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 ACT 拿回人生主控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concept art, surreal art, a style of Wes Anderson, Midjourney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concept art, surreal art, a style of Wes Anderson, Midjourney


人生走到一個階段,是不是大多數人多少會遇到撞牆期?!跟減肥一樣,減重到一個程度總會卡關。

我在過去接近8年與夥伴們連續創建品牌,發現自己不時變成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因為運作方向上不一定如自己所意,在其他人更積極於引導走向時,自己其實會潛意識迴避。

我喜歡走在前端做有獨創性的事物,或支持別人有創造性的提案,但在多人參與時,我有時傾向變得安靜,習慣性的分析式思考,可以看到每個人不同的意見角度,卻不擅長引導他人順著我的方案走。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狀況,自己有強烈的主張與偏好,但團隊合作時卻不知不覺隱藏起來,更多的合作敘事走向便離自己越來越遠。

經過一段時間與人生方向、價值觀交集的衝突,在經歷了人生更大的卡關後,會去尋找解決方案。只是有時候人生面對的難題,用不同方式回來提醒自己,到底走在什麼樣子的道路上?如果每一次的變動事件都會產生恐懼與焦慮,我不禁思考如何可以擺脫這樣的循環?!

然後我就去尋找有什麼工具可以協助我呢?

這一篇我想介紹的ACT,中文是接納與承諾療法,在這過程中,推了我一把。

那什麼是ACT呢?

ACT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接納與承諾療法

當我接觸到 ACT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這個心理諮商療法,發現其實不是被很多專業治療圈外的人分享,閱讀到一位紐約科技圈創業者的文章,在過去也運用這個療法協助許多創業者探索個人價值,我便更深入的研讀了內容也參與教練課程。

先看看ChatGPT對ACT的解釋說明:

ACT的理論基礎是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和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特別是功能主義和認知障礙理論。ACT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接受,即學習接受痛苦和不良情緒,而不是避免或抵抗它們。這種接受可以幫助人們減少情緒困擾和焦慮,並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最初我是被其中關鍵詞吸引到,因為在我曾面臨極度低潮焦慮的困境,探索自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時,發現我必須穿越的課題便是:接納(Acceptance)、承諾(Commitment)、與行動(ACT)。

這幾個詞彙很接近一般人的生活與互動問題,可以出現在各種生活面向,但有沒有覺察與真正執行是很細微的差異。

譬如說我很害怕在有許多人的場合中需要公開說話,所以在有這樣的情況下若非必要,就不發表個人意見 - 我意識到公開發言是我所恐懼的事情,因而迴避。

但是傾向迴避並不代表我內心沒有意見。

透過自我覺察的練習,我意識與接納自己恐懼而迴避的樣貌。但同時,在試圖探索內心想要表達的價值觀時,被這樣的恐懼形式所限制,並不會讓我更接近自己的理想,甚至限制了自己的行動。

ACT 矩陣

ACT 諮商治療時建立在認知行為基礎上, 那麼 ACT 矩陣便是一個簡化後的工具,幫助我們檢視習慣性迴避在生活中出現時,可以如何使用。

若最終期望生活中佔領自己最多時間的行動,能夠與自己相符合的價值觀有所結合,那去找到我們的行為驅動來源便極為重要,如果我們的行動建立在焦慮與恐懼,不知所措時便試圖迴避、逃避,那永遠不可能更趨近自己的理想生活,透過這個工具,我們可以試著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以下圖這個空白矩陣來看,兩條垂直線分隔出四區象限空間,兩端交錯各別是反思提示。

raw-image
  • 偏向/靠近 <----> 遠離 (Toward vs. Away)
  • 內在經驗 <----> 外部行為 (Inner vs. Outer)

上面的每個問題,都是為了協助探索這兩個向量的交叉點。

  • 什麼人事物是我關心在乎的?(由內向外)
  • 當我靠近偏向我關心的事情時,它會是什麼樣子?(由外向內)
  • 哪些困難的想法感受會阻礙我?(內向-外向)
  • 當我迴避困難的想法和感受時會是什麼樣子?(由外向內)

要理解 "偏向/靠近 "和 "遠離 " (toward and away)之間的區別,可以用一些生物實驗的例子來理解:

家裡的貓咪很喜歡吃罐頭,每次打開了新罐頭時,貓咪就會快跑過來準備要好好享受。偶爾有小朋友會來家裡,每次一看到貓咪就大喊叫並且抓牠起來抱,貓咪每次都感到很緊張恐懼,於是就會去躲起來。

在這時候我打開罐頭,貓咪要去吃罐頭的路上,有小朋友成為路障,於是貓咪就會趨向先迴避或找地方躲起來,等待小朋友沒有什麼大動作或不注意時,再找機會去吃罐頭。

同樣地,當我們的行為越來越多地涉及到迴避行為時,就會產生焦慮、恐懼。

為了察覺我們在做出迴避行為,需要知道我們傾向於迴避的人事物是什麼,以及當我們因迴避所驅動的行為是什麼樣子。為了去打破焦慮與迴避的循環,做出真正的改變,我們需要知道,如果我們沒有忙於迴避或控制經歷的某些部分,我們希望朝什麼方向發展。

辨識內與外交叉點,有助於我們區分內部發生的想法、感覺和身體感覺,和外部世界的行為、行動,引發積極的行動是傾向符合我們真正價值觀的。

這樣的區分在ACT中很重要,因為ACT框架裡,我們的想法、感覺受到個人學習、歷史經驗和情境背景的影響,因此我們的內在經驗 - 包括傾向於避免的思想和感覺,是較難改變或控制的。

然而,我們對自己的外部行為有更大的控制力,這正是ACT最終要調整的,透過區分我們的內在經驗和外在行為,我們開始把心打開走向重要事物的可能性,就算路途上可能會出現許多困難,但最終的動能是會讓我們願意穿越過去。

ACT矩陣的效用

ACT 矩陣的練習效用在於:簡單納入了ACT的核心過程,透過下面這些關鍵,回到當下覺察與行動。

raw-image
  • 價值觀 Values - 透過寫下對你自己來說重要的事項,你可以在生活中採取行動,朝這個方向努力。
  • 認知脫鉤 Defusion - 透過寫下你的想法或思考,注意到這些只是想法,而不是不容質疑的事實或道理。
  • 接受Acceptance - 透過探索內在經驗,寫下不舒適或痛苦的記憶,你提高對它們的意識,讓感覺、情緒或任何浮出的經驗進入流動,不抗拒,但也不被其支配。
  • 覺察當下Present Moment Awareness - 透過接受當下,有意識的連結外在行動或內在經驗,你會被提醒,穿越過這些思想和感覺,最終是為了什麼個人價值而服務。
  • 承諾的行動Commited Action - 透過反思具體的傾向和迴避動作,對於陷入迴避行為時提高意識,並且開始做出選擇,無論你的內部經驗中出現什麼,你都可以作為主導者,導演接下來的敘事。
  • 自我為脈落Self-as Context:這種方式有點像是觀察者視角,注意到你正在注意和反思所經歷的一切。這個作為背後的超意識,不會被自己思想、感覺、記憶或行為所定義。

上面各項最終組成一個彈性且靈活的心理(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也就是ACT的關鍵。

「心理靈活性是指以符合我們價值觀的方式,適應性地應對生活中挑戰的能力。技術上來說,心理靈活性被定義為 "作為一個有意識的人,更充分地接觸當下的能力,並根據情況的需要,改變或堅持行為,以達到有價值的目的"」 摘錄自VALUE IN THERAPY (JENNA LEJEUNE & JASON B. LUOMA)

愛因斯坦說:像瘋子一樣是一直重複做同樣的事情,但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回到文初提到卡關的情境,若未能跳脫出自己覺得卡住的狀態,是否是因為不靈活與僵化的心理框架了自己?!如果想探索個人價值觀與改變生活與行動力,不妨試試使用ACT矩陣。

因為這個工具用簡單的方式整合了ACT所有循證過程,當然使用方式也有不同的流程,自己練習或跟隨引導,都會是不錯的嘗試。


原發表文於下方連結網站,若希望獲得舉辦相關工作坊,或相關內容資訊,可於網站文末填入個人訊息或訂閱電子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ustine C.C.的沙龍
2會員
5內容數
這裡的文章與認識自己、實踐個人使命有關。從「每個人有天生被設定賦予的角色任務」前提出發, 了解自己的使用手冊,最大化個人生存使命,從看不到的心靈鍛鍊成長,進而用各種不同方式探索、尋找屬於每個人自己在這個物質社會成長的角色設計。
Justine C.C.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28
ACT 作為個人價值指南工具 本文接續前面文章介紹過的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接納與承諾療法 工具,更多脈絡可從前面文章閱讀起。 在與團隊連續創建品牌的過程, 我沒有真正有意識的探索個人價值(觀)。每個人試著把理想方向與偏好注入新創品牌中,在產業
2023/06/28
ACT 作為個人價值指南工具 本文接續前面文章介紹過的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接納與承諾療法 工具,更多脈絡可從前面文章閱讀起。 在與團隊連續創建品牌的過程, 我沒有真正有意識的探索個人價值(觀)。每個人試著把理想方向與偏好注入新創品牌中,在產業
2023/06/19
同時作為設定目標指南 本篇接續前一篇的ACT心理療法工具,探索延伸應用的可能。 在創業階段或做專案管理,常會提到設定目標。近年來我試著也在每年為人生制定年度或季度目標,以免茫茫然然過日子。 只是常見的是生活中大多不知道如何框架或定義達成目標與否?有時設定得太遠太高達不成,或是短淺的覺得根本沒有列下來
Thumbnail
2023/06/19
同時作為設定目標指南 本篇接續前一篇的ACT心理療法工具,探索延伸應用的可能。 在創業階段或做專案管理,常會提到設定目標。近年來我試著也在每年為人生制定年度或季度目標,以免茫茫然然過日子。 只是常見的是生活中大多不知道如何框架或定義達成目標與否?有時設定得太遠太高達不成,或是短淺的覺得根本沒有列下來
Thumbnail
2022/04/24
要進行的一系列與認識自己、實踐個人使命有關。 每個人有很多層次的面向可以挖掘,但這可以是一個起點,就像很多大師說的,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生下來的使用手冊,當你熟悉操作方式,就可以比較運用自如的使用它,然後再去和世界宇宙互動,或許就不會那麼多阻礙。 人腦可以鍛鍊,因此不斷學習是重要的。 像鍛鍊肌肉一樣
Thumbnail
2022/04/24
要進行的一系列與認識自己、實踐個人使命有關。 每個人有很多層次的面向可以挖掘,但這可以是一個起點,就像很多大師說的,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生下來的使用手冊,當你熟悉操作方式,就可以比較運用自如的使用它,然後再去和世界宇宙互動,或許就不會那麼多阻礙。 人腦可以鍛鍊,因此不斷學習是重要的。 像鍛鍊肌肉一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人生走到一個階段,是不是大多數人多少會遇到撞牆期?!跟減肥一樣,減重到一個程度總會卡關。 我在過去接近8年與夥伴們連續創建品牌,發現自己不時變成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因為運作方向上不一定如自己所意,在其他人更積極於引導走向時,自己其實會潛意識迴避。 我喜歡走在前端做有獨創性的事物,或支持別人有創造性的提
Thumbnail
人生走到一個階段,是不是大多數人多少會遇到撞牆期?!跟減肥一樣,減重到一個程度總會卡關。 我在過去接近8年與夥伴們連續創建品牌,發現自己不時變成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因為運作方向上不一定如自己所意,在其他人更積極於引導走向時,自己其實會潛意識迴避。 我喜歡走在前端做有獨創性的事物,或支持別人有創造性的提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6個小訣竅改變你的內心世界(上)。介紹了認知脫鉤,先遠離對自己没有幫助的想法,接受了目前的處境,於是,我們才能採取行動改善現況。在這一篇文章,我們將介紹ACT其他5項基本原則,有效處理負面感覺與想法,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6個小訣竅改變你的內心世界(上)。介紹了認知脫鉤,先遠離對自己没有幫助的想法,接受了目前的處境,於是,我們才能採取行動改善現況。在這一篇文章,我們將介紹ACT其他5項基本原則,有效處理負面感覺與想法,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Thumbnail
你是否也曾覺得有些事總是在自己身上不斷發生,尤其是讓人感到結果失望的事,若是再深入探究,可能還會發現每次不如意的結果居然是如此相像! 有個認識很久朋友,來電祝我新年快樂,但我聽他的聲音卻感受到他一點也不快樂,關心詢問後他告訴我,他跟大股東經營理念不合,幾個月前拆夥了,新的合作夥伴本來說好這個月要投資
Thumbnail
你是否也曾覺得有些事總是在自己身上不斷發生,尤其是讓人感到結果失望的事,若是再深入探究,可能還會發現每次不如意的結果居然是如此相像! 有個認識很久朋友,來電祝我新年快樂,但我聽他的聲音卻感受到他一點也不快樂,關心詢問後他告訴我,他跟大股東經營理念不合,幾個月前拆夥了,新的合作夥伴本來說好這個月要投資
Thumbnail
初看書名「接受的藝術」讓我產生了一些疑問,接受不就是承認已經發生的事實與現有的狀態,還能有什麼藝術可言呢?原來身為臨床獨立社會工作師與心理諮商師的作者想要教導我們如何利用一些方法讓我們可以不帶批判與怨恨地接受當下,並且可以獲得力量而重新獲得自由。 🟡 從「抗拒」到「順應」的過程 我們總是容易被周遭
Thumbnail
初看書名「接受的藝術」讓我產生了一些疑問,接受不就是承認已經發生的事實與現有的狀態,還能有什麼藝術可言呢?原來身為臨床獨立社會工作師與心理諮商師的作者想要教導我們如何利用一些方法讓我們可以不帶批判與怨恨地接受當下,並且可以獲得力量而重新獲得自由。 🟡 從「抗拒」到「順應」的過程 我們總是容易被周遭
Thumbnail
📖 ▍ 除了「愛的藝術」,你還需要學習「接受的藝術」 我們都曾奮力逆流而行──抗拒艱困的處境,希冀事態並非如此,懊悔說過或未曾說過的話,甚至批判自身的缺陷。 我們拚命掙扎,強硬地企圖改變自己、他人、當下境遇,甚至是過去;然而,「抗拒」是對自己情緒勒索、是固執地選擇不改變,唯有「接受」才是使我們保有
Thumbnail
📖 ▍ 除了「愛的藝術」,你還需要學習「接受的藝術」 我們都曾奮力逆流而行──抗拒艱困的處境,希冀事態並非如此,懊悔說過或未曾說過的話,甚至批判自身的缺陷。 我們拚命掙扎,強硬地企圖改變自己、他人、當下境遇,甚至是過去;然而,「抗拒」是對自己情緒勒索、是固執地選擇不改變,唯有「接受」才是使我們保有
Thumbnail
前一陣子對未來突然產生恐懼,恐懼無法持續成長、恐懼沒有負起責任、恐懼自己會面臨失敗。我向來一直是這樣定期的產生這些恐懼感,每一次發作都會讓我發起很多無謂的行動,試圖想改變現況,然後突然有一天安全感又回來了,一切又都回到原本的軌道上,只留下一些試圖改造人生的廢棄物... 若不是接觸的人類圖,我會以為自
Thumbnail
前一陣子對未來突然產生恐懼,恐懼無法持續成長、恐懼沒有負起責任、恐懼自己會面臨失敗。我向來一直是這樣定期的產生這些恐懼感,每一次發作都會讓我發起很多無謂的行動,試圖想改變現況,然後突然有一天安全感又回來了,一切又都回到原本的軌道上,只留下一些試圖改造人生的廢棄物... 若不是接觸的人類圖,我會以為自
Thumbnail
請你試著停止控制,練習接納自己所有的想法,並專注於當下,採取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動方案。 什麼!控制不好嗎?如果停止「控制」,那人生不失控了? 心理學裡有個專有名詞,叫做「矛盾意向」。越想達成一件事情,就越難達成,例如越想睡覺就越睡不著、越想得到愛就越得不到,我想這是因為我們想要控制那我們所不能掌控的
Thumbnail
請你試著停止控制,練習接納自己所有的想法,並專注於當下,採取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動方案。 什麼!控制不好嗎?如果停止「控制」,那人生不失控了? 心理學裡有個專有名詞,叫做「矛盾意向」。越想達成一件事情,就越難達成,例如越想睡覺就越睡不著、越想得到愛就越得不到,我想這是因為我們想要控制那我們所不能掌控的
Thumbnail
抵達隧道另一端的唯一辦法是走過,不是繞著它打轉。 走進診間諮商的人,是否都是因為想獲得某個程度的改變才踏進去的呢?這是我對心理諮商的第一個想法。還記得年初時訪問從事心理諮商的朋友,她說「心理師要走到那裡,才能帶個案走到那裡。」當時對這句話似懂非懂,直到看了這本書,似乎可以理解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如同
Thumbnail
抵達隧道另一端的唯一辦法是走過,不是繞著它打轉。 走進診間諮商的人,是否都是因為想獲得某個程度的改變才踏進去的呢?這是我對心理諮商的第一個想法。還記得年初時訪問從事心理諮商的朋友,她說「心理師要走到那裡,才能帶個案走到那裡。」當時對這句話似懂非懂,直到看了這本書,似乎可以理解這句話背後的含義,如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