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意義不用尋找,而是體驗的】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我到底應該做什麼工作?」
「我不知道我畢業之後可以幹麼?」
「我要換什麼工作才好?」
「我不知道我一直做的事,是不是我要的。」
「我想換工作,但不知道之後那個會不會比較好?」
「我前陣子離職了,但我好像也不喜歡這個。」

有陣子接了生涯講座,整理了學生們提到的一些生涯焦慮,
事實上這些焦慮在來找我抽牌的客人中並不專屬於社會新鮮人,
只是後來大家沒什麼機會討論,就越來越深深藏起。
(人們對於煩惱或多或少是有個允許討論的時間段的,錯過時機就很難跟人討論,這也是一個困局,畢竟沒處理完就是沒處理完,跟時間沒有關係。)

『都活這麼久了還老是迷惘,感覺會被人輕視。』
『感覺這個煩惱不適合我。』 『這應該沒什麼,我身邊都沒人在困擾這個。』

雖然煩惱竟然還要考慮跟自己的適配性似乎也是需要討論的主題,
不過今天想講的是關於【我們想要的東西,有時候要繞點路才知道】。
甚至需要繞一圈、體會了其高低起伏,我們才能對其產生完整的意義。
然後,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

很多冒險故事常常繞了一大圈,最後卻會走著走著回到原點,
原來一開始寶物就在起點之類的。
小時候看多了這類的故事常常覺得很老套,
但很冤枉的部分卻是,
在探索自我的過程真的會發現繞了一大圈而答案一開始便已破題。

在諮商訓練中,我們會接觸各家學派--強調理解原因得到救贖的、強調看向未來從現在啟程的、強調達成內心與行為一致的、強調重新定義看事情角度的、強調完成內心遺憾的......

我們理應藉由理解前人的價值觀型塑屬於自己的風格,
但當時的我為了盡快地將這些都背下來,關注點只是在各家的優缺點、誰對誰不爽而開發了新的理論、誰跟誰是一個派系的所以觀點相似、誰的理論後來延伸了出了新的方式、誰的走向了式微......

然後當我接觸到的世界更大、收到了更多的煩惱,探索了更哲學的領域,
我才發現這些學派說的是同一件事情。

在宇宙、佛教、人類圖的角度中,
我們起初便帶著答案而來,當我們跟自己足夠一致時,
我們就可以自然的得到心中的答案。

學諮商時,教授們也常常向我們說的是「每個來諮商室的個案,都是帶著自己的答案來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協助他們看見自己的答案。
無論是人生使命、靈魂課題、內心小孩的渴望,
當我們的意識不再使用各種社會價值觀的「應該」去壓抑、否認衝動,
我們便更能覺察到自己潛意識中想要的種種。

在這裡,有些人會很擔心真的順應內在衝動會出大事。

「如果很邪惡怎麼辦?」
「如果有些人的內在衝動就是想殺人怎麼辦?」
「如果真實的我很糟糕怎麼辦?」

但其實這才是需要正視並且導引至現實的部分,
倘若只是一味的壓著【自認為糟糕的想法】,
那麼就會因為缺少其他觀點,真的變成糟糕的想法。

但如果一層一層的去剝開來,
我們其實可以發現,
「想要攻擊」通常並不是最核心的內在衝動,
「攻擊」常常是想要「阻止現在不想要的情況」、「保護自己不崩潰」、「逃避面對焦慮」、「想證明自己有價值」......
「攻擊、傷害他人」並不算是內在衝動,而是【自以為有效的行動】,性也是。


我們可以以操作制約來解釋這個情況。
維基百科的簡單示意圖

維基百科的簡單示意圖

操作制約指的是人會透過增強與懲罰來決定是否維持行為,

白話一點來說,
人會透過自身經驗、或觀察學習產生行為與後果的連結,
然後決定要不要繼續採取行為。

再生活化一點來說,殺雞儆猴,猴子會自己動腦找關聯
(至於動腦找到的關聯有沒有正確就不一定了)。
像是一般我們知道的考高分有獎勵、考低分會被打便是很常見的正向應用,
負向增強則類似考高分可以免除補課、負向懲罰則是考低分取消假期等等。

這種學習模式並不一定會讓我們學到好的。
(就像前面說的我們找到的關聯並不一定正確適宜,
也因此才會需要與他人討論,這樣才有機會重新校正關聯)。

攻擊行為也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當人們發現透過攻擊他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情況,
便會學會繼續使用這個方式,
像是嘲諷他人後對方啞口無言,感到自己高人一等;
或是傷害他人後對方不敢逃跑,感到自己有控制權......

我們真正的內在需求是
「為什麼需要感到自己高人一等?」,
>這是否代表我們其實感到自己沒有價值?
>是什麼讓我們感到自己不夠?
>我們怎麼看待自己?
>我們是如何將評斷自身價值的權力交到他人手上?

「為什麼需要感到自己有控制權?」,
>這是否代表著我們其實感到一切都在失控,而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的焦慮?
>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是否過度習慣一切在掌控中?我們是否想承擔一切責任?
>當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我們以往會如何應對?
>如果故事發展出第三種、第四種、第五種可能性,我們會如何解讀?


******
透過一些人生的探索、繞路,
我們會發現某些困擾不斷重複發生,然後一次次的使用新的方式去思考,
【不同人、不同時空、不同事件,但為什麼感覺情況相似?】
【問題難道是出在唯一相同的我身上嗎?】
【是因為我使用了同樣對待他人的方式嗎?】
【是因為我使用了同樣的互動思維推開了他人嗎?】

最終我們會發現某些答案是一開始自己就回答過的。
我們會經歷鄙視世界忿忿不平、鄙視自己自怨自艾、
最後又會重新重視自己與世界,理解這些鄙視都是為了保有靈魂的過程。
簡單純粹的看山是山、歷經摧殘的看山不是山、重整宏觀後的看山還是山,

我們不需要哀怨自己浪費生命找到很久以前自己就知道的答案,
反而是,這個答案就是重要到我們需要經驗過生命才能確定這是答案。
再回頭看見的山即使還是山,
但絕對與起初背答案式的「這是山」的理解截然不同,

同樣是一杯水,
安逸的時候,對於「這是水」的理解,
與歷經遇難、飢渴、爭鬥搶奪資源劫後餘生的「這是水」,也會有新的定義吧?
這會使我們更願意為了「水」而做點什麼,
這個也是每個人心中那個想為之捍衛的生命意義。
(有些人不喜歡自我探索創傷,我個人是認為我們沒有一定要找到它,畢竟就算沒有被定義出來,我們仍然會自然地在做。如果現在沒有困擾的話,不找其實也可以~)


  • 很重要的備註:
    ◎人生沒有浪費。差別只在於知道自己在幹麼或是渾渾噩噩。
    ◎很多時候抽牌會要我們多看書、多吸收經驗,這是因為可能以我們當下的智識不足以辨認出我們的答案。
    ◎不要小看自己收到的資訊,我們都在潛移默化中的產生連結與被制約。
    ◎如果不能確認哪些資訊良善正確,就廣泛的都吸收,至少可以平衡。
    ◎不用急,我們都在找到答案的路上。
    ◎試著給自己吸收不同觀點的機會,一開始可以從「角色扮演」開始,就不會感到太失去自己。
    如果你一直在找,那麼尋找也不是浪費,這是推動你追尋的動力,你會發現你走了很遠、很深刻,這會帶給你不同於他人的冒險。
avatar-img
22會員
97內容數
就算在人生的路上, 所有人都徬徨漂泊,但只要互相分享自己走過的那部分旅途, 我們就可以慢慢完整地圖。 那麼,就不會怕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漂泊者廣場 的其他內容
一個答案是否正確、合理,取決於我們當下的提問是什麼。 因應不同的疑惑,我們理應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就像是加熱,會對應到「想要熱呼呼的料理」、「想要看到蒸發的反應」、「太陽怎麼讓旅人脫掉衣服」這些問題,冷卻,會對應到「防止過熱」、「打鐵時要如何使材料變堅硬?」這些問題;「三思而後行」適用於衝動急躁、
第一篇我想談談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會先從這個節目開始,除了較為熟悉以外,主要是最近收看時,我有種很奇怪的感覺,並不只是策畫創意低潮,是有種氛圍的奇怪感,我想這幾週又突然興起的各種批判也是因為同樣感受到了這種奇怪。像是一種藏在檯面下的、卻無法忽略的東西,由於沒有被提出,很難明確確認
在我學過的各種命盤、星盤課程中, 同樣是由出生時間看個性的系統, 人類圖有一個很特別的概念 --個性與設計的一面。 (就是圖中紅色與黑色的部分。) 這是關於我們自己知道的自己, 以及容易出現在他人眼中的自己。 兩相對照後, 我意識到自己以往時常感到困擾的原因是什麼~ 我所認知的自己與他人眼中的自
首先關於創傷, 廣義來說是受到打擊,其痛苦經驗足以留下持續的傷害。 我需要先解釋這個部分, 的確有些比較共同的原因會造成創傷, (像是重大事故、親友過世、強暴或霸凌.....) 但其他原因也可能對我們造成創傷, 有些原因對其他人來說甚至還是微不足道到很好笑的事情, 比喻來說, 有些人骨折、腦震盪
如果出門,在前往目的地的時候, 會遇到很多紅綠燈, 這些紅綠燈給每個要前往自己目的地的人有了互相等待的共識。 在我們的生活中, 關於自己的目的與他人的目的相撞的時候, 等待的時機卻是自己要斟酌的。 **** 擅長「人情世故」的人,可以熟練的掌控等待的時機。 很多強調正直的孩子很抗拒明白人情世故
關於【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這件事—結論來說,這句話是確實會發生的。 但關鍵點在於【真心渴望】, 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是真的知道自己真心渴望什麼, 只是在那個真心話周邊講些以為可以成為替代的東西。 像是有些時候許願要有很多錢, 但其實真心想要的卻可能是-- >避免低人
一個答案是否正確、合理,取決於我們當下的提問是什麼。 因應不同的疑惑,我們理應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就像是加熱,會對應到「想要熱呼呼的料理」、「想要看到蒸發的反應」、「太陽怎麼讓旅人脫掉衣服」這些問題,冷卻,會對應到「防止過熱」、「打鐵時要如何使材料變堅硬?」這些問題;「三思而後行」適用於衝動急躁、
第一篇我想談談韓國綜藝節目「Running man」,會先從這個節目開始,除了較為熟悉以外,主要是最近收看時,我有種很奇怪的感覺,並不只是策畫創意低潮,是有種氛圍的奇怪感,我想這幾週又突然興起的各種批判也是因為同樣感受到了這種奇怪。像是一種藏在檯面下的、卻無法忽略的東西,由於沒有被提出,很難明確確認
在我學過的各種命盤、星盤課程中, 同樣是由出生時間看個性的系統, 人類圖有一個很特別的概念 --個性與設計的一面。 (就是圖中紅色與黑色的部分。) 這是關於我們自己知道的自己, 以及容易出現在他人眼中的自己。 兩相對照後, 我意識到自己以往時常感到困擾的原因是什麼~ 我所認知的自己與他人眼中的自
首先關於創傷, 廣義來說是受到打擊,其痛苦經驗足以留下持續的傷害。 我需要先解釋這個部分, 的確有些比較共同的原因會造成創傷, (像是重大事故、親友過世、強暴或霸凌.....) 但其他原因也可能對我們造成創傷, 有些原因對其他人來說甚至還是微不足道到很好笑的事情, 比喻來說, 有些人骨折、腦震盪
如果出門,在前往目的地的時候, 會遇到很多紅綠燈, 這些紅綠燈給每個要前往自己目的地的人有了互相等待的共識。 在我們的生活中, 關於自己的目的與他人的目的相撞的時候, 等待的時機卻是自己要斟酌的。 **** 擅長「人情世故」的人,可以熟練的掌控等待的時機。 很多強調正直的孩子很抗拒明白人情世故
關於【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這件事—結論來說,這句話是確實會發生的。 但關鍵點在於【真心渴望】, 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是真的知道自己真心渴望什麼, 只是在那個真心話周邊講些以為可以成為替代的東西。 像是有些時候許願要有很多錢, 但其實真心想要的卻可能是-- >避免低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Thumbnail
相信每人都曾因選校、選科系感到迷惘. 亦或者在職涯是否該轉職、換跑道,都有許多的問號。《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作者深入點出一些對於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的誤解,引導讀者探索他們的內在潛能,解鎖人生的意義。並用清楚的邏輯架構引領讀者找到自己的天職。 這本書都將成為你探索和實現職業使命的不可或缺的指南。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對於「夢幻職業」的想像,但真的能如願以償的人不多,對很多人來說,工作似乎只是賺取收入的方式,而不是展現自我的舞台。 《發現你的天職》要告訴讀者:找到「真心想做的事(夢幻工作)」並非不可能,運用「熱情」「才華」「價值觀」三重篩選機制,發掘出能讓自己獲得莫大成就感的天職。
Thumbnail
每當我被腦內眾多既有信念驅使,有衝動想走回老路的時候,這會是我的指引。而當我在每個選擇的交叉口,都記得去選那個跟理想人生同方向的選項,就會一步步更靠近那個理想。這也是透過行動在跟宇宙說,我想要且值得的,是那個或任何更好的人生。 今天肯定句: #我選擇符合人生價值的工作
Thumbnail
工作或許只是你人生中的一部分,但它影響著你的收入來源、時間的投資方向以及人生的滿足度。透過不斷地尋求內心的渴望和不斷地嘗試,或許你就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路,但首先我們要先準備好上路的勇氣和地圖。
Thumbnail
 該怎麼決定最不會浪費時間?先找到自己卡在哪開始 幾乎所有來找我談生職涯困擾的社區案主,開口第一句話都是:「心理師,怎麼辦?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萬一選錯浪費人生,整個完蛋了,你告訴我怎麼做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學生則最常問:「我要不要換科系,要不要出國,要不要轉學,要不要直接去工作?」  不
Thumbnail
在迷茫時,首先停下來冷靜思考,理清不滿的原因。透過自我反思,找出工作或生活中真正不滿意的地方,再回憶過去的經驗,找到讓自己快樂滿足的時刻。鼓勵嘗試新事物,拓寬視野,並強調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性,聽取外在反饋。最後,給予自己時間,慢慢找到內心真正的聲音,引領走向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你覺得工作「有意義」很重要嗎? 在為職涯定向的路上,愈考慮性價比,就愈會找不到真正的去向。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Thumbnail
相信每人都曾因選校、選科系感到迷惘. 亦或者在職涯是否該轉職、換跑道,都有許多的問號。《發現你的天職》這本書,作者深入點出一些對於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的誤解,引導讀者探索他們的內在潛能,解鎖人生的意義。並用清楚的邏輯架構引領讀者找到自己的天職。 這本書都將成為你探索和實現職業使命的不可或缺的指南。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對於「夢幻職業」的想像,但真的能如願以償的人不多,對很多人來說,工作似乎只是賺取收入的方式,而不是展現自我的舞台。 《發現你的天職》要告訴讀者:找到「真心想做的事(夢幻工作)」並非不可能,運用「熱情」「才華」「價值觀」三重篩選機制,發掘出能讓自己獲得莫大成就感的天職。
Thumbnail
每當我被腦內眾多既有信念驅使,有衝動想走回老路的時候,這會是我的指引。而當我在每個選擇的交叉口,都記得去選那個跟理想人生同方向的選項,就會一步步更靠近那個理想。這也是透過行動在跟宇宙說,我想要且值得的,是那個或任何更好的人生。 今天肯定句: #我選擇符合人生價值的工作
Thumbnail
工作或許只是你人生中的一部分,但它影響著你的收入來源、時間的投資方向以及人生的滿足度。透過不斷地尋求內心的渴望和不斷地嘗試,或許你就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路,但首先我們要先準備好上路的勇氣和地圖。
Thumbnail
 該怎麼決定最不會浪費時間?先找到自己卡在哪開始 幾乎所有來找我談生職涯困擾的社區案主,開口第一句話都是:「心理師,怎麼辦?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萬一選錯浪費人生,整個完蛋了,你告訴我怎麼做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學生則最常問:「我要不要換科系,要不要出國,要不要轉學,要不要直接去工作?」  不
Thumbnail
在迷茫時,首先停下來冷靜思考,理清不滿的原因。透過自我反思,找出工作或生活中真正不滿意的地方,再回憶過去的經驗,找到讓自己快樂滿足的時刻。鼓勵嘗試新事物,拓寬視野,並強調與他人溝通的重要性,聽取外在反饋。最後,給予自己時間,慢慢找到內心真正的聲音,引領走向更有意義的生活。
Thumbnail
你覺得工作「有意義」很重要嗎? 在為職涯定向的路上,愈考慮性價比,就愈會找不到真正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