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瑞典朋友A打算開川味素食小館,找我幫忙取中文名稱。她已經找了許多人試菜,跟我分享了一個有趣現象:很多瑞典人對豆腐沒法度。
我真心詫異。豆腐明明是一般超市素食區的必備品,近年來品項不斷成長。從大型有機品牌Garant、Kung Markatta、Änglamark、Urtekram、連鎖超市ICA自有品牌、平價品牌ELDORADO、專營亞洲食物的Blue Dragon(這款超強,是不用放冰箱的樂利包保久豆腐,我還沒膽嘗試),還有穩坐龍頭具備華裔血統的YIPIN,每間超市都有許多選擇。要是再到亞洲超市一探,還能找到本地越南泰國捧油們自營小品牌新鮮直送的豆腐,或是韓國、中國進口的豆腐產品。這幾年素食運動又大行其道,各家餐廳咖啡館的素食菜單上,豆腐也是常客。就這勢態來看,瑞典人不買單?怎麼好像說不通?
結果,跟A細聊才知道,瑞典人不是不能接受豆腐,而是不能接受「豆腐原來的樣子」。簡單說,就像明星需要掛濾鏡吸引眼球,許多瑞典人也偏好掛上「瑞典濾鏡」的豆腐。
A舉例:「像是麻婆豆腐,我有一些瑞典朋友就不喜歡。軟軟嫩嫩的,有點像歐姆蛋,但又鹹鹹辣辣的。很奇怪呀!」A剖析,豆腐本身不帶什麼味道,但口感有點跨出瑞典味蕾舒適圈。於是,大部份人把它定位成形體能夠幻化多端的蛋白質載體,捏碎加熱以偽裝炒蛋、輾壓成抹醬、切方塊加香草煎成沙拉topping變成主流吃法,正宗煮法反倒成了異端。
這也難怪,大廠YIPIN出產的嫩豆腐,包裝上印的會是起司蛋糕跟smoothie,標語會是「som krämig bas i mat & bak (like creamy base for food & baking)」、或是「Perfect till krämiga smoothies, röror & desserter (Perfect for creamy smoothies, spreads & desserts」了。
堂堂豆腐被誤解至此,更別提豆腐類加工品了。猜猜附圖中,我在超市遇到的奇妙罐裝豆腐加工品為何?
正解:「蘋果咖哩豆腐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