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聯福利中心在父親節前夕在社群上po出了一則貼文,內容包括好幾張在不同情境下(存款為零元時、殺蟑螂時、通馬桶時…)想爸爸的圖還有"#論爸爸的剩餘價值"、"#工具人養成"這兩個標籤。身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我真心不希望孩子跟我的關係是工具化的關係,我相信也沒有父親會希望孩子跟自己的關係是這樣的關係。於是我寫下這篇文章,分享從心理的角度來看,爸爸可以如何避免成為工具人!
先來說說工具人是什麼意思吧!工具人白話來說就是“被他人當成工具來使用的人”,而使用者和被使用者的關係特點是“缺乏深刻的情感連結”。
父親是如何走上成為工具人的道路的呢?這涉及了兩個重要概念,第一個是「性別角色期待」的概念,第二個是「角色定位」的概念。性別角色期待的意思是社會文化會傳遞出特定性別應該要做出特定行為(說的話、做的事)的訊息。例如身為男性的爸爸,應該要成為家中的經濟支柱,也應該要能夠解決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特別是工具性任務。角色定位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其實是在家庭諮商中時常會觀察到的一種現象。意思是家庭成員在互動的過程中會逐漸定型,就像是被分配到特定角色一樣,漸漸地變成只說特定的話、做特定的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父親扮黑臉、母親扮白臉。
整體來說,就是社會文化中認為身為男性的爸爸,在家庭中應該要做出的行為,在家庭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地被強化,最後被定型。工具人就是被定型為要執行付錢、殺蟑螂、通馬桶等工具性任務的人。導致其極少參與陪伴孩子、和孩子談心等情感性任務。
那麼,爸爸要如何避免成為工具人呢?同樣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要如何因應性別角色期待及角色定位的影響。第二部分是要如何和孩子建立起深刻的情感連結。因應性別角色期待及角色定位的四種方法為:
社會角色期待的副作用是有時候我們在解讀孩子的行為時,會自動化套用這樣的觀點,覺得孩子就是把自己當工具人,心裡很受傷,甚至會自暴自棄地說:「好啦!我就是工具人啦!那我也不用在這裡花時間和孩子培養感情,反正他們就是把我當工具人!」。假如你出現這樣的想法,請按下暫停鍵。發展平衡的觀點,指的是去看看不同的面向,去看看孩子對你所表達出的愛。孩子要你抱的時候、孩子說喜歡你的時候、孩子和你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甚至是孩子跟你爭吵的時候,都在表達出他們的愛,只是有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發展平衡的觀點,可以讓我們不那麼容易感覺到受傷,避開這個心理陷阱。
雖然社會文化持續不斷地傳遞爸爸應該要成為家中的經濟支柱、爸爸應該要能夠解決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的訊息,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要去接受這樣的訊息。這不是說我們從此之後就不要管家裡的經濟狀態和各種事情,是說我們可以有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在什麼狀態下做、什麼狀態下不做,而不是在任何狀態下都一定要這麼做。
有些爸爸會認為自己一定要做這些符合性別角色期待的事情,是因為這樣做才能夠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價值,自己才能夠被愛著。所以他會覺得自己好像是被迫這麼做的,因為自己不這麼做,就不會被愛著。可是,爸爸的價值難道就只有這些嗎?當然不是,爸爸的存在本身就很有價值!不論孩子喜歡你或是討厭你,你都有價值。請爸爸們一定要記得這件事!
要怎麼樣才能夠不被定型呢?就像是演員一樣,我們要試著嘗試發展不同的角色。做之前沒做過的事,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不管是陪伴孩子,或是跟孩子談心。讓自己能夠扮演所有角色,自然比較不會被定型,也比較不會覺得自己就只是工具人,因為和孩子還有深刻的情感連結。
本文未完,想知道要如何和孩子建立起深刻的情感連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