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時代、剛出社會的時候,
為了融入群體,我常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
因為怕顯得奇怪、難搞,甚至不被接納。
直到成為媽媽,因著希望給孩子好的教育,
開始接觸阿德勒和薩提爾,
我才發現——
要給孩子理想中的愛,
前提是:我得先認識自己,並真心接納自己。
✨可是,「真實的自己」到底是什麼?
✨要怎麼「認識自己」呢?
《真正理解自己與他人》系列書籍給了許多線索。
就像手裡抓到一條線,循著線頭,
就能慢慢把內心那一團毛線球梳理開來。
書中幾個打動我的「線頭」
🌿 線頭 1:關於憤怒
很多媽媽說:「孩子如果叫得動,我也不想罵人!」
孩子叫不動,最後爆炸吼人,
於是爸媽們每天陷在
「吼孩子 → 懊悔 → 再吼 → 再懊悔」的無限迴圈。
其實,生氣背後往往藏著更多感受:
👉 我擔心孩子太晚寫功課會睡不飽影響到情緒或身高
👉 我感到氣餒,好像不被尊重
👉 我很疑惑,不知道該怎麼提醒才不會讓孩子厭煩
當我們把溝通,從「你為什麼不聽話?」的指責,
轉為「我感到…因為…」的善意表達;
當爸爸媽媽也擁有了梳理自己內在的能力,
並將這些感受向孩子表達出來:
「我希望我們能早點完成例行事項,這樣還能好好享受共讀時光。」
氣氛、與親子相處,就變得更順暢且流動了。
好的溝通方式,能讓彼此從「對立」變成「合作」。
🌿 線頭 2:重新框架
我們常常把自己的特質想得太負面:
😮💨「我很容易受別人影響」
😍→ 其實是「我很會傾聽」
😮💨「我太固執」
😍→可以是「我信念堅定」
😮💨「我因為自卑而消極」
😍→ 原來是「我能誠實檢視不足,努力成長」
「自卑感」不再只是拖累,
而是成長的驅動力。
🌿 線頭 3:關於人際
「覺得自己朋友太少?」
其實朋友貴在精不在多。
如果合得來,就真心相待。
如果合不來,就保持距離;
就像運動場上的比賽:
有些人是你的隊友,有些是對手,也有些只是觀眾。
不會人人都喜歡你,是很正常的。
但我們自己是否投入、是否享受這場比賽
那些內在的真實感受,才是真正珍貴的生命體驗
與其勉強自己和不合拍的人相處,
不如將心力放在
「如何讓自己活得更輕鬆自在?」
讀到這一段,我彷彿坐上哆啦 A 夢的時光機,
回到兒時曾覺得孤單和格格不入的自己,
我輕輕對她說:
「親愛的小 Lulu,這樣也沒關係的,妳是如此美好。」
🌿阿德勒說: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這套書三本的安排,正好回應了人際成長中的三個方向:
1️⃣ 第一本:覺察情緒,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2️⃣ 第二本:學習互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3️⃣ 第三本:邁向共好,幸福就是和同伴一起變厲害
這系列書用彩色的漫畫,
帶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解理他人。
特別適合:
✅小五以上到高中的孩子(人際關係初學者)
✅不喜歡讀滿滿都是字的書的人(因為是漫畫!)
✅對阿德勒心理學有興趣的人
✅想更喜歡自己的人
✅想要能夠自在表達自己的人
我和 10 歲的燁一起讀,
他一口氣追到第三本,還翻了好幾次。
這真是一本~
大人和孩子能一起共讀的「一起長大」書籍。
最後,分享書上說的
🌿自我接納三大障礙:
1️⃣與他人比較
2️⃣完美主義
3️⃣負向思考
我也想對讀著這篇的您說:
🧸每個人的花期都不同,請知曉:
你的獨特光芒無可取代。
🧸完美是個不存在的幻象,
請勇敢地擁抱你的不完美。
如果你同時,我覺得不完美,才美。
也是不完美,才讓我們變得特別。
🧸學習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或許你會發現:
驚喜與感動,就躲在不起眼的生活細節中。
🧸真正能滋養孩子的愛,並非無瑕的完美媽媽,
而是來自一個懂得如何接納自己、
溫柔擁抱內心所有邊邊角角的媽媽。
🧸當你開始接納自己,
你便擁有了影響他人的力量,
而這份力量,將使你與孩子共同閃耀。
如果你也喜歡這些線頭,
或許,把「接納自己」設定為下一個成長里程碑
💌 我想,那會是一段很美的旅程。
#書僮小露推薦 #高小露 #高佳均
#真正理解自己與他人
#悅知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