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2)因為我的能力不是市場所需要的—價值不等於市場

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人可以的勞動力可以被視為是種商品。我們不一定認同的這個假設,但從商品的角度來看,工作的適合與否有確實可以從市場和價值的角度切入。價值不等於市場,這句話是個很重要的原則,價值和市場是分開的:能力有價值不代表有人要買。很多東西有價值不代表有市場,比方說別人送的卡片對我來說很有價值,但不會有人要買,或是像我自己寫的日記,對我來說很有價值,也沒有人要買。價值取決於看的人,因此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思考,從市場思考商品,進而設定可能的買家。從買家的特性思考價值。

聚焦在特定市場,思考可能的買家

思考市場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容易落入一種說法,就是「社會需要什麼?」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但社會這麼廣大,怎麼可能每一個人都需要相同的商品呢?因此我們需要聚焦到特定的市場。同樣的道理,對這個特定市場來說,什麼能力是特別被注重視的呢?比方說,如果我今天想要做跟數學有關的市場,可能需要數學的人有誰呢?最容易想到的對象可能是學生,因此數學系的學生很快會想到的就是家教,或是數學系畢業之後,當老師做研究,是很常見的路數。

但當我們反過來思考,如果一個特定市場所需要的能力,是大家一開始就沒有看到的,這就是機會的來源,也就是所謂的藍海策略。所具備的能力怎麼轉換成買家看見的優勢?這並不容易,第一步是「看見買家真正的需要」。我們思考買家的時候,重要的不僅僅是買家需要的東西而已。一個很老詪的故事說到兩個銷售員看到非洲的人都沒有看到有人穿鞋子,一個認為沒有市場,一個則認為市場很大,我們可以從這個故事當中看到,思考事情觀點是一個可能的道德教訓,而另一個解釋叫做所謂的「創造需求」。

覺得有價值和願意掏錢是兩回事

在商品的市場的當中,這是非常常見的說法。對於創業者,或是提供服務者來說,最重要的大原則之一是「覺得有價值和願意掏錢是兩回事」。我們都知道心理健康很重要,但多少人願意花時間和金錢去經營自己的心理健康呢?諸如此類的覺得有價值和願意掏錢不一致的現象,其實讓創造需求這件事情變得複雜許多。而在就業市場當中,這就再困難些。因為消費者可以因為單純喜歡和預算限制,就得出是否要購買的結論。

我們所提供的技能和服務,如果對聘僱者來說,需要考量的,更多有對公司回報的程度和成長性。有些公司的面試人員不具備判斷得主導權,因此篩選人的時候,也只能退回到學歷和實習這些顯而易見的指標來做判斷。這個情況底下依舊在於,尋找願意消費你的能力的子群體

創造需求的藍圖

尋找願意消費的子群體,看見買家的需求之後的第二步是「創造需求的藍圖」。其中的一種途徑是,找出現有的問題與解法,比方說有的人的做法是,點出公司的困境,公司需要什麼解方,以及我能提供什麼解方。這個做法的優點是,如果受到器重,很快能肩負重大的任務,缺點是,對低階的勞工和應聘者來說,這幾乎是個天方夜譚,如同很多成功學的書中提到的,很多提出建議的人,都是因為剛好遇到總經理或董事長,馬上被拔升到很高的位置。

另一種常見的途徑,則是從買家從願意掏錢的項目回推有價值的東西,從而看待自己能發展的能力與性格,這個做法其實是很多人在大學選科系的做法,這個做法的優點,就是你很快知道願意購買能力的子群體,如果這個產業正在起步,未來會蓬勃發展,自然是個有效的方法。缺點則是,市場的運作提供服務和勞動力的人,可能有穩定的收入,卻很難在這個環境的利多中,獲得相應的分配。


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時只是沒有看清楚這個群體的需要,以及自己怎麼樣創造需求的藍圖。下集中,崔斯坦會更多從能力本身開始思考,怎麼樣去拆解能力以及如何看待能力相對市場的需要。

崔斯坦的異想時間
崔斯坦的異想時間
記錄生活觀察的小元件,包含心理,健康,經濟社會,基督教,透過一些觀察和分析,嘗試找到不一樣的出路。大家也可以聽聽我的podcas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