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親癌症病逝的前後,恰逢畢業初入職場,人生面臨很多轉變的時刻,我正一點一滴的患上暴食症卻不自知,暴食的頻率從每個月一次,到每周一次,每三天一次,到每天都會陷入想要大吃大喝的慾望裡,我才意識到「我生病了」。
開始尋求醫生的幫助,從吃藥、看身心科、更換醫生、更換診所、找諮商師,一路走來,時好時壞的控制著自已的食慾與人生。
那是一段對自己人生相當迷惘的日子,感情不順、家裡也因為父親重病而劇烈波動著、工作也面臨了許多挑戰,回頭看,這段時間相當的不容易。
走過暴食症的狀況,適當的控制了自己的飲食,回頭過來看這一路上的控制,真心覺得跟自身「壓力」真的有高度的正相關。
獲得食物吃進肚子裡,有實際的滿足感、飽足感那樣的狀況下,似乎可以暫時麻痺自己,忘記還有那麼多辛苦的事情要面對處理,於是我們的大腦偷懶的想從這件事情上得到正向回饋,很簡單,就是吃,尤其是各式各樣高熱量、高甜、高糖、高油的食物,立即能得到安慰及快樂。
如果人生中能得到正面回饋的事情,只剩下吃,那戒不掉大吃大喝、戒不掉高熱量飲食習慣、戒不了對食物的高度需求,我想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如果吃下去的食物都不會轉換為脂肪及肥肉就好了,可惜會,而且轉換效率之高之好,讓我們不禁需要練習控制飲食。
那我們來練習吧,首先先檢視,生活中能否有其他的事物,給你正向的回饋?你的家人親朋好友關係?還是你的運動興趣嗜好?如果能找到正向回饋的事物,可以試著加強「它」在生活中的比例,因為那是讓你感覺快樂的事物。多找幾樣,因為有些事情可能無法隨意的增加比重。
有些人可能給的回應是無法找到正向回饋之事物,那我們回到原本的議題,人生如果一直都不認識自己,一直依靠著社會給你的行程表、依賴直覺生存的方式,那可能在生命的某些時刻,會忽然有些破口。
其實破口就是要讓人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生活方式,經過了很多調整,生活的比重平衡了,其實所謂身形,就再也不是一個值得煩惱的議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