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6) ——兩難推理

2023/07/3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上文講到孟子舉出一個事例,說有人忽然看見一個才會走路、還不懂事的小孩,慢慢走向水井邊,就快要掉下井裡,就在這一刻、這個危急關頭的一刻,是人的都會有怵惕惻隱之心的。

這樣的怵惕惻隱之心,需要論證嗎?需要探究怵惕惻隱之心如何成為可能嗎?如果要論證,要探究如何成為可能的話,於是想想用什麼東西來救他呢?是要跳下井裡救他呢?還是…東想西想、左證右論,結果(不是結論)那人都沒了!難道要用邏輯論證來救人嗎?

孟子的思想裡有不少「人生的兩難題」,其中一題是「嫂溺,援之以手」。茲謹意譯如下:
【例八】
話說有位辯士質問孟子:「禮法規定,男女授受不親;嫂嫂遇溺,究竟能不能伸手出救呢?」(若是伸手出救,非禮也;若是不伸手出救,不仁也。)

孟子回應:「不錯,禮是常法、常規;但面對危急的境況,特事特辦,這就是權宜。見人遇溺,怎能不救呢?何況是親人呢?」

辯士又質問:「當今天下蒼生陷溺於水深火熱,夫子為何不出手救援呢?」

孟子回應:「天下蒼生陷溺於水深火熱,要以仁義之道去救援;嫂嫂遇溺,急不及待,就要伸手救援。拯救天下,難道要出手嗎?(意指以暴易暴)」

按:在傳統的邏輯學上,有所謂兩難推理。一個兩難推理,必須有兩個假定命題,而每一個假定命題,都會有一個可能,因此就會出現兩個可能。無論哪一個可能,對方都會跌落兩難的陷阱的。正如【例八】哪位辯士所設的兩難題,若伸手救嫂,則非禮;若不伸手救嫂,則不仁。無論是「非禮」,抑或是「不仁」,孟子都會跌落兩難的陷阱的。

不過,孟子按著本心純然,應做則做,不作他想,而以特事特辦,權通達變,來破斥對方兩難的陷阱。所謂權通達變者,必須秉持公心,一心為人,以救急扶危為先;至於要變通的,只是規條、方法而已。況且,挽救遇溺者,乃是出於人性惻隱之情的本能啊!又豈是邏輯論證能取而代之?

(寫於2023年7月29日於澳洲)
參考書籍:牟宗三‧理則學

    49會員
    769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