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思想中的一些邏輯問題(3) — —生命引證與邏輯推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例六)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1)

孟子說:人能盡其本心,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這就可以體認自己稟之於天的本性,就可以體受天理之所在。

天理,並不是外在抽象之理,而是內在於吾人的本心的。當本心真誠惻怛,如如地昭明朗現,便是天理。

舉個例子,當得悉拐賣人口、鐵鏈長期禁錮、長期性虐這些駭人聽聞的人間慘遇,正常人的本心都會浮起真誠惻怛、惻隱難過之情,甚而隨即痛罵指摘,毫無人性,說是禽獸,都侮辱了禽獸。這種公義的指摘,這種憐憫的悲情,正正就是吾人的天理良心的呈現。

若果以符號來演繹:
盡其心者(A),   知其性也(B)
若A;則B

知其性(B),則知天矣(C)
若B,則C

所以,盡心,則知天
∴若A,則C

當然,孟子這句話,純然是自家生命的引證,而並非以邏輯思維來推論。若只以邏輯思維來論證,因而得知盡心則可以知天,這樣無疑把德性生命物化,而最終就會陷落唯物辯證法,這就是「殭尸定律」。

在儒家的心性學,人,是具有超越性的,可與天共生共感共存;藉著這種超越性,把宇宙之理加以內在化、道德化,而轉化成為人日常生活的信念。

天理臨照良心,良心印證天理。故此,天理既是客觀,亦是主觀;同理,良心雖是主觀,亦屬客觀。天理既是超越於相對的經驗層;而同時,又內在於吾人的本心,故謂之既超越而又內在。這種既超越而又內在的本質,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禽獸有這種本質嗎?邏輯論證可以解讀良心天理嗎?

筆者經常都講一句話:中華道統文化才是正統的,若以馬克思的思想,以唯物辯證法來演繹中華道統文化,不但是異端邪說,簡直就是數典忘祖!(待續)

(寫於2023年7月29日於澳洲)

avatar-img
64會員
846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孟子有句話,讀《孟子》的,都非常熟悉——「人皆可以為堯舜」。就以這句話作為例子,檢視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邏輯。   【例三】堯舜之所以為賢君,因為他們對人民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他們都有不忍人之心。有這些善心,有這些不忍人之心,故此在治理天下方面,處理民間種種的複雜問題,都能得心應手。
緒言 邏輯學,又稱為理則學或論理學,是研究思想規律和思想方法的科學,它是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著作。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早年應中華民國教育部之約,寫了一本《理則學》,並鼓勵哲學系學生,必須仔細閱讀。筆者是國文系出身,有幸當年必修邏輯學,而在翌年以符號邏輯
首先問問大家: 食飯時是否對著手機或對著電視機? 食飯時會挺直腰杆嗎? 食飯時會把飯碗盡量吃得乾淨嗎? 《論語》有一段講飲講食的,但歷來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仍未能一致。有說孔子對飲食很有節度、很講究衛生原則。也有說孔子對飲食要求很高,食物不精細不食,切得不正都不食,真是食得奄尖,好過做神仙!當然,
「說不」(say no),容易嗎? 拒人千里,謝絕惠辭,已經是不容易啦,要是能挺身而出,說:me too,那更要鼓起莫大的勇氣,把所有的流言蜚語,寵辱皆忘,置身於度外,容易嗎? 其實,孔子也曾多次說不。例如: ①君子不器②君子不黨③君子不比④君子不爭⑤君子不同⑥君子不驕 茲分別簡略釋述: ①君子不器
明居正教授說「以小統大」,那是把三民主義在大陸實施,以實現天下為公。 能以小統大嗎?能。關鍵在中共能不能以王道一統天下(按:「統一」與「一統」這兩個概念是有分別的),這與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齊強魯弱,欲吞併魯國,路線只有一條,就是把功利霸權的齊國,齊一變
明居正教授從39:03起所講的,把臺灣的制度搬到大陸去,而回歸三民主義或回歸經國先生的道路(40:34),這才是中國人真正應該走的道路。這觀點,相當認同。 其實,在《論語》就有相關的一句話: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齊國的先祖姜太公,立法嚴明,講求效績,通漁鹽之利,
孟子有句話,讀《孟子》的,都非常熟悉——「人皆可以為堯舜」。就以這句話作為例子,檢視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邏輯。   【例三】堯舜之所以為賢君,因為他們對人民都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他們都有不忍人之心。有這些善心,有這些不忍人之心,故此在治理天下方面,處理民間種種的複雜問題,都能得心應手。
緒言 邏輯學,又稱為理則學或論理學,是研究思想規律和思想方法的科學,它是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著作。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在早年應中華民國教育部之約,寫了一本《理則學》,並鼓勵哲學系學生,必須仔細閱讀。筆者是國文系出身,有幸當年必修邏輯學,而在翌年以符號邏輯
首先問問大家: 食飯時是否對著手機或對著電視機? 食飯時會挺直腰杆嗎? 食飯時會把飯碗盡量吃得乾淨嗎? 《論語》有一段講飲講食的,但歷來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仍未能一致。有說孔子對飲食很有節度、很講究衛生原則。也有說孔子對飲食要求很高,食物不精細不食,切得不正都不食,真是食得奄尖,好過做神仙!當然,
「說不」(say no),容易嗎? 拒人千里,謝絕惠辭,已經是不容易啦,要是能挺身而出,說:me too,那更要鼓起莫大的勇氣,把所有的流言蜚語,寵辱皆忘,置身於度外,容易嗎? 其實,孔子也曾多次說不。例如: ①君子不器②君子不黨③君子不比④君子不爭⑤君子不同⑥君子不驕 茲分別簡略釋述: ①君子不器
明居正教授說「以小統大」,那是把三民主義在大陸實施,以實現天下為公。 能以小統大嗎?能。關鍵在中共能不能以王道一統天下(按:「統一」與「一統」這兩個概念是有分別的),這與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齊強魯弱,欲吞併魯國,路線只有一條,就是把功利霸權的齊國,齊一變
明居正教授從39:03起所講的,把臺灣的制度搬到大陸去,而回歸三民主義或回歸經國先生的道路(40:34),這才是中國人真正應該走的道路。這觀點,相當認同。 其實,在《論語》就有相關的一句話: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 齊國的先祖姜太公,立法嚴明,講求效績,通漁鹽之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諸子百家的儒家,一直是中國人的思想主流,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字,《論語.顏淵篇》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離婁下》進一步解釋:「仁者愛人。」易言之,儒家講仁愛,且「仁」字由人、二合體而成,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強調所謂的生活倫理。 仁字何其重要,偏偏道家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這世間萬象,如一幅瑰麗錦繡,卻非天外飛來之物,而是心神幻化之景。此境非冷酷堅實,乃心靈之鏡,映照自身之影。試想,宇宙洪荒,非大爆炸之聲而起,而是眾生一嘆,意識交融之響。 人心念力,如畫家揮毫,描繪眼前世界。渴慕陽光,則金芒灑落;心生畏懼,則陰影幢幢。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因此,對於中國哲學之主流,牟氏認為是重視道德的心性之學,是關於「生命的學問」。相似觀點亦可見於徐復觀:         中國文化認為人生價值的根源即是在人的自己的「心」……中國文化所說        的心,指的是人的生理構造中的一部分而言,即指的是五官百骸中的一部       份;自心的這一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孟子有“天民”之說,數千年後中山先生又提出“三民”,這恰恰印證了我多次强調的觀點:道德自主、民族自主、民權自主、民生自主是天地命令和華族數千年一貫之渴求,經代代綿延凝結為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並建中華民國。 以下簡要說明“天民”與“三民”的關係——我曾說人皆有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民族生命、天地生命。天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諸子百家的儒家,一直是中國人的思想主流,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字,《論語.顏淵篇》中,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離婁下》進一步解釋:「仁者愛人。」易言之,儒家講仁愛,且「仁」字由人、二合體而成,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強調所謂的生活倫理。 仁字何其重要,偏偏道家的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這世間萬象,如一幅瑰麗錦繡,卻非天外飛來之物,而是心神幻化之景。此境非冷酷堅實,乃心靈之鏡,映照自身之影。試想,宇宙洪荒,非大爆炸之聲而起,而是眾生一嘆,意識交融之響。 人心念力,如畫家揮毫,描繪眼前世界。渴慕陽光,則金芒灑落;心生畏懼,則陰影幢幢。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因此,對於中國哲學之主流,牟氏認為是重視道德的心性之學,是關於「生命的學問」。相似觀點亦可見於徐復觀:         中國文化認為人生價值的根源即是在人的自己的「心」……中國文化所說        的心,指的是人的生理構造中的一部分而言,即指的是五官百骸中的一部       份;自心的這一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孟子有“天民”之說,數千年後中山先生又提出“三民”,這恰恰印證了我多次强調的觀點:道德自主、民族自主、民權自主、民生自主是天地命令和華族數千年一貫之渴求,經代代綿延凝結為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並建中華民國。 以下簡要說明“天民”與“三民”的關係——我曾說人皆有肉體生命、思想生命、民族生命、天地生命。天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