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過去寫的,所以我稱之古文,我覺得蠻有參考價值的也應景,讀讀看”
說到端午,您想到了什麼?是划龍舟?雄黃酒?午時立蛋?掛艾草‥還是浮出一顆顆粽子的畫面,彷彿伴隨著陣陣粽香四溢‥(吞口水)。每年端午,是否有那種美味的粽子卻不能多吃,吃粽但不要重的心理矛盾呢?
想要跨越此種矛盾,並不是靠這餐多吃些,下餐什麼都不吃的方法;或是用一些方式,讓自己催吐、排出的方法‥。我們要介紹的是一種身體、心理和食物三者之間平衡和諧互動,又能深入美味的方式,這種方式我們稱之為「正念進食」。
在我們年復一年的過節,有些活動都已經儀式化及形式化了,似乎在某個節日進行相應的活動,才有「過節的感覺」,把這些活動打卡上傳,向周遭及自己宣示,「我也有過節唷﹗」,不致被眾人遺忘。但仔細想想,「活著」的真切感受,並不是這種形式化的外衣,而是細緻投入在和周遭人事物間平衡和諧地互動,全然地感受當下,如此才能分分秒秒享用人生。
知道上述的道理,我們可以試試以下的方式來享用粽子,也就是「正念吃粽」,學術一點的說法是,「讓粽子本身向您展現它自身完整的本質」:
1. 拿起一個粽子,緩慢仔細地觸摸粽葉表面,再來觀察粽葉的顏色、紋理,並靠近鼻腔,緩慢仔細地聞聞氣味。亦即用觸覺、視覺、及嗅覺,來感受一顆粽子,並試著在內心描述這些質地、形狀及氣味。
2. 若這些感受,讓您想起過去小時候某個味道或經驗,或是引起身體的飢餓感,先不要被這些過去經驗及其他感受拉走,仍然回到眼前這顆粽子,然後持續保持專注
3. 小心地剝開粽葉,不疾不徐地取用一口。
4. 現在,動用整個嘴巴,細細地咬動,試著描述在食物和舌頭及其他部位碰觸後產生的質感,如軟硬度、黏稠度、Q度‥等。舞動味蕾,描述味道,如酸甜苦䶢的程度、層次感‥,沾醬後的味道如何。每一口一口地咬動並品味著,如此進食完畢。
5. 當進食一顆粽子完畢後,再仔細地「掃描」或感受你的腸胃部,讓身體來告知你(你會隱隱然地發現),是否還需要一顆粽子。
當您採用正念的方式來取食時,將會發現食物本身原來也蘊含生活樂趣的豐富度及深度,它可以和我們身體、心理平衡和諧地互動,而身體也因心理正念的進食,而能適當地反饋給您「是否足夠?」,不會因為一味追求淺薄的口慾而導致身體的癡重。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