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玩遊戲,其實最厲害最熟悉的當然就是父母或主要的照顧者,如果想要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玩遊戲一段時間,也就是所謂的特別時間或是精心時刻,我就來分享的是可以參考的原則。以下分成三個技巧、兩個態度、三個地雷,透過這樣的遊戲態度與技巧,為親子關係增溫。
1.三個技巧: 行為描述、回應、具體稱讚
(1)行為描述:說出孩子的行為,例如「哦~~你在用積木蓋房子」、「哇,你煮了好豐盛的晚餐」,也可以說出孩子的情緒與想法,例如「找不到你想要的顏色讓你有點生氣」、「你希望我們一起出動去救人」,這時候可能會想問,如果孩子反駁也沒有關係,可以直接回應「原來你想要畫的是一隻恐龍,對不起我看錯了」。很多人也想要問,如果出現不恰當的行為該怎麼辦,類似抱怨、哭出來、罵一下髒話這種比較輕微的就可以忽視,例如不說話、不看著孩子,也可以描述自己正在玩的玩具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出現明顯的破壞或攻擊行為,就可以暫停遊戲時間,等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再繼續玩。行為描述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感受到被真誠的陪伴著,而不是單純在同一個空間,同時又可以幫助孩子逐漸辨認與理解自己的狀態。
(2)回應:回應孩子的表達、疑問、行為,例如孩子拿著飛機發出咻咻聲,就可以回應「哇噢,飛起來了耶,咻咻~~」、「對啊,這是藍色的」。回應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練習對話,另一方面也是孩子感受到我與你同在。
(3)具體稱讚:這個技巧除了運用在遊戲中,也非常適合應用在孩子的日常行為,運用的時機是正向行為出現的當下,運用的關鍵在於描述這個正向行為,如此才能讓孩子具體理解什麼是適當的行為。例如「謝謝你跟我分享」、「我好喜歡你專心畫畫的樣子」、「哇噢,就算一直掉下來你還是沒有放棄,真是太厲害了」。前面提到孩子可能會發脾氣、哭泣,甚至破懷玩具的狀況,無論是短暫的忽視或選擇暫停遊戲時間,只要孩子恢復冷靜,就可以立即給予具體稱讚,例如「我很喜歡你小心對待玩具的方式」。
2.兩個態度: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正「一起參與」,而不只是旁觀,所以如果感覺有點困難,就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玩遊戲的心情吧。
(1)模仿: 跟隨孩子的遊戲行為,例如當孩子在捏黏土,就可以一起捏,當孩子在組合樂高積木,就可以一起組合,也可在當下描述自己的動作,例如「我也來讓汽車跑很快」、「我來捏出一個很大的漢堡」,或是孩子搭配音效時也可以模仿,例如「咻~~飛起來了耶」。
(2)熱情:放下身段,暫時忘記忙碌中的工作或家事,放鬆下來,直接坐在地板上參與孩子的遊戲,跟隨孩子主導的遊戲,一起驚呼、一起歡笑,只需要稍加留意安全即可。
3.三個地雷:先強調不需要強求「歸零」,但至少維持最多出現三次比較理想,困難的地方在於下列這些行為一定是管教的日常,甚至是跟人互動的日常。
(1)命令: 既然是孩子主導的遊戲,除非有立即的危險或明顯不恰當的行為,最好避免給予指令。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忍不住想要指導,例如看到孩子可能比較笨拙的動作,父母覺得比較不理想的創作,就可能會說「你要這樣用才裝得上去」、「你應該畫成紅色的」,這些原本好心的建議其實都是一種指令,一方面減少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能影響孩子自主決定的能力與自信,甚至可能出現不願意配合的行為。
(2)批評:大多時候在遊戲中的親子互動就會避免這種情況,但還是要盡量避免,即使可能只是無心的玩笑話或提醒,例如「怎麼這麼笨手笨腳」、「你看,果然掉下來了吧」、「這樣看起來好醜啊」。這樣的表達不只可能引發孩子負面的感受,影響孩子的自尊,甚至可能引發衝突。
(3)問問題:回想一下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想要委婉表達意見時,就習慣用問問題的方式,例如「你要不要試試看這樣操作,可能會比較順手?」,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可能來自純粹的好奇,例如「哇,這看起來好厲害,你想要蓋出什麼呢?」,這樣問可能會打斷孩子的思緒。以上這類的對話很容易在無意中命令孩子,同時也可能在暗示「我不同意」、「我的做法比較好」,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自主性。
預告一下,接下來還會針對不同狀況分享如何將遊戲運用在教養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