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醫療常規,然與傷害結果無因果關係,仍非屬過失傷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去年有則醫療糾紛案件,患者主張其有囊腫然未經醫師及時發現,導致後續有數顆牙齒需行拔除,該案並遭檢察官起訴,然於法院審理後,一.二審均判決無罪,理由概為:

  • "被告為告訴診療時,未注意有囊腫尚未治療完成,即為其裝設人工牙冠,未盡注意義務,與醫療常規不符,惟依卷附病歷相關資料推斷,即使被告在當時為告訴人前述患齒區域之囊腫加以治療,其結果該部位周邊之牙齒於嗣後是否無須拔除,則難以斷定等情...。"
  • "然醫療行為縱使違反醫療常規,仍與是否構成刑事犯罪,並無必然之因果關係。依醫療法第82條第3項規定,仍應以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因過失致病人死傷,以違反醫療上必要之注意義務且逾越合理臨床專業裁量所致者為限,始負刑事責任。"
  • "此外,就107年11月13日病人牙根尖放射照片之影像可得知,即使被告為告訴人施行囊腫刨除術,該三顆患齒亦同樣存在有齒槽骨喪失狀況,癒後不佳。依被告所為之治療行為觀之,因目前並未發現有以此為治療準則之文獻報告或教科書之記載,故無法得知是否會提高告訴人最終周邊患齒遭拔除之風險。"
  • "又依前開醫審會第二次鑑定之結果亦認為僅憑卷內不同之放射線影像無法互相比對,無法辨識該病灶區域於8月至12月間有無增大或惡化之情形,是縱然被告並未即時對告訴人施行囊腫刨出術此等合乎注意義務之行為加以治療,但既然告訴人之病情於該段期間尚難認為有因此等延誤而有顯著惡化之情,則亦難避免告訴人嗣後遭拔牙之結果,是以迴避可能性觀點也無從認為該傷害結果是可歸責於被告之不作為所致。
  • "是被告雖未及時就患齒區域囊腫即時採取合乎醫療常規之治療方式,但能否顯著降低告訴人上開周邊牙齒遭拔除之機率,經鑑定結果亦無法認定,依罪證有疑利於被告之法則,參照上開說明,於相當因果關係之判斷上,本件尚無證據可資證明被告所為與告訴人所受傷害結果間之因果關係,僅能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無從認為被告違反醫療常規之行為與結果間有相當因果關係。
    依照上開判決理由可知,本件爭議縱然有部分醫療行為有違醫療常規,然就後續之衍生拔除牙齒等情,尚難認有其因果關係,故法院仍判決其無罪,法官說:"本院當能同理告訴人於本次醫療過程中最終遭受到多顆牙齒遭拔除之傷害與痛苦,然於刑事訴訟上僅能依據證據加以裁判,因果關係之判斷因涉及高度專業性,亦需憑藉相關鑑定事證加以認定,是本件尚難認為被告醫療行為與告訴人所受傷害間有何因果關係,僅能作出有利於被告之認定。"但經過鑑定後,仍難認有其因果關係,自不成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謝政恩律師的沙龍
11會員
53內容數
勞工們!!重視你們的勞動權利,不開口,就沒有人聽;不爭執,誰要理你!! 但是,動之以情,也要言之有理,讓我們一起學習當代血汗勞工應有的權利吧!!!!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為什麼說:"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個人的見解是…事實已經產生,判決並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判決的存在為的是"對於被告的處罰"。因此即使是相同的罪,相同的事,會因為被告的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因此"可教化,有悔悟",可以得到比較輕的判決,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雖然本人不認同,也存在"因為
Thumbnail
為什麼說:"判決是為了被告存在",個人的見解是…事實已經產生,判決並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判決的存在為的是"對於被告的處罰"。因此即使是相同的罪,相同的事,會因為被告的狀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也因此"可教化,有悔悟",可以得到比較輕的判決,就是這個原因… 另外,雖然本人不認同,也存在"因為
Thumbnail
醫療法第63條第1項:"醫療機構實施手術,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說明手術原因、手術成功率或可能發生之併發症及危險,並經其同意,簽具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始得為之。但情況緊急者,不在此限。"
Thumbnail
醫療法第63條第1項:"醫療機構實施手術,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說明手術原因、手術成功率或可能發生之併發症及危險,並經其同意,簽具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始得為之。但情況緊急者,不在此限。"
Thumbnail
公傷病假固係勞工權利,惟權利之行使,依民法第148條規定,應合乎誠信原則。 公傷病假期間長短,固無明確規定,是勞工申請公傷病假時,雇主仍可視實際需要而定, 若勞工已能從事工作,只須定期前往醫療診所門診、手術、復健,而須請假,則應依相關請假規則辦理。 勞工醫療終止,如已堪任原有工作,或已經雇主合法調動
Thumbnail
公傷病假固係勞工權利,惟權利之行使,依民法第148條規定,應合乎誠信原則。 公傷病假期間長短,固無明確規定,是勞工申請公傷病假時,雇主仍可視實際需要而定, 若勞工已能從事工作,只須定期前往醫療診所門診、手術、復健,而須請假,則應依相關請假規則辦理。 勞工醫療終止,如已堪任原有工作,或已經雇主合法調動
Thumbnail
由被告上訴或為被告之利益而上訴者,第二審法院不得諭知較重於原審判決之刑,刑事訴訟法第 370 條第 1 項前段定有明文,此即學理上所稱之「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旨在確保被告或為被告之利益而上訴之人,不致因其正當行使上訴權利以循求救濟,反而經上訴審法院諭知較重於原審判決所處之刑,俾落實憲法所揭櫫訴訟權
Thumbnail
由被告上訴或為被告之利益而上訴者,第二審法院不得諭知較重於原審判決之刑,刑事訴訟法第 370 條第 1 項前段定有明文,此即學理上所稱之「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旨在確保被告或為被告之利益而上訴之人,不致因其正當行使上訴權利以循求救濟,反而經上訴審法院諭知較重於原審判決所處之刑,俾落實憲法所揭櫫訴訟權
Thumbnail
一般民眾不太會碰上「訴訟」這種東西,常常覺得只要有人違反法律規定侵害自己的權益都能告贏。理論上是這麼沒錯(因為不太會有人把小事拿來告),但筆者還是要建議各位,能私下解決的事就別提告了,因為打官司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除了要跑法院之外,還要撰寫狀紙。
Thumbnail
一般民眾不太會碰上「訴訟」這種東西,常常覺得只要有人違反法律規定侵害自己的權益都能告贏。理論上是這麼沒錯(因為不太會有人把小事拿來告),但筆者還是要建議各位,能私下解決的事就別提告了,因為打官司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除了要跑法院之外,還要撰寫狀紙。
Thumbnail
按實務上醫療糾紛之判決結果,原告勝訴案件似較為少數,關鍵仍在於雙方之資訊及武器不平等,以及醫療鑑定報告可能一翻兩瞪眼,但並非表示醫療人員或醫療院所有刻意隱瞞,才影響原告起訴不易,而應係歸根究柢在醫療過程中,雙方在溝通上可能即有一定落差或誤解,或不能事前了解相關之風險等等,最後病患或家屬不能接受治療不
Thumbnail
按實務上醫療糾紛之判決結果,原告勝訴案件似較為少數,關鍵仍在於雙方之資訊及武器不平等,以及醫療鑑定報告可能一翻兩瞪眼,但並非表示醫療人員或醫療院所有刻意隱瞞,才影響原告起訴不易,而應係歸根究柢在醫療過程中,雙方在溝通上可能即有一定落差或誤解,或不能事前了解相關之風險等等,最後病患或家屬不能接受治療不
Thumbnail
會這麼規定的原因其實也是因為「沒人能夠確定受到損害的範圍」,打破一個玻璃杯和撞壞一輛名車的損害程度很明顯差了好幾倍。但法官不能拿「玻璃杯太便宜沒必要計較那麼多」或「名車太貴一般人賠不起」就判免賠。只要有人提出民事賠償,不論金額,都必須受理。民法沒有所謂的「微罪不舉」。【延伸閱讀:便宜主義—微罪不舉(
Thumbnail
會這麼規定的原因其實也是因為「沒人能夠確定受到損害的範圍」,打破一個玻璃杯和撞壞一輛名車的損害程度很明顯差了好幾倍。但法官不能拿「玻璃杯太便宜沒必要計較那麼多」或「名車太貴一般人賠不起」就判免賠。只要有人提出民事賠償,不論金額,都必須受理。民法沒有所謂的「微罪不舉」。【延伸閱讀:便宜主義—微罪不舉(
Thumbnail
當目的正當但手段違法時,是違法還是合法? 佔領立院和政院的參與者,被國家起訴。律師在法庭上為參與者辯護時,主張被告的行為是基於良心、正義,為了維護臺灣的憲政體制而為,因此就算手段違法,也應判無罪。 不過,有可能出現「違法卻無罪」的狀況嗎?
Thumbnail
當目的正當但手段違法時,是違法還是合法? 佔領立院和政院的參與者,被國家起訴。律師在法庭上為參與者辯護時,主張被告的行為是基於良心、正義,為了維護臺灣的憲政體制而為,因此就算手段違法,也應判無罪。 不過,有可能出現「違法卻無罪」的狀況嗎?
Thumbnail
筆者於進行法律諮詢時,有位老先生拿一份以自身為原告之車禍損害賠償起訴狀及開庭通知書前來詢問,筆者看過後,驚訝的發現車禍是發生在10年前,而且老先生還擅自在診斷證明書上增加狀症,並提出作為證據…
Thumbnail
筆者於進行法律諮詢時,有位老先生拿一份以自身為原告之車禍損害賠償起訴狀及開庭通知書前來詢問,筆者看過後,驚訝的發現車禍是發生在10年前,而且老先生還擅自在診斷證明書上增加狀症,並提出作為證據…
Thumbnail
羈押是審判前的動作,還沒有確定是否有犯罪。在這段期間我們都不能把犯嫌當作壞人,殊不知最後恐怕會因為證據不足而無罪釋放。而羈押的目的也是擔心重要證據會流失,甚至嫌疑人確實有罪,趁著被判刑前逃亡海外,甚至與其他人串供。
Thumbnail
羈押是審判前的動作,還沒有確定是否有犯罪。在這段期間我們都不能把犯嫌當作壞人,殊不知最後恐怕會因為證據不足而無罪釋放。而羈押的目的也是擔心重要證據會流失,甚至嫌疑人確實有罪,趁著被判刑前逃亡海外,甚至與其他人串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