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解決與分析:實用工具篇

2021/09/1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關於商業或人生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大小小的問題需要解決。而問題會產生,就是因為「現況」和「目標」發生了差距。愛因斯坦曾說:「精確地陳述問題比解決問題還來得重要。」在未來,最有價值的工作技能之一就是「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在台灣,學生往往在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被訓練解習題,鍛鍊解出問題的能力。然而,再長大踏入社會之後,大多數的人在脫離了有課綱和標準答案的校園之後,變得很會「發現問題」、「抱怨問題」,而不是有系統的解決問題。
近期有幸參與「PJ法: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這本書的一些內容編輯和整理工作,又再一次的閱讀了書中的一些重點,針對書中實用的問題解決工具做了梳理,分享給對於問題解決與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1. 矩陣圖:利用二元性的排列,找出相對的因素,探索問題所在和問題的型態。另外也可以從二元性的關係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構想。
技巧:把對策和想法放在左邊,右上方放入選定對策的準則,一般準則有效益性、成本性、創意性、可行性、風險性等,任選三個準則,然後用1、3、5分來票選,每個人都要表達意見,最後總分最高者為可能對策。
2. 組織圖:透過結構圖展現團隊的組成、職權、功能關係。所謂的組織圖就是一個架構,這個架構裡有各個專案成員的部門名稱和姓名與工作職掌,可藉此了解組長、組員和專案發起人的角色。
技巧:先了解專案的組長是誰,再去了解專案的利害關係人,並到各部門尋找適合的專業同仁加入。另外需評估是否需要外部或內部顧問協助,接著把專案該做的事情分工到每個部門、每個人身上,工作職掌的分工需要經過討論並達成共識。
3. ARCI表:ARCI是美國專案管理協會(PMI) 與英國資訊協會(ITIL)及無數大小公司常用以推動跨部門專案的有力工具。A=Accountable(當責者), R=Responsible (負責者), C=Consulted (事先諮詢者), I=Informed (事後被告知者)
技巧:在P1步驟做工作分配的時候1. 列出工作清單(What), 2. 列出專案成員(Who), 3. 針對工作清單來分配這項工作給專案成員是屬於ARCI的哪一種角色。每個工作項目的欄位應該都要有A (當責者)、R (執行者),從無到有的專案,建議C (諮詢者)多一些。
4. 甘特圖:1917年由亨利˙甘特開發的,基本是一條線條圖,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活動項目,線條在圖上顯示計畫時間與實際進行時間的對比。管理者可以很直觀的弄清一項活動還剩下哪些工作要做,並評估工作是提前還是延遲,或是正常進行。
技巧:首先要很清楚專案要做的事情,並要清楚需花多久時間來完成,再根據工作跟時間來分派由誰負責某件事情,並在何時完成。甘特圖上會先有規劃線,按照每一次的進度來畫實際線,每次超出時間,則必須要說明提前完成或是延遲的原因,並有追上時程的計畫。實務上會發生,在一般的問題分析、原因分析與對策實施的規劃線會比較長。
5. 5W2H: 當遇到問題時,使用七個問向來自問自答,尋找答案:What (發生什麼問題?)、When (問題何時發生)、who (此問題是誰發生?)、Whom (影響哪些部門/人?)、Where (問題在哪裡被發現的?)、How (問題如何被發現?)、How Impact (問題的影響層面多廣?)。
技巧:其中What最重要,問題要明確且清楚,如果發生問題的指標有公式,就需要解決公式的定義。在when的問項,盡量要描述時間,畫出時間軸的問題(用趨勢圖來呈現)。任何「問題描述」都要走完5W2H的七個問項,沒答案就跳過,描述問題時,盡量「量化」,把5W2H的問項串在一起,就是問題的完整描述。
6. 柏拉圖:決定調查事項後收集資料,以項目別分類數據,並按照其大小順序排列的圖。按大小順序整理數據並計算累積比列,繪製左右縱軸及橫軸,繪入條圖及累積曲線,決定重要少數並標出其比例,最後寫下結論或發現。
技巧:1. 柱子與柱子間要連在一起,2. 要標示80/20法則, 3.其他項要放在最右邊 4.最好標示樣本間 5. 分類要遵循「彼此獨立、沒有漏掉」原則。
7. 層別法:為一種分層別類的過程,將資料根據某種標準或變數加以分類,分別做分析的方法。當一群資料想分類時,就可以使用層別法,需要結合柏拉圖、直條圖、大餅圖等來呈現。對於幾絕問題有時間壓力,層別法是一個找出關鍵問題快速的工具之一。
技巧:從5W2H、流程圖等尋找曾別參數,分析的資料最好有三個月的資料為母體。技巧一是先將一群資料做個別層別的分類,技巧二則是層別分類後,再做二次(或更多)層別分析(層別再層別),層別只是手段,重點是層別後的發現與結論。
8. 流程圖:流程圖是利用各種方塊圖形、線條及箭頭等符號,來表達活動、步驟及進行的順序。流程圖包含兩個種類,一為動線流程圖,一為泳道流程圖(分為主流程或部門),完整呈現每一步驟的細節。
技巧:畫流程圖前,先決定範圍,開始與結束各是什麼?畫流程圖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畫出完整現況作業。只要是「檢查或確認」,都是菱形來呈現,至少有兩個輸出。如果流程的步驟作業無法完整說明,建議在步驟旁邊說明作業的要領。
9. PDCA: 就是Plan、Do、Check、Action, 任何事情都可以透過PDCA來規劃,在這步驟的PDCA是指規劃如何驗證對策,執行驗證的方法、步驟,接著再執行的過程中做資料分析,最後從資料分析中,專業判斷此對策是否為最適策,因為只是驗證對策,所以時間不用太長,樣本也不用太多。
技巧:在規劃中驗證方法要詳加說明 (Plan), 驗證的樣本不用太多,但是需有代表性; 在資料分析中 (Check)中,最好使用圖片、流程、資料來呈現,叫一目了然; 在「驗證對策」的PDCA中,要確認可驗證出這個「可能對策」可改善問題,主要在驗證目的、手段的有效性。
10. 三觀法:所謂三觀法,是利用「觀察頻率高低」、「觀察因果強弱」、「觀察衝擊大小」這三個準則來做分數的票選來尋找可能的問題真因。當你列出可能問題的真因數量非常多時,會建議你使用三觀法,過濾掉一些可能不是真因的部分。若未透過這個方法觀察,你列出的可能真因每一個都需要驗證,成本較高且時間會相對很長。
技巧:參與討論的成員需要對主題有所了解,票選先說明原因,確定大家都清楚才開始進行。在使用三觀法分析的時候,有可能會發生有些人對每一個觀察有很大的分歧,這個時候必須把很大分歧的部份拿出來再加以分析。
11. Why Why分析:反覆提出為什麼為什麼,是一種垂直式思考,針對問題一層又一層的深入,好像挖洞依樣,一層一層的往下深入。另外還需要使用「水平式思考法」,一層一層的往下深入,這樣的分析才會把問題所有可能的原因都列出來,沒有遺漏。
技巧:原因的描述要名詞或主詞+偏差,原因層要分3~6層。先水平思考原因,再垂直思考底層的原因。思考第一層原因時,可以使用層別法的概念來思考,這樣才不會有原因沒有思考到。最後一層原因無解時,可以往前一層原因尋找,如果最底層是Why (N=4), 往N-1 (Why 3)尋找。
12. 系統圖:依照目的與手段,有系統的整理對策的方法。所謂的手段就是指對策,意指為了達成此目的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達成。在P3步驟與P5步驟思考對策的時候可以使用。
技巧:針對真因至少要想3~5個對策,思考對策時擅用一些創意的方法。對策不能寫的太模糊,列如寫「加強教育訓練」就不是那麼清楚,建議可以寫「建立教育訓練後落地的機制」。如果對策想不出來,善用創意5招激發你的創意。
13. 必要/想要決策分析法:把準則分成「必要準則」與「想要準則」,只要對策方案沒有通過必要準則,就代表不會選擇它當對策,也就是必要準則一定要符合。在評估時會給準則一些權重,一般都是1~10分。因此可以針對想要條件之重要性,進行重要性評分。最後選出來的對策或方案,就是通過必要準則,並且在想要的準則加了權重之後分數最高的。
技巧:在決策的過程中,你非常在意的東西就把它設為必要準則。這些準則需要收集很多資訊,建議先把準則找出來,之後再去找資訊,才會知道哪一個資訊需要收集。不管是必要準則還是想要準則,都建議由一群人討論出來然後達成共識。
14. 創意五招 (ECRRS):利用五個動詞的方向(消除、結合、重排、反向、代),讓你想出解決問題原因的想法。當要思考有哪些對策可以消除問題的真因時,可以針對每一個創意招式,思考一個想法,有五個創意招式就可以思考出五個想法,如果有些招式想不出來就跳過,容易想的招式可以多想一些。
技巧:利用這五個動詞協助你發想點子,先發散後收斂,不要受限。如果利用這創意五招想不到創意,建議先想一個對策,然後想一想這個對策是可以用哪一招想出來的,接著再根據這一招創意思考。
PJ法: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對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Ethan的商業 & 閱讀& 學習筆記
    Ethan的商業 & 閱讀& 學習筆記
    十多年的閱讀經歷與感悟學習 致力於分享商業、職場與閱讀心得的專欄,初心期許能將實用的思維和有緣閱讀到文章的你分享,歡迎一同交流、討論與進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