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遊戲成為教養的一部分(1)—愛的存摺—投資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家是最溫暖的避風港,這句耳熟能詳的形容,其實是有前提的。剛出生的小孩既強韌也很脆弱,強韌的在於先天的學習能力,為了生存會盡一切可能與周遭的環境互動,然後學習怎樣存活下來,所以可以想像一開始最重要的對象就會是媽媽或任何主要的照顧者。脆弱的地方在於什麼事都高度依賴照顧者,一開始可以溝通的工具也非常有限,也就是哭聲。這些敘述就被心理學家整理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依附理論,這次我就試著用愛的存摺來分享我的理解。想像一下交朋友、談戀愛的經驗,我們通常都會期待相互付出,假如一直被潑冷水或是越來越沒有生活上的交集,就很容易逐漸疏遠。親子關係也是如此,照理說孩子好像不太可能「分手」,可是新聞中有時出現的劇烈衝突、離家出走就是強烈的抗議訊息,所以接下來就來看看這本存摺到底是怎麼回事。

肚子餓、疲倦、尿布濕了、任何不舒服的感覺一律以哭聲來表達,而照顧者都擁有一種神奇的翻譯能力,然後透過餵奶、抱起來、放在床上、換尿布這些動作來滿足孩子的需求,彼此之間也會以眼神接觸、肢體接觸、微笑、各種表情、各種聲音來互動,這些看似非常日常的經驗,其實就好像愛的存摺,不斷累積著兩種財富--安全感與信任感。隨著孩子成長,學會坐起來、爬行、站起來、走路,就會越來越有自信探索周遭的世界,也能友善的與越來越多同儕或成人互動。探索過程遇到任何不開心的事情,就會像是從存摺中提款,只要照顧者可以注意到孩子的需求,適時把存摺補滿,那麼孩子就能繼續對周遭的世界抱持著正面的想像。當然我們也知道人不可能完美,所以每個人總會有一些遺憾或感到匱乏的經驗,比較常見的像是父母忙於工作而缺乏心力陪伴孩子、手足的出生讓第一個孩子產生失寵的威脅、過於嚴厲的教養方式,也有一些屬於家庭變動像是搬家、離婚,可能更劇烈的改變像是家人過世。無論如何,這本存摺是否有足夠的底氣,影響的不只是親子關係,也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態度、情緒處理能力、人際互動能力,尤其是親密關係,所以教養中非常重要的關鍵就在於這本愛的存摺,有沒有辦法對孩子的需求有足夠的敏感度,以及做出適當的回應。

如何跟孩子玩遊戲,其實最厲害最熟悉的當然就是父母或主要的照顧者,如果想要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玩遊戲一段時間,也就是所謂的特別時間或是精心時刻,我就來分享的是可以參考的原則。以下分成三個技巧、兩個態度、三個地雷,透過這樣的遊戲態度與技巧,為親子關係增溫。

raw-image


1.三個技巧: 行為描述、回應、具體稱讚

(1)行為描述:說出孩子的行為,例如「哦~~你在用積木蓋房子」、「哇,你煮了好豐盛的晚餐」,也可以說出孩子的情緒與想法,例如「找不到你想要的顏色讓你有點生氣」、「你希望我們一起出動去救人」,這時候可能會想問,如果孩子反駁也沒有關係,可以直接回應「原來你想要畫的是一隻恐龍,對不起我看錯了」。很多人也想要問,如果出現不恰當的行為該怎麼辦,類似抱怨、哭出來、罵一下髒話這種比較輕微的就可以忽視,例如不說話、不看著孩子,也可以描述自己正在玩的玩具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出現明顯的破壞或攻擊行為,就可以暫停遊戲時間,等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再繼續玩。行為描述的目的在於讓孩子感受到被真誠的陪伴著,而不是單純在同一個空間,同時又可以幫助孩子逐漸辨認與理解自己的狀態。

(2)回應:回應孩子的表達、疑問、行為,例如孩子拿著飛機發出咻咻聲,就可以回應「哇噢,飛起來了耶,咻咻~~」、「對啊,這是藍色的」。回應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練習對話,另一方面也是孩子感受到我與你同在。

(3)具體稱讚:這個技巧除了運用在遊戲中,也非常適合應用在孩子的日常行為,運用的時機是正向行為出現的當下,運用的關鍵在於描述這個正向行為,如此才能讓孩子具體理解什麼是適當的行為。例如「謝謝你跟我分享」、「我好喜歡你專心畫畫的樣子」、「哇噢,就算一直掉下來你還是沒有放棄,真是太厲害了」。前面提到孩子可能會發脾氣、哭泣,甚至破懷玩具的狀況,無論是短暫的忽視或選擇暫停遊戲時間,只要孩子恢復冷靜,就可以立即給予具體稱讚,例如「我很喜歡你小心對待玩具的方式」。

2.兩個態度: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正「一起參與」,而不只是旁觀,所以如果感覺有點困難,就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玩遊戲的心情吧。

(1)模仿: 跟隨孩子的遊戲行為,例如當孩子在捏黏土,就可以一起捏,當孩子在組合樂高積木,就可以一起組合,也可在當下描述自己的動作,例如「我也來讓汽車跑很快」、「我來捏出一個很大的漢堡」,或是孩子搭配音效時也可以模仿,例如「咻~~飛起來了耶」。

(2)熱情:放下身段,暫時忘記忙碌中的工作或家事,放鬆下來,直接坐在地板上參與孩子的遊戲,跟隨孩子主導的遊戲,一起驚呼、一起歡笑,只需要稍加留意安全即可。

3.三個地雷:先強調不需要強求「歸零」,但至少維持最多出現三次比較理想,困難的地方在於下列這些行為一定是管教的日常,甚至是跟人互動的日常。

(1)命令: 既然是孩子主導的遊戲,除非有立即的危險或明顯不恰當的行為,最好避免給予指令。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忍不住想要指導,例如看到孩子可能比較笨拙的動作,父母覺得比較不理想的創作,就可能會說「你要這樣用才裝得上去」、「你應該畫成紅色的」,這些原本好心的建議其實都是一種指令,一方面減少孩子自己嘗試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能影響孩子自主決定的能力與自信,甚至可能出現不願意配合的行為。

(2)批評:大多時候在遊戲中的親子互動就會避免這種情況,但還是要盡量避免,即使可能只是無心的玩笑話或提醒,例如「怎麼這麼笨手笨腳」、「你看,果然掉下來了吧」、「這樣看起來好醜啊」。這樣的表達不只可能引發孩子負面的感受,影響孩子的自尊,甚至可能引發衝突。

(3)問問題:回想一下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想要委婉表達意見時,就習慣用問問題的方式,例如「你要不要試試看這樣操作,可能會比較順手?」,另一種常見的情況可能來自純粹的好奇,例如「哇,這看起來好厲害,你想要蓋出什麼呢?」,這樣問可能會打斷孩子的思緒。以上這類的對話很容易在無意中命令孩子,同時也可能在暗示「我不同意」、「我的做法比較好」,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自主性。

預告一下,接下來還會針對不同狀況分享如何將遊戲運用在教養中,敬請期待。

歡迎來參觀臉書粉絲專​頁I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閎新臨床心理師的沙龍
45會員
72內容數
分享幾年下來的兒童臨床工作經驗,花了很多時間沉浸在孩子遊戲中的想像世界,也同樣花了很多時間與爸爸媽媽們一起討論,期待這些故事與經驗,帶給父母更美好的教養,也帶給孩子更幸福的成長。
2025/03/10
孩子輸不起?別急著責備,先來看看孩子輸不起的三大心理原因:渴望成就感、討厭失敗、以及面子問題。接下來引導孩子:允許情緒發洩、聊聊感受、幫助孩子理解他人心情、強調遊戲樂趣與收穫。最後,更重要的是教導孩子輸贏只是過程,成長才是目的,從而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享受遊戲的過程。
Thumbnail
2025/03/10
孩子輸不起?別急著責備,先來看看孩子輸不起的三大心理原因:渴望成就感、討厭失敗、以及面子問題。接下來引導孩子:允許情緒發洩、聊聊感受、幫助孩子理解他人心情、強調遊戲樂趣與收穫。最後,更重要的是教導孩子輸贏只是過程,成長才是目的,從而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享受遊戲的過程。
Thumbnail
2025/02/24
青少年溝通技巧:別再硬碰硬!用幽默暗示代替碎碎念,輕鬆化解親子衝突,讓孩子主動調整行為。
Thumbnail
2025/02/24
青少年溝通技巧:別再硬碰硬!用幽默暗示代替碎碎念,輕鬆化解親子衝突,讓孩子主動調整行為。
Thumbnail
2025/01/17
下班後耍廢很正常,孩子放學後也是!別再念孩子滑手機,不如關心他們一天的經歷,從互動中拉近彼此距離。適度耍廢是充電,是找回生活熱情的方法。
Thumbnail
2025/01/17
下班後耍廢很正常,孩子放學後也是!別再念孩子滑手機,不如關心他們一天的經歷,從互動中拉近彼此距離。適度耍廢是充電,是找回生活熱情的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如何跟孩子玩遊戲,其實最厲害最熟悉的當然就是父母或主要的照顧者,如果想要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玩遊戲一段時間,也就是所謂的特別時間或是精心時刻,我就來分享的是可以參考的原則。以下分成三個技巧、兩個態度、三個地雷,透過這樣的遊戲態度與技巧,為親子關係增溫。
Thumbnail
如何跟孩子玩遊戲,其實最厲害最熟悉的當然就是父母或主要的照顧者,如果想要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玩遊戲一段時間,也就是所謂的特別時間或是精心時刻,我就來分享的是可以參考的原則。以下分成三個技巧、兩個態度、三個地雷,透過這樣的遊戲態度與技巧,為親子關係增溫。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愛孩子,但是你真能用他們理解的方式來表達,使他們確實感受到你付出的愛嗎?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愛孩子,但是你真能用他們理解的方式來表達,使他們確實感受到你付出的愛嗎?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別於教導如何如廁、戒尿布、斷奶的親子教養的書,而是著重於培養親子關係,審視過往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共同想像解決辦法,培養出一個能夠感受情緒、對自己情緒負責、懂得表達感受、懂得與人社交的孩子。
Thumbnail
這是一本有別於教導如何如廁、戒尿布、斷奶的親子教養的書,而是著重於培養親子關係,審視過往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共同想像解決辦法,培養出一個能夠感受情緒、對自己情緒負責、懂得表達感受、懂得與人社交的孩子。
Thumbnail
一個人在「嬰幼兒」(0- 3)發展時期時,爸媽在教養上有什麼重要考量嗎?請讀。
Thumbnail
一個人在「嬰幼兒」(0- 3)發展時期時,爸媽在教養上有什麼重要考量嗎?請讀。
Thumbnail
曾經有個個案來諮商時告訴我,他的焦慮來源就是他家的小朋友,小朋友大約1-2歲,正值好動愛玩,一發生事情又會哭的呼天搶地的階段。 那發生什麼事呢?從沒有人陪著他玩,或他要的玩具不給他,或是不想要吃飯,剛睡起來等都會,好像任何點小事沒有順他的意,他就用哭來表達抗議。然後照顧的過程就是在抱起他、安撫、眼神
Thumbnail
曾經有個個案來諮商時告訴我,他的焦慮來源就是他家的小朋友,小朋友大約1-2歲,正值好動愛玩,一發生事情又會哭的呼天搶地的階段。 那發生什麼事呢?從沒有人陪著他玩,或他要的玩具不給他,或是不想要吃飯,剛睡起來等都會,好像任何點小事沒有順他的意,他就用哭來表達抗議。然後照顧的過程就是在抱起他、安撫、眼神
Thumbnail
不要小看小孩對父母的控制力,我家不到5歲的小孩,就很會指使我做很多事,例如:收玩具、陪玩、出門搭公車..等。 愛是建立在雙方身體、心理都健康,還有體力都充沛下進行,最常發生的狀態是有一方累了而硬撐,然後稍稍不如意時,小孩情緒就爆發大哭大鬧,而我早已經疲倦不已。 小茹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就三個方面,來談
Thumbnail
不要小看小孩對父母的控制力,我家不到5歲的小孩,就很會指使我做很多事,例如:收玩具、陪玩、出門搭公車..等。 愛是建立在雙方身體、心理都健康,還有體力都充沛下進行,最常發生的狀態是有一方累了而硬撐,然後稍稍不如意時,小孩情緒就爆發大哭大鬧,而我早已經疲倦不已。 小茹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就三個方面,來談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關於親子教養的書,作者將書本內容分為教養孩子九個主題:控制、不成熟、鬧脾氣、兄弟姊妹、遊戲、學習、自尊、社會,最後以獨立作為結尾。內容涵括了教養孩子會遇到的大部分問題以及該如何做出合適的應對。
Thumbnail
本書是一本關於親子教養的書,作者將書本內容分為教養孩子九個主題:控制、不成熟、鬧脾氣、兄弟姊妹、遊戲、學習、自尊、社會,最後以獨立作為結尾。內容涵括了教養孩子會遇到的大部分問題以及該如何做出合適的應對。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Thumbnail
我們該如何看待孩子?是甜蜜的負擔、工作的動力或是不得不承擔的責任。給不想在每天吼孩子,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的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同理孩子或另一半的感受,藉由了解親職的真正使命,從更好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