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末,應徵上補習班工讀。先說結果。我只工作四天就辭職了。最後收穫的是更多疑問,跟一點牽絆。離職原因主要是發現這間補習班有些制度問題,走為上策。這短短的旅程裡,記下一些所思所感。也許倉促凌亂,但對我而言也是珍貴的過程。
教學
一到就遇到大難題。我負責教一個正在鬧脾氣不知道怎麼寫閱讀單的小孩。要怎麼「教」別人寫心得?我試著用問的:你對這本書有什麼特別印象、有什麼感覺。可是問不出來(就是問不出來才要你教啊)到後來我也妥協了,只好做出那樣,念答案讓他寫上去的不樂見的行為。一看就知想法根本不是小孩的想法。在自己思考時,小孩的專注力和耐心會飄走(怎麼更快反應、吸引他注意?);小孩生氣時不見得聽得進大人說的話(被潑冷水了);自己會寫的想法還要轉化成小孩會有同感、聽得懂的語言。以上三點是這個過程遇到的難題。
接著又來一個比較文靜、年紀再大一點的女孩。她更自主、更有能力了一點,我請她可以先把現有的想法講講看。可是我聽見的是,「她努力的精神讓我很感動」此類倒背如流的官方答案。我不知道,我能這樣說嗎,可是,她聽起來就像是找到了可以套進格子的公式那樣。是嗎?是這樣嗎?那瞬間我想到,是不是比起在體制下的教育現場,持續去創造好故事才更能豐富小孩內心?又或者,我該問小孩喜歡什麼,不一定要他們從閱讀裡找到熱忱,畢竟就連我們自己也會將功課區分為交差應酬的,和認真想寫的。
第一天的課輔姊姊,會不會想遠了?
翻翻他們的作業、書本,重新發現自己的確是這麼喜愛學習的小孩,我會想在紙上填滿空白,想征服那些題目。在小時候的經驗裡,學習、寫作業本身就讓我愉快,不一定要離開書本才能感到快樂。可是這群小孩呢?我能把這種學習的快樂也帶給他們嗎?
我不知道。我不了解的還太多了。且走且看。
相處
和小二的小廖走了一段路,去較遠的國小接小朋友時,她一路分享她的家、她的大家庭、她的阿伯是燒烤攤老闆,一路指認熟悉之處。那段時間,政大的風景都不一樣了,經驗著這一切的我都不一樣了。下午四點的光劃過斑馬線,我背著烏克麗麗和餐袋,左右手各牽一個小孩。政大學生經過,我竟像是這裡的居民。
這是對這份打工沒有預期到的經驗。我怎麼就,真的越活越融入這裡的生活了。
名字
半天下來,很困惑的是,大家怎麼可以這樣去愛一個陌生的姐姐?
我一進教室,小敏就畫了一張卡片給我;小晴抓著我的手大叫「姐姐~~」;小廖對小曼說,妳到底是喜歡狗狗還是喜歡姐姐,她說都喜歡。
那,從前和久不見的親戚小孩相處的尷尬感呢?我所熟悉的小王子與狐狸的故事呢?建立一段關係,不是會先遠遠等待,等到有所交換之後,才開始靠近嗎?
從頭到尾沒有任何自我介紹的時間,直到離開,沒有任何小孩知道我的名字。一個輔導姊姊的名字重要嗎?然而為什麼我可以擁有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
動機
其實以前從來都不太考慮帶小孩的工作。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現在想一想,明明自己也有4、5個弟妹,那我是從什麼時候,把「跟孩子相處」這件事區隔出來了呢?)不特別覺得孩子可愛,也有不知道怎麼回應孩子的時候。看身邊大人和孩子相處時,拔高的語氣和疊字很蠢。所以怎麼樣都覺得隔著一層不自在。
然而大約是這學期開始吧,上一堂「童年現象學」的課、讀繪本、被ig推播許多育兒網紅。看他們相處的過程,怎麼和自己的經驗不太一樣?於是對孩子的態度,一點一點轉變。有次網紅「江老師」在貼文提及,孩子們很喜歡青峰,是因為他都很認真和小朋友聊天。後來,思考跟孩子相關的問題時,我時不時想起這句話。
怎麼跟孩子相處?第一天,體會到的答案竟然是,「不要去想這個問題」就可以了。不讓這個問題成為問題,而是先認真去好奇他們,記得他們,和他們對話。其實並不難,因為孩子們話多得不得了,是這麼直來直往式的。真正走入了才發現,擔心根本不存在。至少今天是如此。
也許是從那時就種下了,不斷發酵的疑惑。我想知道,「認真跟小朋友聊天」,是什麼意思、什麼感覺。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