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後,媽媽看著坐在書桌前卻沒動筆的兒子,
忍不住提醒:「專心!不要再發呆了!」「吼唷!我哪有發呆,我是在想!!!」
孩子抗議,被提醒後,情緒也上來了!
親子間變成一場有沒有專心的口角爭辯,
要孩子再把心思拉回作業上...似乎更難了。
這是多數家長的日常:命令、提醒、催促
可是卻換來孩子的「更慢、更不專心」。
關於孩子不專心的問題,我想告訴你:
專注不是天生的
我們常以自己認為的專注標準來看待孩子,
以為「專心」是常態,
當孩子分心了,就是孩子有無法專注的問題。
其實,專注並非天生,
經常分心或無法專注也不一定是孩子有問題,
因為,專注力是可訓練的一種能力,
就像鍛鍊肌肉一樣,
當孩子越是練習專注,專注的能力就會進步。
不同年紀的孩子,專注能力也不同
當我們誤以為孩子本來就應該可以專注更久
不只家長會在教養上覺得挫折,
孩子也容易因做不到家長的期待而感到氣餒。
各年齡段孩子的「最大專注時間」參考如下:
2-4歲孩子的專注時間約為10分鐘;
5-6歲約15分鐘;
小一~小二約20 分鐘,
小三~小四約 20–30 分鐘,
小五之後約為40分鐘。
(以上僅供參考,每個孩子的生長發展不同,專注時間也會有所差異)
下回,當小一的孩子專心寫了15分鐘的字
記得先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與鼓勵唷!
影響專注力的因素
睡眠品質、飲食均衡、體育活動、情緒、安全感
外在環境的刺激與干擾、3C螢幕的使用狀況、
健康狀態、心裡壓力...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所以,下次當孩子不專心時,
別急著擔心「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問題?」
先檢視並改善上述這些會影響專注力的因素
或許,孩子的專注力就有提升了!
動機比意志更重要
我們眼中那個寫作總經常「無法專注」的孩子,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其實…
他在看漫畫、玩積木、或做他喜歡的事情時
卻能夠專注很久!
「好玩有趣」對孩子來說極為重要!
當孩子覺得有趣、有掌控感時,專注力自然提升
對我們成人產生動力的,
不見得也會對孩子有相同的效果。
下次,或許好奇孩子、詢問他:
「這件事哪裡讓你感到有趣好玩?」
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動機,
透過發起遊戲性的挑戰、想像、或編故事等方式
陪孩子進行他喜歡的活動,
並經常指出孩子的努力進步,
就能與提升孩子的自信與專注力。
找到孩子的內在動機!
那會是推動孩子前進的重要力量
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有什麼實際的做法?
不再重複要求孩子「專心一點」
#命令無法讓孩子專注,只會讓孩子感覺被控制
此外,也會抑制孩子的「主動性」。
更甚者,我們也為自己設了「權力鬥爭」的戰場
「蛤?連提醒也不行?」(媽媽好當嗎我們?)
其實,不是不能提醒,
而是可以換一個方式提醒:
別說「專心一點」
改說「我們一起找一個能讓你更專心的方法」
情緒與安全感很重要
如果孩子常常焦慮、擔心「做不好會被罵」,
專注力自然會下降。
父母可以多給「陪伴式支持」:
試著與孩子討論:
「你覺得讓你無法專心寫作業的原因是什麼?」
清晰而緩慢的給孩子「簡單清晰」的指示
以鼓勵的態度與孩子相處,
並且別讓孩子超時專注。
觀察孩子,根據孩子的狀態來調整我們的要求
設定明確而實際的小目標
讓功課變得像遊戲任務一樣。
每完成一小個任務,就給孩子肯定、
讓孩子休息一下、或是玩個黑白猜小遊戲
這樣,
孩子每過一關,就有小小的成就感與我能感
建立專注儀式感
簡短的儀式、有系統性的重複,
可以讓身體產生記憶,
專注就會成為反射動作。
深呼吸、想像專注泡泡、或者使用番茄鍾...等。
和孩子一起找到一個適合孩子的獨特儀式吧!
降低環境干擾
書桌上只放當下要用的東西。
手機、玩具、平板、繪本...等,都先收起來
專注前先動一動
孩子坐不住常常是因為精力過剩。
專注前先跳繩或跑跑,
能幫助孩子接下來更坐得住。
研究也顯示:
「運動能增加前額葉血流,提升專注力」喔。
.
下次,
當你看到孩子在書桌前不專心了,
換個方式取代命令與提醒吧。
深吸一口氣,蹲/坐下來跟孩子視線平齊:
「我知道要一直靜下來寫作業不容易。
我們先挑一題專心完成它,等一下我幫你檢查。
完成這一題,我們就擊個掌,好嗎?」
待孩子完成後,記得跟孩子「啪!」一聲擊掌。
引領孩子更有信心且快樂地繼續寫下一題!
「專注力」是一種需要透過環境、方法、身心狀態…等,去慢慢培養的「習慣」。
更多培養專注的方法:
教孩子如何安排時間、
規範孩子的作業、
啟發孩子的五感、
提升對身體的感知力、
做「健腦操」鍛鍊腦力、
和更多可以培養專注力的小活動,在《從分心到專心:爸媽要知道,這樣啟動孩子的內在專注力》這本書上都有。
#從分心到專心爸媽要知道這樣啟動孩子的內在專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