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6) ——兩難推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上文講到孟子舉出一個事例,說有人忽然看見一個才會走路、還不懂事的小孩,慢慢走向水井邊,就快要掉下井裡,就在這一刻、這個危急關頭的一刻,是人的都會有怵惕惻隱之心的。

這樣的怵惕惻隱之心,需要論證嗎?需要探究怵惕惻隱之心如何成為可能嗎?如果要論證,要探究如何成為可能的話,於是想想用什麼東西來救他呢?是要跳下井裡救他呢?還是…東想西想、左證右論,結果(不是結論)那人都沒了!難道要用邏輯論證來救人嗎?

孟子的思想裡有不少「人生的兩難題」,其中一題是「嫂溺,援之以手」。茲謹意譯如下:
【例八】
話說有位辯士質問孟子:「禮法規定,男女授受不親;嫂嫂遇溺,究竟能不能伸手出救呢?」(若是伸手出救,非禮也;若是不伸手出救,不仁也。)

孟子回應:「不錯,禮是常法、常規;但面對危急的境況,特事特辦,這就是權宜。見人遇溺,怎能不救呢?何況是親人呢?」

辯士又質問:「當今天下蒼生陷溺於水深火熱,夫子為何不出手救援呢?」

孟子回應:「天下蒼生陷溺於水深火熱,要以仁義之道去救援;嫂嫂遇溺,急不及待,就要伸手救援。拯救天下,難道要出手嗎?(意指以暴易暴)」

按:在傳統的邏輯學上,有所謂兩難推理。一個兩難推理,必須有兩個假定命題,而每一個假定命題,都會有一個可能,因此就會出現兩個可能。無論哪一個可能,對方都會跌落兩難的陷阱的。正如【例八】哪位辯士所設的兩難題,若伸手救嫂,則非禮;若不伸手救嫂,則不仁。無論是「非禮」,抑或是「不仁」,孟子都會跌落兩難的陷阱的。

不過,孟子按著本心純然,應做則做,不作他想,而以特事特辦,權通達變,來破斥對方兩難的陷阱。所謂權通達變者,必須秉持公心,一心為人,以救急扶危為先;至於要變通的,只是規條、方法而已。況且,挽救遇溺者,乃是出於人性惻隱之情的本能啊!又豈是邏輯論證能取而代之?

(寫於2023年7月29日於澳洲)
參考書籍:牟宗三‧理則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6會員
844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作者: 黃盛 1 Down the rabbit hole: 論理型 掉進兔子洞 五 「喝我」? 我沒有那麼笨﹐你要我喝你我便喝你嗎? 愛麗絲心裡想。愛麗絲是個小心聰明的孩子哩。愛麗絲記得她讀過好幾個很精彩的小故事: 關于孩子們如何被燒傷,如何被野獸吃掉,以及如何發生了其他一些令人不愉快
Thumbnail
作者: 黃盛 1 Down the rabbit hole: 論理型 掉進兔子洞 五 「喝我」? 我沒有那麼笨﹐你要我喝你我便喝你嗎? 愛麗絲心裡想。愛麗絲是個小心聰明的孩子哩。愛麗絲記得她讀過好幾個很精彩的小故事: 關于孩子們如何被燒傷,如何被野獸吃掉,以及如何發生了其他一些令人不愉快
Thumbnail
最近爆出不少性騷擾案件,果不其然社會上有許多人起乩,各陣營都有,真的讓人搖頭。 話說在前頭,這些人全會讓事情惡化,根本沒有任何幫助,單純有害。 請問有人溺水的時候,你要怎麼救? 是的,很緊急,一定要去救人,但如果他陷入恐慌正在掙扎呢? 是的,溺水者狀況很多,我們也常聽到救難宣導,提到「真正」溺水者大
Thumbnail
最近爆出不少性騷擾案件,果不其然社會上有許多人起乩,各陣營都有,真的讓人搖頭。 話說在前頭,這些人全會讓事情惡化,根本沒有任何幫助,單純有害。 請問有人溺水的時候,你要怎麼救? 是的,很緊急,一定要去救人,但如果他陷入恐慌正在掙扎呢? 是的,溺水者狀況很多,我們也常聽到救難宣導,提到「真正」溺水者大
Thumbnail
將關懷、照顧、禮讓或愛等情感及行為,由近至遠、由親至疏的延伸推廣,是儒家理想世界的基石。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哉斯言!在下不才,加上兩句: 「夫吾夫以及人之夫,婦吾婦以及人之婦」 以協力促進世界大同。 孟子的兩句與在下的兩句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Thumbnail
將關懷、照顧、禮讓或愛等情感及行為,由近至遠、由親至疏的延伸推廣,是儒家理想世界的基石。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哉斯言!在下不才,加上兩句: 「夫吾夫以及人之夫,婦吾婦以及人之婦」 以協力促進世界大同。 孟子的兩句與在下的兩句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Thumbnail
關卡都是你自己設的!? 是你自己;過不了自己的這一關? 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 萬般帶不去, 唯有業隨身。 世俗常聽人家說:“本來”就是要這樣? 所謂:不成文的規矩?都是莫名的自我束縛?! 不成文規定又稱: 不明文規定(Unwritten rules) 行業內規、“潛規則”、慣例、暗規,是指各
Thumbnail
關卡都是你自己設的!? 是你自己;過不了自己的這一關? 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裏人; 萬般帶不去, 唯有業隨身。 世俗常聽人家說:“本來”就是要這樣? 所謂:不成文的規矩?都是莫名的自我束縛?! 不成文規定又稱: 不明文規定(Unwritten rules) 行業內規、“潛規則”、慣例、暗規,是指各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Thumbnail
簡述: 孟子為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魚我所欲也》一篇講及人面對掙扎,需要作出選擇時該考慮的準則。
Thumbnail
簡述: 孟子為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魚我所欲也》一篇講及人面對掙扎,需要作出選擇時該考慮的準則。
Thumbnail
一道古老的命題橫亙在古往今來的所有哲學家之前:假如人類能夠窮盡自身智識的一切,並且將自身消融於這廣大的知識當中,是否就等同於在現世當中找到了「至福的救贖」?哲學作為一門經常要面對人類理知極限的學問,自然而然也會面對到這一將窮盡理知當作通往幸福道路的「實用」問題。
Thumbnail
一道古老的命題橫亙在古往今來的所有哲學家之前:假如人類能夠窮盡自身智識的一切,並且將自身消融於這廣大的知識當中,是否就等同於在現世當中找到了「至福的救贖」?哲學作為一門經常要面對人類理知極限的學問,自然而然也會面對到這一將窮盡理知當作通往幸福道路的「實用」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