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間更容易罷凌,才是罷凌難處理的原因

2023/09/01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這裡所說的罷凌,不限於非常明顯的肢體攻擊、集體罷凌,而是把語言罷凌、關係罷凌也都計算在內。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學者在二〇二〇年發表的研究就發現,來自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之間的罷凌,佔了頗高的比重,而且發生機率遠高於「朋友圈之外」。

raw-image

這樣的罷凌,牽涉到學校、班級、社團內的「社會地位」的競爭。罷凌者可以得到好處,所以難以禁絕。

學者做這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要論證,「罷凌」的攻擊者與受害者,並不是如傳統所想的,是邊緣、弱勢或有心理問題的學生。

相反的,有許多罷凌,就是來自朋友、朋友的朋友之間,會發生在尋常的人生與人際關係裡。

學者從14所國高中學校長期蒐集資訊,統計發現,有5%經歷過來自朋友的罷凌,有6.1%經歷過來自「朋友的朋友」的罷凌。有19.3%經歷朋友圈外的罷凌。

而當這些同學認識越久,來自朋友圈的罷凌,反而會更增加。關係深厚,並不能避免罷凌,反而更誘發罷凌的動機。

驚人的是:統計起來,有50%的學生,經歷過「罷凌者」或「受害者」的身份。也就是說,去念個書,只有一半的機會,能完全不沾到罷凌事件。

雖然朋友圈裡的罷凌,還是全體罷凌的少數。但如果用數學計算人際的組合關係,朋友圈的罷凌,等於是以3%的人際組合,產生了28%的罷凌。

也就是說,當你看到一位看似橫眉怒目的同學,有點畏懼而不跟他往來,但現實上遇到朋友圈罷凌的機率,卻遠遠大於陌生同學之間。

來自朋友圈的罷凌,最容易產生椎心刺骨的心痛。

學者也統計出,這些罷凌,也會影響到受害者後續的身心健康。

其他研究發現,不管是男生愛用的「顯性罷凌」,或女生習慣的「隱性罷凌」,罷凌者往往會得到更多矚目,有更多異性朋友,有更多約會的機會。

考量到遠古時代的人十幾歲就結婚、生小孩,在青春期的罷凌行為,在演化上是有優勢的。

現在因為IG等社群軟體,讓隱性的罷凌更容易進行。所以也就不奇怪,青少女的自殺自殘比率越來越高了。

1.5K會員
38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