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互動的五種對應姿態

2023/10/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薩提爾提出人際互動常見的五種對應姿態:指責型、討好型、打岔型、超理智以及一致性,前述四種是造成人際溝通互動阻礙的主要原因。
  1. 指責型:在與人應對時,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以帶有個人情緒、指責、否定、命令的口氣進行溝通應對,並不是表達自己。
  2. 討好型:在與人應對時,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在乎他人。忽略自身需求與情緒而以討好對方方式進行溝通應對。
  3. 打岔型:在與人應對時,忽略自己,忽略情境,忽略他人。為了面對壓力,溝通時不表達自己,而是用不溝通來溝通。
  4. 超理智:在與人應對時,忽略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為了得到被認同,溝通時總是爭辯、說理認為自己是對的,並不是表達自己。

我想上述四種應對姿態中,指責型是最不容易內傷的 (因為往往受傷的是他人!!),但只是【我好,你不好】仍是無助於溝通 ><

人如何習得不同的對應姿態呢?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人類的行為習得起初是透過觀察並模仿而來,人際互動的應對姿態也是如此。個人從環境中觀察人與人間的對應姿態,不自覺的內化形成自己與人的慣常對應姿態。

你是否曾經回想原生家庭中,父母彼此間常用的應對姿態是哪些呢?父母對待你又是何種應對姿態居多呢?而你是否覺察過自己又是經常以何種姿態來面對人際溝通情境呢?

不同的應對姿態的背後,代表我們當下的期待、觀點或是感受以及對感受的感受。人很常選擇最熟悉的應對姿態,儘管這樣的方式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除非深刻的自我覺察與覺知,否則我們也只會因循那些最熟悉但不健康的應對方式。

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中,我們也經常以慣常的不一致的應對姿態來面對與伴侶的溝通。因為是你最為習慣、熟悉的方式,所以我們經常難以自知並且覺察,以至於這樣的溝通困境會經常發生。除非有意識的自我覺察,否則很難跳開這樣的迴圈。

  • 我想覺察的第一步,就是對現況展開好奇地探問─發生了甚麼事?
  • 從溝通情境中,發現彼此的應對姿態
  • 這樣的應對姿態,從何而來?你喜歡這樣的應對姿態嗎?
  • 退出一個空間,居高臨下的視角,探究這些與你親近的人際關係,你與他們之間慣常的應對方式是?
  • 試著想想看,如果建立新的關係連結路徑,是否能夠改變現況?

下一次當你面對衝突的溝通情境,試著覺察自己當下的感受、接納自己的感受、覺察自己感受的背後帶有甚麼樣的觀點、期待,重新選擇如何因應 (試著建立新的迴路)

將當下感受與本能反應拉出一點空間,保持現實(理性),贏得控制 摘自#你發生過什麼事—歐普拉 P.148




3會員
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