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百萬不難,但要突破兩百萬,就是另一個世界。

年收百萬不難,但要突破兩百萬,就是另一個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現在不管是經營自媒體還是兼職的選擇,都是為了增加收入的整體水位。

若要以現在自媒體的經營去耕耘,少說都要一兩年以上的時間,而且還不一定能做到商業轉換的目標,況且現在流量已經因為分眾化打散了,要期待能夠拿到業配養活自己,只有領域內的TOP才做得到,形成大者恆大的結果。 

在職場久了,看見許多想要增加收入的人,大致上分為三種心態。

第一種是不想額外花太多時間,希望每個月能增加幾千或上萬元的收入即可;第二種是想要年薪達到百萬的水準,生活物質可以過得好一點;第三種是野心比較大的創業型心態,不只要收入好,更想要過的奢華,這種人相對的也很敢衝,基本上不太考慮風險,一旦看到機會就去了。 

以我自己的市場經驗跟建議來說,如果是你是第一種人,決心不想犧牲太多生活的品質跟時間,那我會建議你稍微強化自己專業領域的技能品質跟熟悉度,把謀職的能力提高,然後多去參加面試,多去市場找機會,同樣的職位內容,開缺有時候差到一兩萬都是很正常的範圍,但需要有市場運氣剛好遇到開缺,所以必須多去市場上碰運氣。

另外,到職後,多觀察企業內部的升遷跟薪資調整制度,有時候雖然起薪不見得能夠100%滿意,但也有不錯的企業在調薪的制度上有不錯的水準,若能達到原本的預期,轉職就是值得的。 

第二種想要突破年薪百萬,在十年前的職場環境這是很高的水準,但以現在的來說,只要願意做,基本上要近百萬的年薪都不是問題。

自113年1月1日起,基本工資調升至2萬7,470元,簡單來說已接近兩萬八,但市場上基本不會有這種薪水出現,敢開出來,就等著招不到人,三萬起跳已是最基本的待遇,正常來說三萬二到三萬五算是合理區間,若有相關的產業經驗,甚至有可能到三萬八的水平,我就以三萬五來計算。將年薪百萬來反推,月薪大約需要落在八萬的水準,再加上年終基本上就能達到。 

在月薪三萬五到八萬兩者之間的落差,除了用加班、接案,甚至用下班後的時間做外送,都有機會去彌補這個缺口,只要願意用下班後的時間去累積,大多數都能達到近百萬的收入,但,就是需要用時間去換,時間、努力、體能都是你的資本

會這樣建議,是因為許多人不想在企業體制內受到太多束縛,因為一旦薪資領得越高,不僅責任增加,姿態也必須越軟,這對現在許多的求職者不見得是合理的,老闆覺得理所當然,但員工不想卑躬屈膝,才造成了這種職場狀態產生。

六到八萬的薪資大多屬於中階主管,上有高層主管、下有執行員工,夾心餅乾的位置並不好做,不僅有上頭強硬的壓力、更包括下面的同仁不見得都能夠要求,最後通常累的都是自己。所以這個位階,反而容易創造許多兼職的人才出現,有能力,又不想受限於企業體制,選擇自己想做的工作去累積。 

如果百萬年薪不能滿足你的需求,月平均收入要達到15-20萬、年薪兩百萬以上,除了企業的最高階主管或董事,一般職缺不會出現這種待遇,要能夠做到,只有創業一條路,要能產出自身的產品去販售,這就會牽扯到商品成本跟毛利,以及商業模式等問題,這邊就不談這麼深,只聊到提高薪資水平即可。(必須強調特定的金融業或工程師除外,這裡指的是一班白領階層) 

總結來說,想增加萬把塊的收入,也不想影響太多的生活品質,就去提高自己的專業及產業能力,多求職,找到好的職場環境,你有能力,總會有人願意給,市場雖不好,但不是全部都爛。

想跳升百萬年薪,若能扛的住夾心餅乾的壓力,就可以單純地在企業內向上發展。若不想看人臉色,那就用時間跟體力去換,現在的環境,百萬不是問題。

想大富大貴,除了當老闆沒別的選擇,沒有常態的商品銷售,不可能達到穩定的數百萬收入,考驗你的經商能力。

葛捷思品牌經營學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gorgeousIMC

葛捷思品牌經營學官方網站
https://gorgeousimc.com/

avatar-img
葛捷思品牌經營學的沙龍
153會員
273內容數
職場嘛,就是一個賺錢生活的地方,沒這麼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說服我們該怎麼做,決定要怎麼做的只有自己。 老闆的思維在我們身上不一定有效,誰說每個人都嚮往當著大老闆的生活,其實你的日子通常比這些人更精采,我們,只是不想炫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職場上,每個人也都是一路經歷各種考驗跟磨難,合理跟不合理,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能熬得過,才能達成成就。這些成就,會成為自己未來在職場上的判斷標準,誰真誠、誰有實力,又是誰唬爛、誰阿諛奉承,未來都很難逃出自己的觀察,看破不說破,是我們成為大人後的溫暖。
現在的職場環境,不太適合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若單一薪資收入夠高,或許可以孤注一擲,拚個幾年就閃人脫身。 愛把共體時艱、草創時期放在嘴邊的企業,或拿分潤股權的大餅來當員工努力的目標。還是先顧好自己,談到應得的薪酬,拿到該有的獎金。所謂的股權分配、激勵制度,通常都不會實現,抑或是被稀釋到很無感。
回頭看看自己在職場一路上的軌跡,想想,曾幾何時,被看好過? 年輕人爛草莓,抗壓性不足,有點成績了,不免得到只是運氣好矇到了的評價。 第一次找工作、第一次面試、第一次到職、第一次換工作,每一個過程都歷歷在目,哪怕到現在過了快20年,都忘不了當初的心情,無論好與不好,都是永遠的記憶,我相信,你也是。
在職場上,每個人也都是一路經歷各種考驗跟磨難,合理跟不合理,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能熬得過,才能達成成就。這些成就,會成為自己未來在職場上的判斷標準,誰真誠、誰有實力,又是誰唬爛、誰阿諛奉承,未來都很難逃出自己的觀察,看破不說破,是我們成為大人後的溫暖。
現在的職場環境,不太適合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若單一薪資收入夠高,或許可以孤注一擲,拚個幾年就閃人脫身。 愛把共體時艱、草創時期放在嘴邊的企業,或拿分潤股權的大餅來當員工努力的目標。還是先顧好自己,談到應得的薪酬,拿到該有的獎金。所謂的股權分配、激勵制度,通常都不會實現,抑或是被稀釋到很無感。
回頭看看自己在職場一路上的軌跡,想想,曾幾何時,被看好過? 年輕人爛草莓,抗壓性不足,有點成績了,不免得到只是運氣好矇到了的評價。 第一次找工作、第一次面試、第一次到職、第一次換工作,每一個過程都歷歷在目,哪怕到現在過了快20年,都忘不了當初的心情,無論好與不好,都是永遠的記憶,我相信,你也是。