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人際動力學》- 教你克服人際關係的脆弱、分歧與衝突,建立彼此「超凡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是一本以在史丹佛大學連開了50年的一門傳奇課程「Interpersonal Dynamics 人際動力學」(這堂課有個暱稱,叫做「Touchy Feely 真情流露」)為基礎的書,點出在人際關係中經常發生的情境,以及能夠如何察知目前遭遇到的問題,並可以嘗試用什麼方式改善,進而與一些人經營出兩位作者稱之為「超凡關係」的深厚連結。

「Interpersonal Dynamics 人際動力學」課程進行方式是將12位學生成為一組「T小組」,以10星期共60小時的時間進行。《史丹佛人際動力學》的兩位作者大衛布雷弗德與凱蘿羅賓正是主持這門課程的講師。

什麼是「超凡關係」--六大特徵

所謂的「超凡關係」並不是可以跟所有人建立的,事實上也沒有這樣的必要。因為在生活裡我們會有許多不同的情境:有一起打球的朋友、一起去看電影或展覽的朋友、一起去逛街購物的朋友,在工作上也會有些非常專業,合作順暢、彼此欣賞但稱不上是好朋友的同事。這些都是人際關係裡必要的—可以產生社交互動、啟發、認同感以及樂趣。

但我們仍然會對其中某些人有想要建立更加深刻關係的期望,以及對於我們生命中重要的人物像是家人、伴侶,自然也希望能夠是親密且緊密的關係。這就是《史丹佛人際動力學》要帶給讀者的觀念—你可以與某些人建立「超凡關係」。書中的五組範例人物情境包括公司同事、好哥們、多年老友兼閨蜜、父女、夫妻。由這五組關係中的互動案例,對人與人彼此關係間會遇到的衝突、挑戰、考驗,進而克服問題以及更加深厚或無法更進一步的問題所在,進行探討。

書中提到:「超凡關係」具備以下六種特徵:

  1. 相處時你更能做真實的自己,對方也是如此
  2. 你們都願意對彼此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
  3. 你們都相信自我揭露不會變成對方拿來攻擊自己的把柄
  4. 你們可以對彼此坦誠
  5. 你們用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衝突
  6. 你們都投入彼此的成長與發展

你可以思考在現有的人際關係裡,有哪些是已經具有這樣的程度,又有哪些是尚未達到但卻是你期望發展的對象?《史丹佛人際動力學》將會帶你逐步朝向「超凡關係」的方向前進。


不實行就等於沒有讀的書

前兩週我辦了一場《設計你的小習慣》讀書會,我在整理導讀簡報時,就先提醒參與讀書會的夥伴一件事:類似這種以「自我提升」為主題的書,光是讀過可以說一點用都沒有,因為都必須產生行為上的改變,才有實際的效果。

如果用其他類的「實作書」來類比:讀過食譜就算沒做菜,至少會知道自己吃進口裡的滋味是怎麼做出來的,有機會「說得一口好菜」。讀了繪畫技巧的書雖然沒自己作畫,但在欣賞畫作時不免會增加了理解。但是讀完一本以教自己養成好習慣/改善溝通技巧/做好時間管理/好好理財的書,但是沒有具體實踐的話,那麼跟沒讀過是一樣的。

這種以「Self-help」「Self-improvement」為主題的書開始蔚為風潮是在20世紀的初期,像是拿破崙希爾的《思考致富》以及戴爾卡內基《如何贏得友誼與影響他人》就是其中代表。而且後續也發展出一個產業,據估計,以「Self-help」「Self-improvement」為主題的書籍、課程、研討會、工作坊、有聲書…加起來的產值超過百億美元。但是,這些產值的背後,真的代表閱聽過這些內容、上完課的人,都實質產生效果了嗎?也許答案並不是在於哪些方法真正有效,而是讀完之後,自己的作為。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書中引用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理查貝克哈德提出的一個公式,說明人在什麼情況下最有可能做出改變:

產生行為改變的RDVF模型

產生行為改變的RDVF模型

R 代表抗拒改變 resistance to change

D 指的是不滿足 dissatisfaction,自己目前行為所產生的現況

V 則是願景 Vision,新行為帶來的好處

F 則是「第一步」 first step,相信自己可以學會並實踐某些事

為了讓改變發生,其他三項變因的程度必須大於抗拒。

閱讀「Self-help」類的好書,我覺得在V 也許可以帶來一部分效果,以及幫助F 有好的基礎可以展開,但是實際上,D, V, F 都還是有賴於自己。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原本在課堂上進行時,有三點是獨自閱讀本書時做不到的:

  1. 課堂上會組成12人的一個小組,在十週內彼此真實的互動,配合情境與故事的設計,讓在人際關係裡因為自己個性以及相處過程中會產生的問題與障礙「快速、大量」浮現。
  2. 小組的成員會彼此針對其他人遇到的問題以客觀的角度提供意見與協助,這個互助的力量與過程也讓實際遇到問題時比較容易克服以及從中學習。
  3. 課堂中並不會負面看待人際溝通中碰到的真實問題,反而認為那並非錯誤,而是學習的契機:作者將其稱為「AFOG, another fucking opportunity for growth 另一個他媽的成長機會」。但在真實世界裡我們面對人際關係的問題時當下可能很難這麼想。

所以如果沒有把從書裡學到的方法在我們實際的人際關係裡嘗試運用,那麼「讀完」其實能夠產生的效用並不大,這是一本必須實際去運用的書。


以「15%規則」走出舒適圈

要能與某些人建立「超凡關係」,必須要能夠揭露自我--包括經歷、事實、想法、感受。以及承受風險—對於彼此之間發生的情境、對方的反應與作為等等。而一切都始自於我們覺得有哪些事或想法適合跟對方分享,但這也是很難決定的一件事。

兩位作者給學生與讀者的建議是:試試看15%規則。從舒適圈往外拓展15%,就算這個嘗試的效果不佳,也不至於以災難收場。而如果成功,對方就會更理解你,你就可以從目前所在位置再往外拓展15%。

raw-image

在運用「15%規則」時,也有三個提醒:

  1. 對某人適用的15%言行披露,也許在另一個人身上就不適用
  2. 你要考慮到你的揭露會對對方產生的影響—例如對待業中的朋友談太多自己在公司裡碰到的情境,是否會讓對方感覺不舒服或有挫敗感?
  3. 有些作法在某些情境適當,但另一個情境就不合適—例如一對一的談話和人多的晚宴中的閒談就有所差異


在人際關係中會遭遇的考驗,以及如何轉化

在與人互動的時候,障礙之一通常是遇到「為什麼對方會這樣想?他為什麼會這樣誤解我?」的場景。而我們通常不會覺得是自己的表達或舉止有問題,而認為是對方的問題。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中提到,溝通中同時存在三層現實:

  • 第一層現實,是我們自身的意圖,包括我們的需求、動機以及情緒。其中可能會有一些連我們自己都很難處理的「矛盾」--像是想表達我們對對方的期望,但是又怕關係受損。或者是很在意對方的行為,卻害怕失望等。
  • 第二層現實則是我們具體展現的行為:包括言語以以及非語言的舉止、表情、動作、語氣。
  • 第三層現實則是對方所受到的影響,反映在他的反應與回應中,也會透過言語以以及非語言的舉止、表情、動作、語氣展現出來。因此在第二層現實間產生交集。
人際循環的三層現實

人際循環的三層現實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要提醒讀者兩件事:

  1. 通常溝通的雙方一開始只會明確知道上述三層現實中的兩層:像是「我」只會知道我自己的意圖(第一層現實)與我的行為(第二層現實),而「對方」則會知道「我」的行為以及對方自己的回應行為(第二層現實)以及對方因為我的行為所受到的影響—包括感受與反應。雙方在一開始並無法完全確知完整的三層現實,必須要靠進一步的溝通才能釐清。
  2. 兩位作者在第一層現實與第二層現實之間畫了一條界線,他們用打網球時中間的「網子」來比喻—溝通的雙方就像是網球賽裡的兩位對打的選手,不能跨越網子到對方的領域打球,指的是--「我」不能先預設「對方」因為我的行為必定會產生我期望產生的反應,而「對方」也不能單從「我」的行為直接斷言「我」的意圖一定是他所以為的那樣。

因此,深入的溝通有賴於我們察知自己或對方可能存在的盲點,以及去釐清溝通過程中完整的「三層現實」究竟為何。


默默隱忍並非經營人際關係之道,運用四種「回饋意見模型」

你在碰到當某個人的言行讓你不舒服(感到困擾、不快、受傷)時,你會給他真實且直接的回饋嗎?在這裡指的不是「槓回去」,而是讓對方知道你的感受以及希望改善之後彼此溝通的方式的意圖。常常我們不會這麼做,因為我們會擔心我們的回饋會不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或讓彼此的關係變僵了。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書中告訴我們,選擇忽略、忍受而不給予對方回饋,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因為負面的感受有可能累積,以及對方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而重複做出相同的行為,都只會讓問題在之後持續發生。那麼,該怎麼做呢?

1. 不要正當化自己的沈默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首先建議你,要先察覺自己是否已經用以下方式「正當化」自己的沈默:

我不該感覺到OOOO這樣的情緒“

正確的認知:感受通常不會是「錯的」,有可能出錯的會是你表達感受的方式。

因為他遇到OOOO,所以我該體諒/忍受他

正確的認知:不論你是否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原因,但並不影響你感受的正當性。

我確定這種感受會消失的,之後我就忘了

正確的認知:有些感受會消失,但有些則會留存很久,甚至讓彼此關係惡化。

我同時對對方有複雜的感受,彼此抵銷吧

正確的認知:情緒不是數學,不能用+5加-5等於0的方式看待,你可以同時把這些感受都完整表達出來。

我怕我因為氣炸了,會控制不了自己說出過分的話

正確的認知:你可以先讓對方知道你很生氣,但是讓你冷靜20分鐘後再談。

如同《EQ》作者丹尼爾高曼說的,EQ並不是壓抑情緒,而是在自我覺察,以及在情緒升起時,能夠辨識出情緒存在,以及妥善處理情緒的能力

2. 讓對方認真看待你的回饋: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提出了四種「回饋意見模型」,讓對方知道我們的回饋是與他們的利益一致的,來引起對方認真看待:

  • 「你的行為對我造成這些影響」--如果對方是真心在乎你的,這個做法就會有用。但如果對方不在乎你,他們可能就會敷衍帶過。
  • 「你的行為無法達成你的目標」--如果對方曾經表達過他的目標是什麼,你點出他的行為無法對他的目標有幫助,也會引起他的注意。
  • 「你的目標也許達成了,但是你正在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如果對方的行為有副作用,你點出這個問提,也會讓對方注意。
  • 「我是不是做了什麼,才造成你產生這種行為?」--人際關係是雙向的,表達你願意共同承擔這個責任,也會讓對方比較容易接受他的責任。

採用上述「回饋意見模型」的好處就是能將雙方的防備心降到最低,讓後續的對話在相對比較理想的狀態下進行。


人與人之間關係並非固定不變,必須持續細心經營

在閱讀《史丹佛人際動力學》的過程裡,帶給我兩項觀念:

  1. 有許多我們覺得「相處得還好」的人際關係,其實都有機會發展成更深入、更有意義的關係,書中稱之為「超凡關係」,甚至大多是因為出現了重大問題並順利克服之後,才讓關係有升溫的契機(也許用俗話說就是「不打不相識」)。
  2. 兩個人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持續會改變的狀態—包括自己與對方的成長與變化、環境的變動、相處情境、突發事件等,所以原本很好的關係有可能一夕生變,但原本不順暢的關係也可能因為持續地投入與調整,而變得更好。

在書的最後一章,兩位作者大衛與凱蘿用了他們自己的故事:兩人在緊密合作與相處二十多年後,曾經一度因為大衛準備要退休,凱蘿即將接手課程的過程裡因為各種安排的歧見產生極大的對立,甚至演變成近乎冷戰的局面。在課堂上指導無數學生們如何建立「超凡關係」的老師,也依然會面對與克服人際關係中可能隨時發生的嚴酷挑戰。

上述情況對於一起主持一門以「超凡關係」為主題的課的兩位老師來說是極大的諷刺與挑戰,但他們也在周遭同事的協助以及彼此的嘗試溝通之後,重新修補了彼此的關係。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用了一個很美的比喻來總結這段經歷:「金繼」或者稱「金繕修復」是一種修補破碎陶瓷器的日本工藝。做法是將漆與磨成粉末的金或白銀混合,用來黏補碎片,既達到修補的目旳,也帶來新的美感。這種哲學是:如果某件物品損壞了,它破碎而復原的過程應該被凸顯稱頌,而非被隱藏、遮蓋。「金繼」讓裂痕更加明顯,但也物件更加美麗。而人際關係中的破碎與修補,也可以用同樣的心態來看待。

日本的陶瓷修補技術 - 金繼

日本的陶瓷修補技術 - 金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33.3K會員
194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1/02
「未來人類的主要工作將會是以『發想』及優質的『選項』為基礎,打磨出卓越的創意點子,而具體呈現發想的『實際執行』將由生成式 AI完成。」 伊藤穰一以「工作變得像DJ一樣」形容與AI協作的工作者:負責組織和協調,無需親自執行細節,使用 AI 提供的基礎內容進行優化,將不同的素材混合,排列、創造好的成果
Thumbnail
2025/01/02
「未來人類的主要工作將會是以『發想』及優質的『選項』為基礎,打磨出卓越的創意點子,而具體呈現發想的『實際執行』將由生成式 AI完成。」 伊藤穰一以「工作變得像DJ一樣」形容與AI協作的工作者:負責組織和協調,無需親自執行細節,使用 AI 提供的基礎內容進行優化,將不同的素材混合,排列、創造好的成果
Thumbnail
2024/12/09
很多人認為改變是一件苦差事,事實上,最難搞的對象往往是「我們自己」。面對人生目標時,我們有可能處在三個不同的區間裡:舒適區、潛能區、混亂區--當目標設定太高、想做的太多時,我們就從舒適區一下子掉進混亂區。《把夢想變實現的起點思維》要教我們用三層目標+四大燃料從舒適區前進潛能區,實現自己目標的好方法。
Thumbnail
2024/12/09
很多人認為改變是一件苦差事,事實上,最難搞的對象往往是「我們自己」。面對人生目標時,我們有可能處在三個不同的區間裡:舒適區、潛能區、混亂區--當目標設定太高、想做的太多時,我們就從舒適區一下子掉進混亂區。《把夢想變實現的起點思維》要教我們用三層目標+四大燃料從舒適區前進潛能區,實現自己目標的好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內容簡介: 這本書將建立超凡人際關係的歷程,分成兩大部分:「前往草原」與「峰頂難題」。此兩大部分由與同伴偕同登山的情景擘劃,以各種貼近上班族或夫妻家庭生活的故事案例,說明打造超凡關係的基礎、如何建立超凡關係、如何修復被破壞的超凡關係,並再次進入...
Thumbnail
內容簡介: 這本書將建立超凡人際關係的歷程,分成兩大部分:「前往草原」與「峰頂難題」。此兩大部分由與同伴偕同登山的情景擘劃,以各種貼近上班族或夫妻家庭生活的故事案例,說明打造超凡關係的基礎、如何建立超凡關係、如何修復被破壞的超凡關係,並再次進入...
Thumbnail
保有廣泛的人脈圈,對新的人或新的世界保持開放的心態;同時保持耐性
Thumbnail
保有廣泛的人脈圈,對新的人或新的世界保持開放的心態;同時保持耐性
Thumbnail
西方喻為社交聖經的曠世巨作!人際關係學大師卡內基教你贏得友誼並影響他人!
Thumbnail
西方喻為社交聖經的曠世巨作!人際關係學大師卡內基教你贏得友誼並影響他人!
Thumbnail
「如果你真心想了解一件事,那就試著去改變它。」 ——勒溫|行為學家 就算在同一個家庭成長,卻不會有人擁有100%相同的價值觀。 我們總是很想別人支持自己的想法、想改變別人,然而用錯方式卻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爭吵,適得其反。 阻礙改變的5個原因 ❶抗拒心理 人在被逼、被限制時反而會刻意反抗。
Thumbnail
「如果你真心想了解一件事,那就試著去改變它。」 ——勒溫|行為學家 就算在同一個家庭成長,卻不會有人擁有100%相同的價值觀。 我們總是很想別人支持自己的想法、想改變別人,然而用錯方式卻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爭吵,適得其反。 阻礙改變的5個原因 ❶抗拒心理 人在被逼、被限制時反而會刻意反抗。
Thumbnail
觀察我的閱讀習慣就能略知其實我鮮少看兩性書籍,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大多都是沒有根據的經驗談,總是過目即忘,很難讓讀者有帶入感,進而覺察自己。 本書是由鄧惠文醫師撰寫,當然裡面有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對我而言收益良多,最大的原因是利用心理學剖析人的內心,而這樣的心理造成哪些行為。
Thumbnail
觀察我的閱讀習慣就能略知其實我鮮少看兩性書籍,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認為大多都是沒有根據的經驗談,總是過目即忘,很難讓讀者有帶入感,進而覺察自己。 本書是由鄧惠文醫師撰寫,當然裡面有我最喜歡的心理學,對我而言收益良多,最大的原因是利用心理學剖析人的內心,而這樣的心理造成哪些行為。
Thumbnail
你想要與重視的人經營具有「超凡關係」的深厚連結,讓關係更加深厚嗎? 本書以史丹佛大學連開了50年的傳奇課程「Interpersonal Dynamics 人際動力學」為基礎,點出人際關係中的各種情境,與經常發生的問題與解法,幫助讀者面對人與人相處常會遇到的衝突、挑戰、考驗,讓關係更進一步。
Thumbnail
你想要與重視的人經營具有「超凡關係」的深厚連結,讓關係更加深厚嗎? 本書以史丹佛大學連開了50年的傳奇課程「Interpersonal Dynamics 人際動力學」為基礎,點出人際關係中的各種情境,與經常發生的問題與解法,幫助讀者面對人與人相處常會遇到的衝突、挑戰、考驗,讓關係更進一步。
Thumbnail
當前世界最需要的軟實力! 史丹佛大學半世紀以來最熱門的傳奇課程! 商學院生、矽谷執行長、公司創辦人與投資人搶修、 一席難求的高階實戰工作坊,學費高達50萬元! 後座力強大的人際動力學,直搗人際關係的脆弱、分歧與衝突環節,帶領你活出自我的同時,還能與人建立「超凡關係」,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當前世界最需要的軟實力! 史丹佛大學半世紀以來最熱門的傳奇課程! 商學院生、矽谷執行長、公司創辦人與投資人搶修、 一席難求的高階實戰工作坊,學費高達50萬元! 後座力強大的人際動力學,直搗人際關係的脆弱、分歧與衝突環節,帶領你活出自我的同時,還能與人建立「超凡關係」,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人與人「關係」的重要性,無可厚非,這本書改觀了我對於人際交往的既定印象,以及認清曾經因為某幾次強關係破裂而受的傷害。我開始反省是自己在經營人際關係上是否出現問題,總是想照顧每一個自己認定的朋友,卻忘了時間有限,一天就只有24小時,在關係上找到「強」與「弱」之間的平衡,是從這本書所學到的。
Thumbnail
人與人「關係」的重要性,無可厚非,這本書改觀了我對於人際交往的既定印象,以及認清曾經因為某幾次強關係破裂而受的傷害。我開始反省是自己在經營人際關係上是否出現問題,總是想照顧每一個自己認定的朋友,卻忘了時間有限,一天就只有24小時,在關係上找到「強」與「弱」之間的平衡,是從這本書所學到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跟大家探討人際關係,人際關係這門課,是人生之中必經歷的事,永遠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有雙方想不想維持友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跟大家探討人際關係,人際關係這門課,是人生之中必經歷的事,永遠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有雙方想不想維持友誼?
Thumbnail
文 / Truetrue 先說重點:這五本書都是跟情商、人際相關的。 我會盡量把書中值得分享的乾貨+知識點寫出來。
Thumbnail
文 / Truetrue 先說重點:這五本書都是跟情商、人際相關的。 我會盡量把書中值得分享的乾貨+知識點寫出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