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人際動力學》閱讀心得

2023/08/05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Photo by/on www.eslite.com

Photo by/on www.eslite.com

內容簡介:

這本書將建立超凡人際關係的歷程,分成兩大部分:「前往草原」與「峰頂難題」。此兩大部分由與同伴偕同登山的情景擘劃,以各種貼近上班族或夫妻家庭生活的故事案例,說明打造超凡關係的基礎、如何建立超凡關係、如何修復被破壞的超凡關係,並再次進入超凡關係等。

首先,想特別謝謝我溫柔、觀察入微又積極的好朋友滷蛋,在我前陣子突破自我教練框架卡關時送來的這本溫暖,協助我放鬆、恢復自由,以及找到屬於自己的自在心態。

在下文,我會將特別有感的心得,分成三個部分:回饋他人是開啟關係的起點、自我揭露是超凡關係的基石,以及理解情緒是人際溝通的重點,分別與你分享。

回饋他人是開啟關係的起點

幾乎每次授課或分享結束後,我會蒐集學員的回饋與心得,用以幫助下次課程或分享的調整,無論評價好壞,都會感激地收納起來當參考資料。記得滅絕師太黃小琥的歌曲《沒那麼簡單》中有段歌詞唱著「感覺快樂就忙東忙西,感覺累了就放空自己,別人說的話,隨便聽一聽,自己做決定」雖然我並非隨便聽一聽,而是確實的蒐集資料並做分析,然而卻也是按照自己決定的去蕪存菁,並以此改善教學或演講內容,因此每次的教學或演講都會有不同層次的演化。

書中提到相同的觀念:「接受別人給的回饋意見,也不代表你要立刻著手改變。回饋意見是一種資訊,一種讓你拓展選項的資料,你可以決定要怎麼處置它。」(p.190)年輕時的我總以為別人提供的想法,就得要照做,因此總疲於奔命的配合他人的需求,然而隨著年紀漸長,發現尊重自己與慎選回饋的重要性,才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我觀察到許多人會把「回饋」和「建議」劃上等號,我和作者對此持相同相同:這兩項迥異。以情感上而言,回饋常是溫柔誠懇的,建議經常粗暴武斷的;以溝通上而言,回饋是要開啟對話的,建議通常會停止對話。而當人們詢問建議時,往往需要的不是建議,而是傾聽,因為「有時我們太熱切想幫對方的忙,結果往往提供的解方都是出於自身經驗,或者不適用對方的處境。我們提出的選項,其實對方通常多半都已經想到(而且大概都捨棄了)」(p.89)。

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需要回答各種問題,由於自己傾向於了解事情的全貌後再提供建議,因此往往會先詢問背景資訊,等手上資訊足夠後,才會依照對象的需求,分享我的想法。會偏好這樣的作法,是考量在資訊尚未理解前,若貿然提供想法,很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曾經在職場上看到許多管理者在問題發生時倉促下決策,而未靜下心盡可能了解事情全貌,因此造成非常頻繁的重工和浪費,不僅影響到公司交付給客戶的成果,更影響到團隊的士氣與加深彼此工作壓力,得不償失。

「給人建議,也可能讓雙方的權利不對等變得更嚴重。…給予建議會造成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其實很容易誤解對方真正想要什麼。」(p.89)好為人師,是我們容易犯的錯誤。當不了解事情脈絡、對方行為背後真正的意圖時,容易以表面去下評判,以現代人而言,網路上的集體霸凌十分類似這樣的意涵,看到許多人因為網路霸凌而失去生命後,進而爆出的事情真相,往往發現其真相與表面看到的完全相反,然而逝去的生命已不在,若我們不希望被錯誤的評判,那麼我們為何不試著冷靜的理解事情全貌,再慢慢地自行思考呢?

自我揭露是超凡關係的基石

Gallup 教練 Dean Jones 在 2016 年接受專訪時提到:「You gotta remember is for all of us, we have intentions, right? We have all intentions about the work we do or about who we think we are, who we wanna be. But you gotta remember that action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intentions. You judge yourself by intentions. Other people judge you by your actions. So how your intentions translate into behavior that’s the really important thing.」(我稍微翻譯:我們所有人都有意圖,對吧?我們對工作、怎麼想自己,或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都有意圖。但我們要記得行為遠比意圖來的重要。你依照自己的意圖評價自己。他人依照你的行為評價你。所以如何把你的意圖轉換成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溝通的藝術,都在於意圖與行為之間的轉換與表達的成效。雖然不太清楚愛書或愛讀文章的你,看完我的文章後產生哪些想法,但我想藉此重述撰寫讀書心得的意圖。我的意圖是希望藉由分享讀後洞見,直接或間接促發讀者思考,甚至引起讀者的行為改變,尤指正向改善。雖然心得寫得還不算多,然至今卻也收到一些令人動容和溫暖的回饋,謝謝大家願意與我共同搭建這正向循環,內心由衷感激。

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自己是為對方著想,但對方卻抗拒你做出的事情?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驗。我前幾周也發生一次,由於多年來屢次看到特定人士(以下稱A)做出背德和不正確的事情,甚至發現A已傷害到其接觸對象(以下稱B)的名譽,於是我採取行動揭露這些問題,然而B卻不感激我的行為,反而提到即使A意圖不良善,但A的行為可被接受。在我思考這次意圖與行為造成的結果後,覺察到我的行為並未明確展現我的意圖,再加上忽略考慮B未明說卻能知道的想達成的目標,因此造成彼此溝通和關係的停滯。

書中這句話讓我產生共鳴:「若要發展出超凡關係,就必須先讓他人更理解你。自我揭露會創造更多連結彼此的機會,也會增加雙方信任。」(p.46)在工作或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大小程度不一的溝通問題,以工作來談,我認為工作績效無法展現的原因,不在於要使用哪種方式或工作框架,而是團隊間能否產生有效的溝通,我經常說:「要盡可能的分享彼此資訊,在尊重彼此的角度上進行溝通與認識彼此,因為幾乎所有的誤會,都來自於溝通問題,你分享的越多,對方越理解你,就越能消彌問題。」

雖然,我們知道人際關係並非一廂情願,「人際關係是由雙方共同決定,正確做法究竟為何,也要看對方而定」(p.31)因此,有時你想跟對方好好相處,但對方並不希望,所以這段關係在當下就只能停在那邊,然而,要記得「人際關係是連續不斷變化的存在」(p.19),當下需要停止,不代表未來無法繼續。我們有許多次會因為自身意圖與行為在轉換上產生落差,導致關係需要休止,此時放鬆地停下腳步,讓彼此休息一下,過段時間再度恢復聯繫、進行修復,往往成效會比當下堅持溝通交流更好更顯著。

理解情緒是人際溝通的重點

在至今的人生旅途上,一直感到自己在理解感受上有部分欠缺,看事情的角度往往多理性,慣於運用大腦與邏輯處理議題,使得議題解決多停留在表層,與自己想深入探究的意念頗衝突,也讓自己感到違和,在不斷思索「既然直覺應該繼續深入,但為何又讓話題停在這裡?」之下,終於覺察到這項卡點,於是強硬地強迫自我深掘,因此發現阻礙自己前進的因素為:不習慣理解的感受。

由於工作性質和繁忙的生活,我習慣於定義、找出 SOP 和能立刻被使用的應對模型,讓事情能盡快被「處理完」,長期在這樣的生活模式下,累積出來的不是對於「數量龐大的完工案件」的成就感,而是疲憊積累的心靈。顧著傾聽他人需求、解決他人議題,卻總未傾聽自己的感受,也未挪出時間陪伴自己,導致在面臨教練議題時總緊繃,而無法自在放鬆地陪伴客戶,而陷入僵化的自我框架的惡性循環。

「我們提起的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我們沒有提起的那個才是。而我們沒說出口的那個,往往就是情緒。」(P171)情緒對於我們人類至關重要,它是一種自己的表達工具、是一項促進溝通的方式,然而,我們的社會卻總對它避而不談、替它貼上標籤,尤其職場上更是如此。

曾面臨要處理情緒經常潰堤的同仁的案件,身為對方朋友的某前主管曾叮嚀我:「我們要保持『專業』,不要隨她的情緒起舞,理性溝通就好。」看似將「專業」、「沒有情緒」與「理性溝通」畫上等號。《快思慢想》這本書中,將人類的心智運作方式區分為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掌管直覺思考、與生俱來、不用思考的本能,系統二主宰邏輯運作,要動腦思考的部分,情緒通常被歸類在系統一內,而透過系統二的運作,能管理系統一的呈現。在管理的領域上,我們常被要求要以系統二管理系統一的方式處理人際問題,然而總以這樣方式處理人際關係的結果,經常適得其反。

我很認同作者提到的處理人際關係就像打球的比喻。對方高漲時,我方輕輕回應,我方高漲時,對方也輕輕回應,一來一往相互交流的過程,保持球在雙方場地上移動;理解彼此的球路(感受)是否在高漲或低潮,採取適合的對應方式,能幫助人際關係維持,若理解錯誤或不理解,在回擊時採取不適合的應對方式,那麼球可能出界或觸網,甚至被對方擊殺,此時球就會停住,而不再移動於彼此的球場上(人際關係停止)。

理解彼此球路,對於人際關係的維持的確十分重要。然而該如何理解彼此球路,首先要從理解自己的感受起,當理解自己為何生氣、為何哀傷,如此就能理解自己即將採取的對應方式是哪種,就能幫助對方理解自己的感受,以及讓對方知道如何幫助彼此的關係維持、甚至有所進展。接納自己的感受、接住自己的情緒,才能幫助自己與你想維持或加深關係的對象產生更持久、更深厚的關係連結。共勉之!

備註:

8會員
27內容數
一生懸命在「改善臺灣職場與職人能力」的使命,有十餘年產品和團隊管理經驗。期待透過推廣產品管理知識與管理實務,改善對臺灣職人能力,讓企業因此而更有競爭力,因此創立臺灣產品人學會 (POA) 。 現任: - 臺灣產品人學會 (POA) 理事長 - 生活和職涯教練 - 臺灣百大企業 Agile Coach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