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Impact Hub Taipei的Global initiative Intern面試復盤之二,注重在個人面試。團體面試請看上篇。
個人面試被問到的問題
- 剛剛團體面試過程,如果讓你重新調整一段話,你會選擇哪一段?
關於這部分,在合作過程中,其實我認為三個人表現各有千秋,沒有誰特別出色也沒有誰特別差,但之後報告與反饋環節,我自認個人表現不如另外兩位。
我說我會想要修改我擔任什麼角色那一段話,我覺得我沒有把話說得很清楚。但現在回想,我應該要補充我完全沒有表述的專案報告環節,畢竟我只說:「我覺得她們說得很好很清楚。」
因為合作環節中,我和A的角色相似度太高,所以我向面試者說明我覺得推薦我和A任何一人都顯得刻意,所以我只能推薦B,並說出B的優點,例如領導力不錯、反應快等等。
不過我事後反省,自認當時的回答不好。以上的說法其實是我在思考時,嘗試先以其他話語填塞我的思考時間。但顯然我下意識說出的話並不太好。
在和朋友的覆盤過程中,他表達個問題主要的考點是什麼,回饋如下:
- 你是成長性思維或是固定型思維
- 也可以看成你認為這個機會需要具備什麼特質(你推薦他的原因)
- 你是否能看見他人優點?
他說他通常會回答他在面試前,對這些人有哪些觀察,而不一定是面試時的表現。
我直接坦承因為網路上找不到太多資料,所以我是詢問ChatGPT,並講述AI告訴我的國際倡議工作內容,包含對公共對話與教育、議題研究與分析、和各個單位彼此協調合作、監督專案執行,以及國際對話。
面試者也表述他們的工作內容,基本上除了監督專案之外,其餘的她都有提到。我認為監督與追蹤專案可能比較屬於影響力管理組的工作。
這一部分要感謝我的同學,她傳了一些專案官網給我,包含兒福聯盟的《
新人類時光機》,還有和台大合作的INGO實習計劃。
我選擇兒福的專案,並說我覺得這專案一次觸碰到兩個族群:孩童與家長。我也提出自己猜測報名的家長很可能絕大多數是一般上班族,不是從事社會創新領域的從業人員。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他們接觸這個領域。
若是能重來,我還會想補充,讓孩童從小就有永續的觀念並實踐,是好的教育,而不是一昧地告訴他們要環保、要永續,但他們從來沒有成為其中一員。另外,身為技術性延畢一學期的我,很有感觸這個環境提供很多機會給大學生,但那些「初出社會的新鮮人」就沒有這麼多的管道資源可以接收和歷練,所以對於家長來說,可能也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經驗吧。
我回答我本來是在影響力管理和全球倡議之間抉擇,後來參加一場影響力管理的講座,覺得自己沒興趣,才確定自己要選GI組,因為我一直對於文化交流很有興趣,所以希望可以有機會國際交流的工作,同時也對社會創新領域有興趣。
- 你的科系和文化交流或是倡議差滿多的,你怎麼會想做這個?
- 說一個你失敗的經驗
這個在我準備離開小房間的時候又被追問當時有沒有嘗試處理這個問題。我說有,但事後發現自己的處理方式不當。
- 如果你流落到荒島,你會希望你有哪三樣東西?
- 你平常用什麼軟體做美宣/剪輯?
- 你看起來參加過滿多活動的,你的這些夥伴都會怎麼形容你?
- 你個人過去參加活動的收穫和角色
- 對GI組有沒有其他疑問
本來我以為美宣貼文或社群經營會有其他組別負責,他們回答我雖然有Brand Communications team,但他們是做最後把關的工作,或是更進階的美宣。
我觀察到GI組做的都是對外合作專案的工作,但我也在社群平台上看到很多對內活動,所以提問對內溝通以及舉辦各種活動是哪個部門負責,沒記錯的話是社群空間部門的業務,也剛好是我朋友的部門。
- 我在Impact Hub Taipei認識的人是誰?
其他問題
至於我之前在Impact Hub Taipei實習的朋友表示,她當時被問的問題有:
朋友對GI組的觀察
朋友說,想要進GI組,英文好很吃香,因為會需要去參加iNGO的全英文課程,然後整理成中文紀錄。有確實會要做基本的美宣。
我的反思
我在個人面試時,好像都太快回答了,沒有架構好回答的邏輯。
過去有被朋友說過我的邏輯不同於常人,曾和團隊夥伴聊過這個話題,他們認為我可能是需要時間發散,所以我會跳來跳去,最後才歸整好自己的思緒。但是聽者就會覺得我很沒邏輯或是跟不上我的節奏。同時我也很常被人說講話很直接,我在面試過程中也很直白地說出自己的缺點,甚至不做矯飾,面試結束後才懊悔不已。
我下回面試可能會試著不要那麼快回答,好好整理自己的思緒。
很可惜最後沒有錄取,我真的很想加入Impact Hub Taipei。願這次的面試復盤可以讓我下次的面試表現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