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好長,一年好短
打球的旁邊就是公園。我經常在打球前穿越過公園去對面的市場買些猪肉、青菜、水果等,每每可看到公園四周的座椅上或矮磚上坐著一堆老人,或聊天,或獨思,或爭辯,或取笑……。經過時我都會打個招呼,然後看到他們驚訝且欣喜的回禮……後來看到一名鄰居(來這裡近十公里吧?),然後他旁邊坐著閒聊的則來自壯圍(也是近十公里的路程)……。他們每天一早就出現,然後大概接近中午才回家。孤苦老人則聽說因為近午會有善心人士發放便當,因此下午仍可見到他們蹤影。我住的近宜市的鄰鄉小村,聽社區理事長提起,發放的敬老金人數大概有一百八十多人。前兩天碰到他時他說這三天,陸續有四名長者過世,他要趕著去一一上香致意。我要說的是台灣老化的現象就在我們身邊,老人孤寂的現象公園就可看到。
前幾天(112.9.30)聯合報的A9<橘世代>版就以百歲孤寂的孤獨篇為主題,探討老年孤獨的問題。文中認為這種現象常常是身不由己的--「當身處茫茫人海卻不被理解、當朋友伴侶陸續離世、當年輕時的作為導致老後孤苦無依。」而且孤獨感會對身心造成諸如憂鬱、失智、三高、心血管疾病等傷害。
是的,隨處可見到孤獨的老人身影—鄉間、市區、偏遠—,在現今社會,人人重視個人隱私,都不想與他人有過多來往,朋友間沒事不相打擾,因而也不會有太多親密的朋友,而少數幾個還談得來的,也離太遠或者過世了,想說的找不到人聽,也沒人有興趣聽;慢慢的你不知如何開口,也不想開口了,然後呢?孤獨就這樣的陪伴著你……狐獨感就這樣的襲上了你的心頭……,趕不走也趕不動了。
因為是自然形成的,因而,外界的任何協助或者支援也都僅能產生短暫的效果,人去樓空之後,你面對的仍然是漫漫長日下的悠久歲月。那怎麼辦呢?事實上因為每個人的興趣,性格,喜好,條件都不相同,因此,適合個人的辦法也因人而異,但方向大致一樣,只是具體細節有差別而已。
你看看,如此一來,雖然孤獨感仍在,但因為上述活動,人生有了小目標,小樂趣,小確幸,小成就,日子或許就不會再那麼負面、難熬了。
今天去理髮,理髮師提到前幾天宜蘭縣舉辦歌唱比賽,結果有位101歲的長者得到第三名。日本有位百歲高齡的作家,每天睜眼就開始規畫今天要吃什麼?如此一來,一天就有了目標,得出門去買菜,回來還得洗菜,煮菜,整理廚餘等,日子過得規律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