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6)
有人指孟子這句話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何謂「循環論證」?
【例七】循環論證的謬誤
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
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一本罕見的好書。
問題:你如何得知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呢?
回答:因為在這本書中,譯者謂這是一本罕見的好書。
再問:你又如何得知這是一本罕見的好書呢?
回答:因為有人說這是一本很好的邏輯學的書。
這樣的回答,把前題當作結論,又把結論當作前題,於是就形成循環論證,這豈不是廢話嗎?
若以符號表達:
因為A是B的爸爸,所以B是A的兒子。
因為B是A的兒子,所以A是B的爸爸。
於是,有人以循環論證來指出孟子的邏輯謬誤,他說:
為什麼人有不忍人之心呢?
因為人有惻隱之心。
為什麼人有惻隱之心呢?
因為人有不忍人之心。
天啊!對文言文稍有認識的話,就完全知道「不忍人之心」不就是「惻隱之心」囉!二者實二而為一,即A就是B,B就是A。
這樣論斷孟子犯下循環論證的謬誤,確實不公,蓋孟子從無如此推論,這只是批評孟子思想的謬誤而獨自表述而已。如果以循環論證來批評孟子犯下邏輯謬誤,正正就是邏輯謬誤其中的「打稻草人」。
什麼叫做「打稻草人」?
所謂稻草人,本身就是假人,通常都是用作嚇唬那些不速之客的。在邏輯學上說,就是歪曲他人的論據,以使其變得更易受抨擊,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待續)
(寫於2023年7月29日於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