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溯源求典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網路上會看到一種意見:西醫會不斷研究與發展新的理論與技術,而中醫還在讀千年以前的古書不求進步。許多傳統武術還是練些古人的內涵,早與跟世界脫軌。我練功的內涵也是上千年前就已經存在的東西,看起來也跟現代生活沒什麼關係。這三件事其實是同一件事:學習古人的智慧,並實踐於現代生活,這個過程我們稱為追古溯源求典範。

追古溯源求典範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模式,主要的內涵是回溯該學問的歷史源頭,盡量以當代的思維去理解體會其核心概念,再運用現代知識去解析概念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最後在生活上重現過去的技術或發展新的能力。舉例來說,中醫、傳統武術、修行修道的人都要練功,功這個字是由工跟力所組成,工是曲尺,用於處理長短之間的問題,因此有精準的意思。力是犁,耕田翻土的器具,使用時身心有個具體的感受,這個感受就是後來力的意思。兩字合一,就是在特定情境下,精準控制身心感受來達成目的,也就是身心的精準控制力,傳統武術、中醫、修行修道等就是不同的情境脈絡的發展,一樣是皮肉筋骨精氣神的功法,傳統武術注重強身健體與克敵制勝,中醫重視五臟六腑與情志之間的互動關係,修行修道則是用身心體悟世間道理與境界昇華。在現代透過解剖學、生理學、運動醫學、力學等現代科學的發展與理解能有助於我們分析功法的理論基礎,明白功法所帶來的具體感受是身體那些器官組織的作用,建立良好的訓練模式,如此就能將古人的智慧運用在現代社會上,賦予嶄新的生命力。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經過當代的認同與歷代的驗證與發展而存留至今,越是歷史悠久,其內涵越接近概念,因為是概念,體會越深就越容易在當代發展適當的技術,技術可能會被時代淘汰但是概念不會,因為概念是人對於天地萬物的感受,古人與我們都是從未出世到死亡入土不斷地感受大千世界的總總,差別在古人有閒能不斷深入感受開發能力,而我們理學醫學發達能細緻分析而縮短功態境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四羽的練功房
5會員
38內容數
內功就是人體精準控制,而控制的方法稱為心法、功法或作法。以人對於自身具體的感受為根本,透過功法逐一了解身體的運作,發展與眾不同的能力,使生活變得更加美滿自在,在此將我所體悟的功法加以解析,用現代化的語言分享給大家。
四羽的練功房的其他內容
2024/02/24
恭賀新禧,新的一年,來分享滿滿正能量的功法:氣沉丹田。 許多練氣沉丹田的人,大多從呼吸法入門:胸式呼吸-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透過改變呼吸的形式,搭配意念導引,想像空氣由鼻入身,將氣引入腹部的丹田之中,再啟動丹田運作產生能量,達到精氣神飽滿的結果。
2024/02/24
恭賀新禧,新的一年,來分享滿滿正能量的功法:氣沉丹田。 許多練氣沉丹田的人,大多從呼吸法入門:胸式呼吸-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透過改變呼吸的形式,搭配意念導引,想像空氣由鼻入身,將氣引入腹部的丹田之中,再啟動丹田運作產生能量,達到精氣神飽滿的結果。
2023/12/24
在內功的學習裡,像精氣神這樣的非實體元素,學起來比較困難,這是因為我們經常要透過感受身體各部位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單一狀態來學習與體會,而不像皮肉筋骨這樣有著明確的器官組織來操作與理解。
2023/12/24
在內功的學習裡,像精氣神這樣的非實體元素,學起來比較困難,這是因為我們經常要透過感受身體各部位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單一狀態來學習與體會,而不像皮肉筋骨這樣有著明確的器官組織來操作與理解。
2023/08/14
所謂不動之動,就是當我們在運動或練武時,身體至少有一處跟其他部位是相反使用,例如全身都動一點不動,或是一點動全身不動。
2023/08/14
所謂不動之動,就是當我們在運動或練武時,身體至少有一處跟其他部位是相反使用,例如全身都動一點不動,或是一點動全身不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學習古人的智慧,閱讀經典流傳的書籍,是一條通往深刻理解人生、社會和宇宙奧秘的寶貴途徑。這些經典著作歷經時間的洗禮,蘊含著前人無數的經驗、思考和洞見,對於現代人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啟示。 學習古人智慧、閱讀經典的重要性 汲取前人的經驗與教訓: 經典書籍記錄了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社會
Thumbnail
學習古人的智慧,閱讀經典流傳的書籍,是一條通往深刻理解人生、社會和宇宙奧秘的寶貴途徑。這些經典著作歷經時間的洗禮,蘊含著前人無數的經驗、思考和洞見,對於現代人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啟示。 學習古人智慧、閱讀經典的重要性 汲取前人的經驗與教訓: 經典書籍記錄了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社會
Thumbnail
闡述了學習和借鑑歷史的重要性。它強調研讀前人智慧,例如聖賢的教誨和豐富的典籍,能使人見多識廣。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古今相承,過去的經驗能指導現在的行為。 總體而言,這段文字旨在鼓勵人們透過學習和反思歷史,提升自身見識並更好地應對當下。
Thumbnail
闡述了學習和借鑑歷史的重要性。它強調研讀前人智慧,例如聖賢的教誨和豐富的典籍,能使人見多識廣。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古今相承,過去的經驗能指導現在的行為。 總體而言,這段文字旨在鼓勵人們透過學習和反思歷史,提升自身見識並更好地應對當下。
Thumbnail
面對現代忙碌和文言文閱讀的挑戰,《生之道》專欄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古代智慧,引導讀者應用於當今生活。旨在以千年智慧經營人生,每週一篇文章以中華文化視角探討人生規劃、人際關係、自我成長等議題。提供讀者靜心時刻,與古人對話,共同面對現代社會挑戰。
Thumbnail
面對現代忙碌和文言文閱讀的挑戰,《生之道》專欄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古代智慧,引導讀者應用於當今生活。旨在以千年智慧經營人生,每週一篇文章以中華文化視角探討人生規劃、人際關係、自我成長等議題。提供讀者靜心時刻,與古人對話,共同面對現代社會挑戰。
Thumbnail
今天我想來討論一個問題——學文史有什麼用? 由於在國高中的學習階段,我就是一個文史傾向特別明顯的學生(文史容易拿高分,數理永遠不及格),所以當時就感到特別困擾——雖然我很喜歡文史,也比較擅長文史,但到底讀文史有什麼用呢? 也許我們身邊都充斥著這個說法:讀文史將來賺不了錢,會餓死。因此,我看到很多學生
Thumbnail
今天我想來討論一個問題——學文史有什麼用? 由於在國高中的學習階段,我就是一個文史傾向特別明顯的學生(文史容易拿高分,數理永遠不及格),所以當時就感到特別困擾——雖然我很喜歡文史,也比較擅長文史,但到底讀文史有什麼用呢? 也許我們身邊都充斥著這個說法:讀文史將來賺不了錢,會餓死。因此,我看到很多學生
Thumbnail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將道分成陰陽,本體論和認識論,就已經是「二」的層次的東西,愈分愈多,更是愈講愈遠,是向「三」和「萬物」層次的南轅北轍。這樣的解道,一無所獲可想而知。
Thumbnail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將道分成陰陽,本體論和認識論,就已經是「二」的層次的東西,愈分愈多,更是愈講愈遠,是向「三」和「萬物」層次的南轅北轍。這樣的解道,一無所獲可想而知。
Thumbnail
个人思想必求一致而圆融;这种一致而圆融在于中国人的思想,而中国人不能脱离历史,因而得知这个过程一定以中国人的方式进行,最终的解决一定带有中国精神的印记;而不能是纯粹外来的东西。
Thumbnail
个人思想必求一致而圆融;这种一致而圆融在于中国人的思想,而中国人不能脱离历史,因而得知这个过程一定以中国人的方式进行,最终的解决一定带有中国精神的印记;而不能是纯粹外来的东西。
Thumbnail
古文與我何干 當然有關,不僅是歷史,更是過去的人所留下來的智慧和人生觀,這是我在考公職領悟到了。
Thumbnail
古文與我何干 當然有關,不僅是歷史,更是過去的人所留下來的智慧和人生觀,這是我在考公職領悟到了。
Thumbnail
對於要吃進肚子裏的東西非常在意源頭是否乾淨,但是對於要吸收到腦袋裏的知識與觀念卻不在乎是從哪裏來的,難道沒有人發現這個矛盾的事實嗎?
Thumbnail
對於要吃進肚子裏的東西非常在意源頭是否乾淨,但是對於要吸收到腦袋裏的知識與觀念卻不在乎是從哪裏來的,難道沒有人發現這個矛盾的事實嗎?
Thumbnail
近期,或是一直都持續著的,是總有人認為XX才是正宗、跟著XX學才是正確的........... 關於這個部分個人有幾點想法:
Thumbnail
近期,或是一直都持續著的,是總有人認為XX才是正宗、跟著XX學才是正確的........... 關於這個部分個人有幾點想法:
Thumbnail
中醫的診斷方法有「望、聞、問、切」​ 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在古代,沒有先進的儀器設備,醫生更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因此,一個患者來就診,要想診斷清楚,醫生必須靠自己眼睛看到的精氣神(望)、患者的聲音訴說和相關身體等的味道(聞)、醫生對存疑處如偵探進
Thumbnail
中醫的診斷方法有「望、聞、問、切」​ 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在古代,沒有先進的儀器設備,醫生更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因此,一個患者來就診,要想診斷清楚,醫生必須靠自己眼睛看到的精氣神(望)、患者的聲音訴說和相關身體等的味道(聞)、醫生對存疑處如偵探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