侃,保守與開放的差異,並非是可否談論這些話題,而是大家如何來看待和行爲。

我不認為反覆的嘲笑或攻擊就是開放或有綜藝效果,而是反映出當事人與該文化環境的素質和品格。

尤其是開放的空間和管道,點點滴滴其實都是信念和資訊的傳導。

嚴肅一點看,其實都是教育的形式。

進退之間有很微妙但嚴謹的界線,

重點不在於性別差異,而是『尊重與自重』。

當傷害產生,被害者也需要去尊重自己的聲音和權益,必須是第一個去心疼和保護自己的人。

在位者和管理者,則身負公平正義的監督和行為責任。

———————————————————————————

希望讓有過這類創傷經驗的人得到一些力量,或是為他們說一說。

雖然我知道長文被閱讀的機率很小,如果你讀到最後⋯

『謝謝你看見』

#MeToo

#性平教育不是學校的事 是每一個人的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ia陪你一起綻放
4會員
14內容數
這是一個專注於自我療癒、能量創作和水晶淨化的心靈空間。 在這裡,我們探索身心靈的平衡,通過分享冥想技巧、能量淨化方法和水晶使用指南,幫助您找到內在的和諧與平靜。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擁有無限的內在能量,通過正確的引導和實踐,可以釋放出強大的自我療癒力量。與我們一起踏上心靈旅程,讓您的生命綻放出最美的光彩。
Ria陪你一起綻放的其他內容
2024/11/29
生命的成長是一個關於心靈與心智的深刻旅程,透過各種生命事件的啟動與經驗的累積,我們學會與他人健康連結,並逐漸形成完整的內在圖景。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生活的不同階段中,找到平衡與整合,實現自我瞭解與情感調節的過程。
Thumbnail
2024/11/29
生命的成長是一個關於心靈與心智的深刻旅程,透過各種生命事件的啟動與經驗的累積,我們學會與他人健康連結,並逐漸形成完整的內在圖景。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生活的不同階段中,找到平衡與整合,實現自我瞭解與情感調節的過程。
Thumbnail
2024/08/18
許多人對負面情緒感到畏懼,擔心被他人拒絕或批評,選擇壓抑情緒。實際上,情緒並無好壞之分,負面情緒是內在世界的一部分,能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學會與情緒共處,接納所有情感是自我關懷的表現,這會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和諧與完整。
Thumbnail
2024/08/18
許多人對負面情緒感到畏懼,擔心被他人拒絕或批評,選擇壓抑情緒。實際上,情緒並無好壞之分,負面情緒是內在世界的一部分,能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學會與情緒共處,接納所有情感是自我關懷的表現,這會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和諧與完整。
Thumbnail
2024/07/02
正向的自我對話對於調節情緒、增強自信、終止負面思維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培養這種對話方式的方法包括自我覺察、替換負面詞語、寫下正向想法、接觸愉快的記憶和持之以恆。可以持續關注本系列,藉由分享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式。
Thumbnail
2024/07/02
正向的自我對話對於調節情緒、增強自信、終止負面思維和解決問題至關重要。培養這種對話方式的方法包括自我覺察、替換負面詞語、寫下正向想法、接觸愉快的記憶和持之以恆。可以持續關注本系列,藉由分享的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療癒方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近期性騷擾事件的頻繁發生使我們再次面對這個令人震驚且令人憂心的現實。性騷擾問題不僅仍然存在,而且似乎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蔓延。 這些事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傷害,也應該引起我們所有人的關注和警惕。
Thumbnail
近期性騷擾事件的頻繁發生使我們再次面對這個令人震驚且令人憂心的現實。性騷擾問題不僅仍然存在,而且似乎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蔓延。 這些事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傷害,也應該引起我們所有人的關注和警惕。
Thumbnail
想了很久還是覺得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梳整一下寫下來。近期台灣在#metoo效應影響下,許多人”開始關注”有關於性騷擾與性犯罪等議題,可以說是比起其他國家慢了幾年,從很久之前到現在一直有在發生的事,而現在才開始被重視的一個社會運動。 從新聞事件中,除了看到人設崩塌(這是另一個議題了),主要是性騷擾與性犯罪
Thumbnail
想了很久還是覺得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梳整一下寫下來。近期台灣在#metoo效應影響下,許多人”開始關注”有關於性騷擾與性犯罪等議題,可以說是比起其他國家慢了幾年,從很久之前到現在一直有在發生的事,而現在才開始被重視的一個社會運動。 從新聞事件中,除了看到人設崩塌(這是另一個議題了),主要是性騷擾與性犯罪
Thumbnail
2023年5月31日由民進黨前黨工爆料作為吹哨,開始台灣一連串Me too事件,新聞報導和社群平台無間斷地播送相關議題,甚至連行銷社團都有相關解析文,但這樣全民性的關注是好?能推動更多的受害者保護網?還是只是對更多性侵和性騷受害者帶來痛苦? 本文分享性侵受害者的觀點。
Thumbnail
2023年5月31日由民進黨前黨工爆料作為吹哨,開始台灣一連串Me too事件,新聞報導和社群平台無間斷地播送相關議題,甚至連行銷社團都有相關解析文,但這樣全民性的關注是好?能推動更多的受害者保護網?還是只是對更多性侵和性騷受害者帶來痛苦? 本文分享性侵受害者的觀點。
Thumbnail
那些傷害的重點可能不是事件的大小,而是並沒有被重視甚至沒有被真正的看見、聽見。 還可能會反覆地被提醒,或是被迫噤聲、遺忘, 彷彿只要受害者忘了或是認同加害者就不存在傷害的事實。
Thumbnail
那些傷害的重點可能不是事件的大小,而是並沒有被重視甚至沒有被真正的看見、聽見。 還可能會反覆地被提醒,或是被迫噤聲、遺忘, 彷彿只要受害者忘了或是認同加害者就不存在傷害的事實。
Thumbnail
METOO事件延燒,政治圈、名嘴、演藝圈、教育圈,似乎無處不在。 越多越來的惡行惡狀,被勇敢接露,各種人設的崩塌,以及我們不斷冒出的問號:「他怎麼敢?」 在某個勇敢說出來的故事當中,有人提到「當場發作」很重要,對於這個部份我也很有共鳴,因為,實在太難了!
Thumbnail
METOO事件延燒,政治圈、名嘴、演藝圈、教育圈,似乎無處不在。 越多越來的惡行惡狀,被勇敢接露,各種人設的崩塌,以及我們不斷冒出的問號:「他怎麼敢?」 在某個勇敢說出來的故事當中,有人提到「當場發作」很重要,對於這個部份我也很有共鳴,因為,實在太難了!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429 台灣的Metoo撇除政黨政治層面的問題,單就性別這一塊來討論,我認為是有些可惜的地方,亦即作為後進的我們並沒有從前驅者學習到教訓。 首先是作為Metoo運動的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429 台灣的Metoo撇除政黨政治層面的問題,單就性別這一塊來討論,我認為是有些可惜的地方,亦即作為後進的我們並沒有從前驅者學習到教訓。 首先是作為Metoo運動的
Thumbnail
沒有想到,職場性騷擾、me too議題,這麼快又回到吉白職場的節目中。想告訴受害者 你得為自己戰鬥外,只有你自己才能處理心中那份委屈。
Thumbnail
沒有想到,職場性騷擾、me too議題,這麼快又回到吉白職場的節目中。想告訴受害者 你得為自己戰鬥外,只有你自己才能處理心中那份委屈。
Thumbnail
性騷擾相關討論裡面,有一個爭執點非常麻煩,就是「主觀感覺」這件事情。 簡單說,一方面可能覺得這是「習俗」、「非刻意」、「不小心」、「根本沒注意到」,甚至「這樣做是禮貌」。(當然這後面還扯到歷史文化怎樣累積的,有沒有可議之處?如何「往好的方向」改變之類。) 一方面則是「我覺得」、甚至是「我事後覺得」,
Thumbnail
性騷擾相關討論裡面,有一個爭執點非常麻煩,就是「主觀感覺」這件事情。 簡單說,一方面可能覺得這是「習俗」、「非刻意」、「不小心」、「根本沒注意到」,甚至「這樣做是禮貌」。(當然這後面還扯到歷史文化怎樣累積的,有沒有可議之處?如何「往好的方向」改變之類。) 一方面則是「我覺得」、甚至是「我事後覺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