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先聽說後讀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文法翻譯到素養的演變

在許多工作場合,我也會用「先聽說後讀寫」這樣的說法來達到工作上的目的,但每每提到一次,我總會不自覺的問:真的嗎?

如果真的是先聽說後讀寫,又為什麼我們練了這麼久的口說,出了國一樣當啞巴? 又為什麼,明明這麼多產品都強調聽說的重要性了,我們還是一直被指責是「菜英文」? 理論是這麼告訴我們的,但實際卻反應不出來,是理論錯了?還是我們做錯了?

時代的演進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需求的演變,語言學習方法也在不斷地進化。

後來大家開始批評英文課只會教單字文法,要求學生把課本上的內容背下來,都不注重聽力口說或對話,所以教育跟著改變了,學生要考聽力了,也會有了英文會話課,坊間英語補習班更是各個強調小班制,讓所有人都有開口的機會。

而現在,教學界各個抱怨學生只會考試,不會實際應用,所以改強調素養,在素養當道的現在,語言學習還是應該「先聽說後讀寫嗎」?

語言學習的演變和社會背景

語言是人類文化和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人們怎麼互動,也會影響語言的使用方式,也造就了不同的語言學習方式。

早期的語言學習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翻譯上,目的是翻譯聖經文本或經典作品。所以需要確定文法正確不會造成誤解,夠準確的翻譯也十分重要,因為人們需要透過翻譯來理解和傳遞文字和經典著作的含義。

然而,隨著國際貿易和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發展,語言的交流不再限於書面,語言學習的重點開始轉向口語溝通,Direct Method與Audio lingual漸漸成為主流,台灣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吹起全美語的英文補習班,No Chinese的規則在全美語補習班幾乎是常態,這個時期,語言學習者被鼓勵注重聽和說,而不僅僅是讀寫。

語言學習理論和現代社會的需求

而現在,因為網路和科技的發達,不同的場合都需要語言能力,除了日常生活或商業買賣的基本需求外,語言學習面臨更多的情境。例如,跨國合作需要多種語言的人一起研發新知識,特定領域的人也發展出各自所需的語言模式,而不同的情境,也會有不同的要求!不是在單字、文法或句型的複雜程度有差異,而是發展出屬於各領域的特色,為此,語言學習理論出現了CLIL和EMI。

素養、EMI、CLIL與語言教育

從傳統的翻譯文法教學法,到口語溝通為主的直接教學法和Audio lingual教學法,最後到了現在,素養、EMI、CLIL,現代語言學習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聽說讀寫,轉向了強調先理解情境,再來談語言的運用,所謂情境,可以包括文化背景、社交技能、跨文化溝通等方面的知識。這種方法使語言學習者更能適應不同情境,語言不再被視為學科,而是工具。所有地方都需要會語言人才,但他們需要的不是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EGP)的人才,而是能夠在特定情境下使用語言的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人才。

觀察與反思

會想要寫這一篇文章,一方面是對自己工作上的觀察,另一方面也是反思語言學習理論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講求字字句句都要精確的文法翻譯,到口說為主的audio lingual與直接教學法,再到現在的素養教育,語言學習一直在不斷變化。

在當今的多元化社會中,為了能夠適應各種情境,在學習一門新語言,或者想提高現有語言的能力的人,與其考慮聽說讀寫,不如考慮運用的場景,培養語言的能力或許已經不單單是強調「先聽說後讀寫」能夠解決的了,先了解情境吧。

以上是我自己的想法,不知道各位覺得,現在提倡「先聽說後讀寫」是否仍然合適?

最後

我是Yawen,我覺得議題是需要討論才會更明朗,所以藉著寫方格子的機會,整理自己的想法,並邀請大家與我討論與交流:

按下【愛心】讓我知道你喜歡我的文章。
按下【追蹤】或【贊助】,讓我知道你支持我繼續寫相關的文章。

如果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或者和我討論,歡迎【留言】或【來信】

我的Mail:iamloyawen@gmail.com
我的Instagram:yawen.books

avatar-img
41會員
75內容數
這裡可能會聊聊教育議題 也可能會聊聊最近我蒐集到的故事 也可能會聊聊最近看到的書、電影或戲劇 不管是什麼主題,歡迎大家一起聊天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awen 的其他內容
這篇,聊聊《雙語國家狂想》這一本書中看到的一句話: 『台灣缺的不是語言能力,缺的是理性和價值。』 但我選擇只保留前面一句,因為我只能確定前面一句話,卻無法確定後面那句話!同時我自己也對後面那一句的有所猶豫,所以這一篇內容,只會針對前半句的『台灣缺的不是語言能力。』
分科測驗實施以來,因為不考國英,導致多所校系回頭採計國英兩科,也造成「一試兩用」的批評。 但這樣真的不行嗎? 為什麼大考中心會說分科測驗重新納入國英兩科會有困難呢? 大考中心是不是就是想偷懶,不想命題才這麼說的呢?
以下內容,取自《雙語教育狂想》,討論書中所看到的一句話: 『語言的學習效果決定了思考的能力和知識吸收的能力。而語言就向像是漁網,越密的漁網,能捕捉到的魚就越多,只有周密的思考,可以認知到足夠精密的內容。』 問:那要如何編織更細密的漁網呢? 這篇文章,就是我的解答
最近看到某個介紹盧森堡的影片,好奇研究了這個國家,發現這是個面積不大,但來頭不小的國家,在研究了這個國家之後,覺得有些點可以拿出來跟和現在台灣語言政策做比較與討論。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歡迎大家跟我討論。
這一篇文章是針對「台灣的雙語教育:該用EMI或CLIL」這一篇文章的延伸。 雖然在那一篇文章中,我選擇了CLIL,但EMI和CLIL並非二分對立,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發揮雙語教育的特點。
這是個腦洞!! 但如同我其他的腦洞一樣,我總是很認真的填自己的腦洞! 因為雙語政策一直以來的注意力都被放在教育上,但其實雙語政策也包含了產業,但對於雙語政策相關的產業方面的議題卻似乎沒有這麼熱絡,突然覺得,這就好像遊戲一樣。 為什麼我會這麼類比呢?
這篇,聊聊《雙語國家狂想》這一本書中看到的一句話: 『台灣缺的不是語言能力,缺的是理性和價值。』 但我選擇只保留前面一句,因為我只能確定前面一句話,卻無法確定後面那句話!同時我自己也對後面那一句的有所猶豫,所以這一篇內容,只會針對前半句的『台灣缺的不是語言能力。』
分科測驗實施以來,因為不考國英,導致多所校系回頭採計國英兩科,也造成「一試兩用」的批評。 但這樣真的不行嗎? 為什麼大考中心會說分科測驗重新納入國英兩科會有困難呢? 大考中心是不是就是想偷懶,不想命題才這麼說的呢?
以下內容,取自《雙語教育狂想》,討論書中所看到的一句話: 『語言的學習效果決定了思考的能力和知識吸收的能力。而語言就向像是漁網,越密的漁網,能捕捉到的魚就越多,只有周密的思考,可以認知到足夠精密的內容。』 問:那要如何編織更細密的漁網呢? 這篇文章,就是我的解答
最近看到某個介紹盧森堡的影片,好奇研究了這個國家,發現這是個面積不大,但來頭不小的國家,在研究了這個國家之後,覺得有些點可以拿出來跟和現在台灣語言政策做比較與討論。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歡迎大家跟我討論。
這一篇文章是針對「台灣的雙語教育:該用EMI或CLIL」這一篇文章的延伸。 雖然在那一篇文章中,我選擇了CLIL,但EMI和CLIL並非二分對立,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發揮雙語教育的特點。
這是個腦洞!! 但如同我其他的腦洞一樣,我總是很認真的填自己的腦洞! 因為雙語政策一直以來的注意力都被放在教育上,但其實雙語政策也包含了產業,但對於雙語政策相關的產業方面的議題卻似乎沒有這麼熱絡,突然覺得,這就好像遊戲一樣。 為什麼我會這麼類比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學習語言需要平衡聽與說的策略。儘管多聽多講能提高口語能力,但瞭解文法結構同樣重要。結合正確的學習環境與頻率,可以有效提升英語能力。本文探討了學習英語的不同方式,並強調在實踐中理解文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需要考試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方法,將使學習者更接近達成自己的語言目標。
Thumbnail
我想大家私底下都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練英文口說吧! 今天我想分享一個不管你在甚麼程度,都一定會大大增加你練習英文口說效率的一個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從簡單講到複雜」
Thumbnail
從小開始,孩子能聽懂的,比能自己讀懂的要多,美國的研究顯示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中學時期。在小學階段,孩子可以聽懂高於閱讀能力的內容,所以更要持續進階的多聽,一來讓拓展知識面、接觸豐富的詞彙和表達方式,二來維持一定的挑戰性,引起學習興趣。
Thumbnail
在0~8 歲的早期教育階段,保護學習熱忱和動機更為重要。陪伴孩子學習英文時,父母及老師應以真誠互動和幫助理解為主。英文輸入方式包括共讀繪本/有聲書、唱兒歌、看卡通、日常對話等。
Thumbnail
如何有效學習英文:從口語入手 很多人以為學習英文只需要專注閱讀,忽略口語的重要性,這是錯誤的觀念。學習英文的目標應該是達到「清順自然」的境界。只要能達到這四個字的標準,無論用什麼方法,我們都應該支持。重要的是,只有以口語為基礎,才能寫出流暢自然的英文。
Thumbnail
你記得你自己是怎麼學中文的嗎? 大部分的人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講國語。 孩提時期學習語言的年齡大約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我們對怎麼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沒有什麼記憶。爸媽開始跟小孩互動說話時,小孩是用「聽」和「看」的方式學習母語。你指著汽車說「車車」,之後在路上「看」到汽車,他的頭腦就會出現你上次說出「
在現代社會中,英文閱讀已經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無論是在學術領域、職場環境,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掌握英文閱讀能力都能帶來巨大的優勢。本文將探討英文閱讀的重要性,並提供一些實用的提升技巧。
Thumbnail
上課學英文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越來越多的活動和媒體平臺提供豐富的英語學習方式。從廣播、YouTube到各種社會教育活動,都成為了快樂學英文的途徑。本文介紹了這些新興英語學習的方式,以及部分相關活動的詳細規劃。
Thumbnail
嘿!你知道嗎?通過看劇學語言,不僅能享受娛樂,還能輕鬆學習新語言,給予一種兼具娛樂性和實用性的學習方式。自然語言應用、文化背景理解、聽力訓練、擴大詞彙量、激發動力,這幾大優勢讓人深深愛上了這種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對語言學習的看法。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
學習語言需要平衡聽與說的策略。儘管多聽多講能提高口語能力,但瞭解文法結構同樣重要。結合正確的學習環境與頻率,可以有效提升英語能力。本文探討了學習英語的不同方式,並強調在實踐中理解文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需要考試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方法,將使學習者更接近達成自己的語言目標。
Thumbnail
我想大家私底下都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練英文口說吧! 今天我想分享一個不管你在甚麼程度,都一定會大大增加你練習英文口說效率的一個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從簡單講到複雜」
Thumbnail
從小開始,孩子能聽懂的,比能自己讀懂的要多,美國的研究顯示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中學時期。在小學階段,孩子可以聽懂高於閱讀能力的內容,所以更要持續進階的多聽,一來讓拓展知識面、接觸豐富的詞彙和表達方式,二來維持一定的挑戰性,引起學習興趣。
Thumbnail
在0~8 歲的早期教育階段,保護學習熱忱和動機更為重要。陪伴孩子學習英文時,父母及老師應以真誠互動和幫助理解為主。英文輸入方式包括共讀繪本/有聲書、唱兒歌、看卡通、日常對話等。
Thumbnail
如何有效學習英文:從口語入手 很多人以為學習英文只需要專注閱讀,忽略口語的重要性,這是錯誤的觀念。學習英文的目標應該是達到「清順自然」的境界。只要能達到這四個字的標準,無論用什麼方法,我們都應該支持。重要的是,只有以口語為基礎,才能寫出流暢自然的英文。
Thumbnail
你記得你自己是怎麼學中文的嗎? 大部分的人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講國語。 孩提時期學習語言的年齡大約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我們對怎麼開始學習自己的母語,沒有什麼記憶。爸媽開始跟小孩互動說話時,小孩是用「聽」和「看」的方式學習母語。你指著汽車說「車車」,之後在路上「看」到汽車,他的頭腦就會出現你上次說出「
在現代社會中,英文閱讀已經成為一項不可或缺的技能。無論是在學術領域、職場環境,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掌握英文閱讀能力都能帶來巨大的優勢。本文將探討英文閱讀的重要性,並提供一些實用的提升技巧。
Thumbnail
上課學英文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越來越多的活動和媒體平臺提供豐富的英語學習方式。從廣播、YouTube到各種社會教育活動,都成為了快樂學英文的途徑。本文介紹了這些新興英語學習的方式,以及部分相關活動的詳細規劃。
Thumbnail
嘿!你知道嗎?通過看劇學語言,不僅能享受娛樂,還能輕鬆學習新語言,給予一種兼具娛樂性和實用性的學習方式。自然語言應用、文化背景理解、聽力訓練、擴大詞彙量、激發動力,這幾大優勢讓人深深愛上了這種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對語言學習的看法。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