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C忙著收拾孩子散落的積木。孩子轉頭看見媽媽在收玩具,也突然尖叫哭鬧了起來C才收拾好,正準備起身安撫孩子時,先生一句:「妳怎麼讓小孩哭成這樣?為什麼家裡總是亂七八糟的!」
但C忍了下來,因為她知道,話一出口,彼此的口語衝突會更劇烈。但,這股很真實的受傷感,也讓C感到卡住了…她不知道該如何再繼續與先生以有樂趣的方式互動
我與C確認:她想要的是什麼呢?想跟先生親近嗎?『不想。』因為被嫌棄,C感到很受傷。『先生不道歉,怎麼是我還要去靠近他?』
想一直這樣保持距離地相處嗎?『嗯...也不想,想要回到之前有開心互動時的關係』C想了一下,發現自己很懷念與先生曾有的美好時光
C被卡在受傷的情緒中,因此心中的期待將她拉往兩個不同的方向,她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我邀請C先做幾個深層的呼氣和吸氣,不知道沒關係,先照顧自己是首要任務。
🌱 第一步:安頓自己
C把手放在胸口,感受自己的心,輕聲對自己說:『我感到生氣、委屈、受傷。』
這就像在跌倒受傷時,我們往往先說「我沒事」,硬撐著繼續跑。但,得先做的,是幫自己的傷口止血、上藥膏。#情緒是正常的反應,不需要將它壓下去。先跟自己在一起,成為自己的知己;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是成熟的第一步。
🌿 第二步:區分行為與價值
心理學教我們:人的價值不是由他人的評語來決定的。先生的話,就像一顆球,丟往C的方向,我們往往下意識地伸出手接住球。但,其實我們可以選擇要不要接。若已經接了,也可以選擇放下。只是,往往我們不只接球,還會將球上的爛泥,抓著往身上抹。
將「對方的言行」與「我的價值」脫鉤,是我們能為自己做的。
🌸 第三步:看見先生言行背後的其他可能性
當感到受傷時,大腦很容易自動把對方的話內化為:在否定我、是針對我。但有時候,對方的行為來自他自身的焦慮、無知、或是表達能力不佳。這不是替對方找藉口,而是幫助自己不把全部責任往肩上擔、不把別人無心的言語往心裡去。
引導C慢慢地做了幾個深呼吸,辨識出幾個深層情緒、並練習與自己的感受在一起。當情緒流動後,C冷靜下來了,講話不再激動。突然,C開口:『其實我知道…最近先生工作的新專案讓他壓力很大,在家聽到孩子的哭鬧聲、看到混亂的環境,也難免他心情更煩躁了。』
這不等於在為先生合理化他的言行,而是當C不再困於情緒之苦,她便有了能力以理性來思考並提醒自己:先生的話語不是對我自我價值的判斷。
🌻 第四步:課題分離:專注在自己能做的
設立彼此尊重的界線。必要時,可以清楚表達「你這樣的話讓我感到不舒服」。但,唯有在冷靜下來之後,我們才有力量做能兼顧到自己、對方、和情緒的一致性溝通。
我們在課堂上陪C一起討論和練習,若她要去做一致性溝通,可以如何表達?當C練習完後,突然說:『我發現好像也不需要去跟先生說了…畢竟他最近壓力很大,難免情緒化也是人之常情,我知道他不是針對我就好了。』C在梳理內在後,也轉換了自身能量,因而變得能包容了:先生也是人,也會犯錯。
因為願意把這份受傷當成提醒,C因而得到機會自我省思:我最在意什麼?我想保護的是什麼?C說:『我更懂自己了,原來當孩子頂撞我,我會覺得生氣和難過,是因為我在意自己是不是被尊重。當先生指責我,我會感到委屈和受傷,是因為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讚賞與感激,如果沒有,至少別批判我的付出。』
|
課題分離是我們無法決定別人要怎麼說話怎麼做事,但可以決定:我要不要接住那些話?還是我們願意選擇流動,放手讓它離開?
人在江湖,哪有不挨刀。但當別人潑出水,若無能改變他的行為,我們還是可以選擇自己要如何回應。真正的力量,不是讓自己「刀槍不入」,而是能在受傷後,溫柔照顧自己。也讓自己與可能的「傷害源」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並培養自己快速復原的能力。
當我們願意如同C一樣,勇敢地坦誠面對自己的內心,看見傷口背後的意義。然後你會發現,情緒就是我們的內在指引,為我們指出行動的方向。透過每一次的情緒波瀾,我們一起學習:我可以如何照顧自己?原來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我該為自己爭取什麼?我要為自己守護什麼價值?
願下一次,當我們被親近家人的言語刺痛時,都能記得:這不代表我們「被擊敗」了,而是我們得到「升級」的機會。如此一來,受傷的感受,就不只是脆弱無用的傷口,而是會成為一個轉化與成長的契機。
#高小露 #高佳均 #冰山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