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Metoo:在尋找平衡點的過程,我們如何走得更謹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429

台灣的Metoo撇除政黨政治層面的問題,單就性別這一塊來討論,我認為是有些可惜的地方,亦即作為後進的我們並沒有從前驅者學習到教訓。

首先是作為Metoo運動的內部核心沒有自我滌清,為了確立運動的正當性,這部分若不慎則將落人口實,遑論若批判是從外部而來,也很容易被當成是反對者而不被採納。

或許所有運動的伊始都會有矯枉過正的傾向,但是如同前述,我們並不是處在這個運動的伊始,我們更應該從前車之鑑學習。同時,既然過往的不義是現下努力檢討的,那我們所追尋的是一個平衡點,既然對於過往的「不及」予以譴責,那麼對於未及平衡點的「過正」也應該有同樣的評價。

幾日來在臉書盡量去閱讀從學者到民間、從女性到男性的各種證言,是的,我們選擇相信。然而即便從這個前提出發,「性騷擾」這件事從法律到道德的層面從來都不是只看「受方」的意願而定,卻是所有的行為都必須從「行為」與「結果」來看。也就是說,性騷擾也必須考量到行為人的「行為」本身。

所以,有些證言描述其(受方)感受到主觀權利受損,尤其是否覺得被性騷擾是十分主觀的感受問題,但是性騷擾是否構成一種違背法律或道德的行為而作為「性騷擾」(即性攻擊),就必須考量到行為悖離價值(法律或道德)是否達到相當程度。所以,固然我們同理與相信那所有的證言以及受方的感受,但我也認為必須審慎看待這些證言所描述的事實,其中所描述的行為,究竟是否是我們該譴責的性攻擊。這個情形類似於直男行為研究社,有些行為、言論確實達到性騷擾的程度,有些卻只是交友的訊息被截圖放上網公審。

有時候兩性間的互動可能只是雙方的認知落差,但因於認知落差所做出的行為未必是種「性騷擾」,社會上除了性別領域之外也存在著各種認知落差,而認知落差我認為是可以透過雙方的溝通、互動間去彌平。舉例來說,一方對他方有性意圖做出表示,他方這時發現後欲迴避,這時的互動中一方的停止行為即屬對「認知落差的認知」進而達成認知平衡,而不屬於任何性攻擊,僅若主動方仍執意為之,這時才有成立性騷擾的可能。

「知情同意」是具有共識的大原則,只有在對方沒有知情同意下所為的性舉動,才是違背意願的性攻擊。但是,在確認是否知情同意的過程,則未必是違反對方意願的性攻擊行為。

另外,爾後衍生的臉書審查好友的現象,也就是搜尋特定社團是否有好友在內,甚至是去張貼出特定人的個人資訊公告周知,我認為都是「過正」的。已可見及有人呼籲不要這麼做,因為有些社團是後來被改名、內容改變,未必所有在內的人都是為了觀看惡意外流的影片,雖然當然大多數可能是。

但是重點是「未必」,未必的存在讓我們必須要更謹慎。僅憑某人是否在特定的團體內就決定是否予以制裁,能直覺聯想到的就是《返校》劇情中對於參加讀書會的成員一律懲罰。二者的嚴重程度當然有異,畢竟威權時代的政權是恣意的,這裡的重點是我們應該要審慎於我們給予的制裁(包括取消),我們必須要聚焦在我們要制裁的行為上:究竟是加入特定團體(例如臉書社團,尤其這些社團未必原先名稱、內容是如此),亦或者是確實對他人造成性攻擊行為(例如惡意外流私人親密影片,或者幫助[鼓勵]這樣的行為)。

在這樣的衍生現象中,我聽聞有花相當時間整理自己社群媒體上的紀錄,退出所有可疑的社團以自清。但這樣的後果難道真的能促使性別間的意識更加明確?又或者只是如同禁止特定事物(例如性產業、大麻)卻只是讓其地下化?

在任何社會議題上—包括這次的台灣Metoo,我不認為要說出自己有過相當的經歷才能經過資格論的審查,才能成為「友軍」,而其他一律都是「敵人」。因為行為、言論本身並不應該因為主體的身分影響其性質,否則就會像《知識的不正義》所述的「證言不正義(testimonial injustice)」一般,即「聽眾因偏見對發言者可信度的降低」,而這我想並非所有人所樂見的,因為這也正是對於具有特定身分之人所給予的負向歧視。尤其,這個運動的主旨應該是要提升性別意識,讓公平與平等得以被實踐,卻不是更加地排外,終究我們是為了打造一個更好的公民社會而努力著的,這點我想必須被留心。

且有關「性」的問題中,權力是其中的核心,權力不對等經常性地造成性的壓迫。然而,權力的面向其實很廣,以自身的話語權「公審」他人也是一種權力的施展,在一些情況下確實是揭瘡,但在一些情況卻是濫用,例如目前已可見及甚至有根本不是被指控性攻擊者之人也被公審。公審是具有輿論能量者(例如輿論領袖)才具有的權能,但永遠不要忘記權力會使人腐化,公審這個現象亦然。尤其,公審既然也是權力的問題,在這個運動中我們也應該給予相當程度的重視與審慎,簡言之,至多程度上我只認為對於錯行者(性攻擊者)予以公審,但實際上卻已經出現對於並非性攻擊者的公審。

而上述的一些情況被納入譴責與制裁的對象,終究而言都會上溯及「共犯結構」的概念。但若要談到超乎個體之外的整體結構並以此作為譴責個體的基礎理據,那處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既然都身在結構之中,那都將會是共犯—無論作為或不作為,並且也將會更難區劃出既然所有人都在結構之中也都是共犯,判斷制裁對象的標準究竟何在?又是誰來制定?的大哉問。

因此,在(台灣)Metoo中我們必須謹記著所追求的是性別意識的提升、公平與平等,因此更必須要聚焦於「性攻擊(行為)」以及「實施性攻擊者(主體)」,基此,再向上檢視社會的整體結構問題,例如是如何的教育與環境創造了這樣的人與行為,再進行檢討與改進。而不是只在最後端僅以共犯結構之名這個太過空泛且恣意的依據予以制裁才是。

是否發表這些言論確實讓人猶疑,因為永遠不會知道是否不發出「完全支持」的聲音,就會被分類為非我族類而被批鬥、取消。但如果我們進入這種不表態支持否則就沈默的情況,這就相當於我們所憎惡的極權環境。既然我們追求民主與自由,那我認為這些言論仍然是這些價值所賦予能予以實踐的。畢竟,我希望生活在一個可以溝通與進步的公民社會。

raw-image



picture credit: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42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友俞
85會員
393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4/08/07
好狗命,其實一點都不好。狗命,其實是苟命。不只狗,還有貓,雞牛鴨羊魚等等等等。問題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簡單到一切都能被化約為一個問題: 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
Thumbnail
2024/08/07
好狗命,其實一點都不好。狗命,其實是苟命。不只狗,還有貓,雞牛鴨羊魚等等等等。問題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簡單到一切都能被化約為一個問題: 我們該如何看待「生命」?
Thumbnail
2024/08/02
作為台灣人,我們可以只是台灣人,這樣就很好了。沒一定要比別人好,也沒有一定要比別人差。實際如是,理想,亦如是。
Thumbnail
2024/08/02
作為台灣人,我們可以只是台灣人,這樣就很好了。沒一定要比別人好,也沒有一定要比別人差。實際如是,理想,亦如是。
Thumbnail
2024/06/26
隨著釋憲的聲請與憲法法庭的裁判,若裁判的結果未符其中一方民意(雖說與另一方民意在憲政的意義上等重),「民主」對該方而言勢必將於價值排序上凌駕於「憲政」之上。於是,共同體想像的歧異浮現,分裂逐漸明顯且擴大,法律外觀之下的,其實是一場沒有煙硝的內戰。
Thumbnail
2024/06/26
隨著釋憲的聲請與憲法法庭的裁判,若裁判的結果未符其中一方民意(雖說與另一方民意在憲政的意義上等重),「民主」對該方而言勢必將於價值排序上凌駕於「憲政」之上。於是,共同體想像的歧異浮現,分裂逐漸明顯且擴大,法律外觀之下的,其實是一場沒有煙硝的內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相信在2023過了一半的時點,在大量社群、平台上,無論是在政治、演藝、學術、藝術領域間,都可以「被」揭露出很多過去數年間發生性騷擾、性侵等事件。但在這個運動背後,我們應該要重新審視的問題,除了要求加害人負起應該承擔的法律、社會責任外,我們應該還需要反思什麼樣的問題?與讀者分享筆者的觀察。
Thumbnail
相信在2023過了一半的時點,在大量社群、平台上,無論是在政治、演藝、學術、藝術領域間,都可以「被」揭露出很多過去數年間發生性騷擾、性侵等事件。但在這個運動背後,我們應該要重新審視的問題,除了要求加害人負起應該承擔的法律、社會責任外,我們應該還需要反思什麼樣的問題?與讀者分享筆者的觀察。
Thumbnail
(本文為測試文與教育文,但由於內容涉及敏感議題,會有很直接、很露骨的文字,未成年讀者請勿閱讀,倫理道德高標準的讀者請自行酌情閱讀。) (除非事先徵得本人同意,否則婉拒任何形式之引用、轉載。) 這篇測試文的靈感來自這篇文章,有興趣深入了解的朋友請搭配參考,以避免閱讀本文時造成不必要之誤解。
Thumbnail
(本文為測試文與教育文,但由於內容涉及敏感議題,會有很直接、很露骨的文字,未成年讀者請勿閱讀,倫理道德高標準的讀者請自行酌情閱讀。) (除非事先徵得本人同意,否則婉拒任何形式之引用、轉載。) 這篇測試文的靈感來自這篇文章,有興趣深入了解的朋友請搭配參考,以避免閱讀本文時造成不必要之誤解。
Thumbnail
想了很久還是覺得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梳整一下寫下來。近期台灣在#metoo效應影響下,許多人”開始關注”有關於性騷擾與性犯罪等議題,可以說是比起其他國家慢了幾年,從很久之前到現在一直有在發生的事,而現在才開始被重視的一個社會運動。 從新聞事件中,除了看到人設崩塌(這是另一個議題了),主要是性騷擾與性犯罪
Thumbnail
想了很久還是覺得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梳整一下寫下來。近期台灣在#metoo效應影響下,許多人”開始關注”有關於性騷擾與性犯罪等議題,可以說是比起其他國家慢了幾年,從很久之前到現在一直有在發生的事,而現在才開始被重視的一個社會運動。 從新聞事件中,除了看到人設崩塌(這是另一個議題了),主要是性騷擾與性犯罪
Thumbnail
隨著METOO運動持續發酵,開始有些不同聲音出現:「我覺得METOO已經太過火了!」、「METOO運動是不是已經走歪了?」 這些問題的提出也相當重要,究竟怎樣叫做「走歪」呢? 「走歪」背後是否還反映出其它值得討論的議題? METOO運動帶來的意義有哪些?又該走向哪裡? 就讓我們一起盤點、統整一下吧~
Thumbnail
隨著METOO運動持續發酵,開始有些不同聲音出現:「我覺得METOO已經太過火了!」、「METOO運動是不是已經走歪了?」 這些問題的提出也相當重要,究竟怎樣叫做「走歪」呢? 「走歪」背後是否還反映出其它值得討論的議題? METOO運動帶來的意義有哪些?又該走向哪裡? 就讓我們一起盤點、統整一下吧~
Thumbnail
2023年6月,台灣吹起了 #Metoo 浪潮,且越演越烈。 男性在這浪潮中為如何自處與自保?在本文中你能找到答案。
Thumbnail
2023年6月,台灣吹起了 #Metoo 浪潮,且越演越烈。 男性在這浪潮中為如何自處與自保?在本文中你能找到答案。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967 對於台灣Metoo運動開始以來幾乎每則貼文的關注可以發現,貼文所描述的行為程度各有差異,有些確實達到性攻擊的程度(甚至犯罪),有些卻可能只是認知落差所產生的錯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967 對於台灣Metoo運動開始以來幾乎每則貼文的關注可以發現,貼文所描述的行為程度各有差異,有些確實達到性攻擊的程度(甚至犯罪),有些卻可能只是認知落差所產生的錯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429 台灣的Metoo撇除政黨政治層面的問題,單就性別這一塊來討論,我認為是有些可惜的地方,亦即作為後進的我們並沒有從前驅者學習到教訓。 首先是作為Metoo運動的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429 台灣的Metoo撇除政黨政治層面的問題,單就性別這一塊來討論,我認為是有些可惜的地方,亦即作為後進的我們並沒有從前驅者學習到教訓。 首先是作為Metoo運動的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216 這幾天台灣開始了 “Metoo” 的趨勢,這十分符合台灣歷來西風東漸的模式(不過在我國是從政治圈開始,這點是個差異),而這個運動鼓舞了許多被害人發聲,其中多可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4216 這幾天台灣開始了 “Metoo” 的趨勢,這十分符合台灣歷來西風東漸的模式(不過在我國是從政治圈開始,這點是個差異),而這個運動鼓舞了許多被害人發聲,其中多可
Thumbnail
最近在推特上看見不少人在討論性騷擾的問題……或者說一直有人討論,只是這幾天好像熱一點,總之這算是一直有人在關注,但好像也只有關注,通常沒什麼結果的議題,因為這類討論絕大多數都是以一開口就註定失焦的方式在進行,基本上幾乎可以保證底下再怎麼討論都只有兩造廢話,或者單方面廢話不斷重複,完全沒任何用處。 看
Thumbnail
最近在推特上看見不少人在討論性騷擾的問題……或者說一直有人討論,只是這幾天好像熱一點,總之這算是一直有人在關注,但好像也只有關注,通常沒什麼結果的議題,因為這類討論絕大多數都是以一開口就註定失焦的方式在進行,基本上幾乎可以保證底下再怎麼討論都只有兩造廢話,或者單方面廢話不斷重複,完全沒任何用處。 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