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覺得每天上班就是在運動?每天勞動就可以抵銷你吃的那些高熱量食物?如果你有這些想法,可能需要來看看,勞動和運動可不是一回事!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3個迷思,告訴你勞動與運動的差別!
一般常見認為日常工作勞動,打掃雜務就同於有運動,其實只說對一半,
因為勞動性質通常是會局部過度使用,也就是固定只使用某些特定部位(例如:久站的小腿、廚師的前臂等),整體的運動量還是不容易達到。
而日常的雜務打掃性質居多,雖然身體活動範圍比較可以涉及全身,但是基本上只能算是活動,因為通常都是低強度就能完成。
運動通常是在心情放鬆愉快的狀態下進行,可以自由選擇運動的方式、運動的強度、地點等,時間通常是短暫的且全身均衡地運用到。而勞動則只會消耗體力,累積廢物。
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每天工作已經很辛苦了,還要再去做什麼運動?
雖然勞動也會消耗一些熱量,但通常不足以讓你減掉多餘的體脂肪。要減肥必須要有氧氣交換的效果,也就是要讓你呼吸加快、心跳加速、出汗等。而一般的勞動強度通常太低或太單調與單一,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
例如,像我之前是做餐飲服務生,每天平均步行了10公里,但因為強度太低,無法提高我的心肺功能或減少體脂肪;而一個貨運大哥每天搬了很多重物,但因為只用到特定部位的肌肉,無法均衡地訓練他的全身肌力或肌耐力。
所以,如果你想要減肥,你還是要另外安排一些有氧運動或間歇性高強度訓練(HIIT),才能有效地提高你的代謝率和燃燒你的脂肪。
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每天工作已經很累了,還要再去做什麼訓練?
錯誤的運動或工作勞動,常常是長期、重複性使用固定一群肌肉。這除了容易造成過度使用或過度訓練部位的肌肉容易疲勞,同時也會造成其他訓練不足的部位弱化,進一步導致失衡或容易受傷。
例如,像是久坐類型跟用手機低頭工作的,長期下來就會造成頸部、背部、肩部等肌肉過度緊張,而腹部等肌肉則過度鬆弛,形成駝背、啤酒肚等不良體態。
所以,如果你想要改善體態,你還是要另外安排一些能夠矯正姿勢、強化平時被忽略的肌群的訓練,例如瑜珈、核心、重量訓練等,才能有效地平衡你的身體和預防傷害。
首先要先肯定,只要遠離靜態生活久坐,都是對身體有益是好的,但這個是最低的標準。我們要知道只靠勞動跟日常活動,是無法有效的改善身體功能退化,
因為日常雜務勞動的目的是在於「完成工作任務」;而運動訓練的目的是在於「提升身體功能表現」,所以兩者其實是無法互相取代的。
更簡單區分勞動跟運動的差別,就是看身體的整體功能素質,長期下來是否有所提升,監控「最大肌力」就是一個可以直觀反應身體狀態的參考數據。
另外還有「運動」跟「訓練」也是不太一樣,可能打球、游泳、騎單車、跑步、爬山,都可以算運動沒錯,但算不上「訓練」,為什麼?
訓練的長期目的是為了,提升身體的「肌肉量」「骨密度」和「神經系統」的向上適應,所以必須是要有能夠逐步加重量的潛力。
因為上述三種素質要提升,證實是只對重量壓力起反應,而一般常見的競技(籃球、排球等)或休閒運動(散步、爬山等)、活動(伸展、拉筋等)、勞動(久站、雜務等) 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以打籃球為例,之前提過的新手蜜月期,第一年內全身肌力都會有明顯提升,之後便停滯。而隨著打球時間越長,進步的是技術與技巧。在過程中身體越來越知道該如何「省力」,及有技巧的去取勝,所以對身體的刺激反而是越來越低。
以游泳來說也相似,水性不好的,剛開始因為非常費力,所以消耗的體力較多,身體素質第一年也有成長,但隨著水性越好,游泳起來因為已經掌握技巧,身體比以前更懂得省力,這個特性稱為「動作經濟性」。
因此基本上大部分的運動,都有這樣的特性。所以到最後身體會適應,並達到運動經濟性,懂得用最少的力去達到一樣的效果。
而重訓的特性,就是可以在身體已經適應重量與強度時,可以直接調整,讓身體一直需要不斷的費力重建、提升,來適應刺激源,也就是不斷提到的「肌肉量、骨質密度、神經系統」的向上適應。
這裡要補充一個重點,
「能夠提升骨質密度的重量是造成骨折壓力的十分之一」,而且最好是要重量能夠穿過脊椎,所以像深蹲和硬舉就是首選。
最大肌力的70%~80%就有效。也就是說,假設你深蹲60kg能做1下,那麼你深蹲用42kg訓練,就能夠有效提升肌肉骨質身經系統。
而最大化效果來說,「自由重量」還是優於「機械式器材」,「大肌群多關節」優於「小肌群多關節」,參與的肌群越多,身體賀爾蒙合成反應越好。看到這裡感謝你耐心觀看還沒睡著!
會簡單區別這些的目的,不是故意刁鑽名詞,而是因為就日常觀察下來,真的發現太多人都會把勞動或雜務當作是有在運動,就認為不需要另外運動或訓練了。
這邊要在強調,我的用意不是要去否定別的運動不好,或是要神化重訓的好處,因為我也不是做健身銷售產業的,基本上大家運動訓練與否都與我無關。
只是希望更多人在認知上(我也在不斷學習),可以有新的觀點,更加了解訓練對身體功能,及抗老化的重要性,提供一個人生不一樣的選擇。因為很多人是想改變,但不知道這個選擇。
知道了也很模糊,認知上也不夠全面,容易造成誤解,錯失能改善自己身體功能的機會,希望能幫到你或更多人,共勉之! 如果你喜歡這則內容,請幫我按讚訂閱分享,幫助更多人,對我也是最大的鼓勵與支持! 有其他想法也歡迎留言討論,下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